分享

央视《国宝档案》揭开阆中滕王阁神秘面纱

 TANG-DE-PING 2018-05-26

央视《国宝档案》揭开阆中滕王阁神秘面纱

央视节目《国宝档案》中的阆中滕王阁。(视频截图)

滕王亭子二首

□杜甫

(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说起滕王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然而在阆中还有一座滕王阁,这两座滕王阁都是滕王建造,那么滕王为什么要在两个地方建滕王阁?阆中滕王阁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日前,央视四套 《国宝档案》 栏目“天下名楼” 系列,揭开了阆中滕王阁的神秘面纱。

A镇守阆中 滕王李元婴大修宫殿高楼

“阆中滕王阁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北玉台山上,从远处看,在绿树掩映的山腰间矗立着一座高耸的楼阁,这就是滕王阁;从近处看,滕王阁为仿唐风格建筑,假五真三,也就是说,从外面看这座楼是五层,实际上里面是三层的建筑。”节目中跟随镜头的移动,滕王阁看起来气势宏大,富丽堂皇。

在中国历史上滕王有很多位,但最为有名的还是唐代滕王李元婴,他是江西滕王阁的建造者,也是阆中滕王阁的修建者。据史料记载,公元679年唐高宗将李元婴调到隆州(今阆中),阆中扼守着出川入川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唐高宗让李元婴镇守阆中,颇有一片苦心。据南宋地理志书《舆地纪胜》记载,李元婴一到隆州,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观景亭,在隆州五年竟乐而忘归长安。

据阆中名城研究会会员张治平介绍,滕王李元婴在阆中待的时间不长,但他奠定了今天阆中古城的基本格局,李元婴修建的隆苑在今天阆中古城西,镇江楼(今华光楼)位于古城南嘉陵江畔,始建于唐,屡次火灾后,如今的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在华光楼上俯瞰古城,纵览嘉陵江别有一番风情。

曾经,玉台山上的玉台观规模宏大,观景亭可以纵览嘉陵江和古城,后人为了纪念李元婴,将观景亭称为滕王亭。阆中滕王亭唐代至清代一直保存,清道光《保宁府志》记载滕王亭在玉台观,滕王元婴建,同时,《保宁府八景图》中三座佛塔后面的建筑,据说就是滕王亭。

据清咸丰《阆中县志》记载,阆中北郊有滕王阁,不知何时民间已将滕王亭改称滕王阁。后来滕王阁被毁,1985年得以重建,后两层重檐歇山式的滕王阁被拆除,改为如今的五层大殿,成为阆中的一个文化符号。

B风光醉人 杜甫为阆中滕王阁作诗

江西滕王阁因王勃写序闻名。公元675年,王勃在江西滕王阁上吟颂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名扬天下。

节目中,主持人任志宏说,“阆中滕王阁出名则是因为一位诗人,他就是诗圣杜甫。”杜甫曾先后两次来到阆中,第一次是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凭吊好友房琯,他的悲伤心情被阆中的山水美景抚平了许多,他料理完好友后事后在这里留下20多首诗。第二次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携带家眷来到阆中,在这里住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是杜甫一生中的快乐时光,他面对美景又写下40多首诗,《阆山歌》和《阆水歌》流传最广,“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成为歌咏阆中的佳句。

当年杜甫的足迹遍布了阆中古城、锦屏山、玉台山等地,玉台山上的风光让杜甫沉迷,写下了诗篇《滕王亭子二首》“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诗中既有对阆中山水的赞美,也有对滕王骄奢生活的嘲讽。

后来,南宋诗人陆游来到阆中,在游览滕王阁夺锦亭时,写下了“夺锦轩中醉倚栏,锦屏苍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争竞,付与游人自在看。”的诗句。

走进滕王阁,朱漆大门徐徐打开,赫然入目的是一座滕王雕像,他气宇轩昂,一手拿酒杯一手拿毛笔,潇洒恣意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登临滕王阁,远处的古城山水一览无余,山环水绕中蒙蒙细雨使周围的环境,更显静谧与惬意。(记者 杨晓江 见习记者 汤鹏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