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亡之,命矣夫!”——夫子何叹

 想到麦田 2018-05-26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10》

    《论语.雍也》的这段话,讲的是伯牛重病,孔子前往探望而发出的两声感叹。
             

                                                                                                               一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伯牛有疾,子问之。”伯牛得了重病,作为老师的孔子前来看望他。这很符合孔子“圣人”的德行。这是从孔子的角度看这句话。假如从伯牛的角度看,伯牛生病,孔子为什么回来看她?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伯牛也并非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学生。
    伯牛,姓冉名耕,少孔子7岁,七十二贤之一,与闵子骞、颜回并称“仁德三杰”。《孟子·公孙丑上》记载说:“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可见,伯牛很是了得,其德行在孔门弟子中,确属翘楚。孔子任鲁国司寇时,曾推荐伯牛担任鲁国中都的地方长官,以便使他的德才得到充分的施展。后来孔子辞官周游列国,伯牛也辞去中都宰, 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为人所敬。且伯牛善“节小物”。《孔子集语.杂事》云:“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贡侍;辞不辩,宰我侍;亡忽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励也。由此可见,孔子平时不仅将一些细锁事物交予伯牛处理,还常常将伯牛等作为自励的榜样。
    所以,“伯牛有疾,子问之。”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关爱学生,尊重生命,即使在伯牛身患重疾乃至于生命的弥留之际,还不忘给学生送去老师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伯牛
品德高尚,为人所敬的人格魅力——他值得孔子哪怕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也要前往探视。这就为后面孔子见了伯牛后的两声慨叹埋下了伏笔。至于伯牛到底患了什么病,这里没交代,也没有探讨的意义。

                                   二

    关于“自牖执其手”。我认为这是理解“夫子何叹”的关键。
    牖 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
为什么要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许多文章都围绕着“
伯牛之疾”而展开,且受朱熹《论语集注》等影响,认为伯牛之疾乃恶疾,会传染,伯牛家人已将其隔离起来。至于孔子明知是恶疾,会传染,却还“自牖执其手”是因为孔子懂医术,不过分担忧,且在与伯牛把脉后,确认其将死,继而哀叹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其实,这样的推断,不仅没有依据,也不合情理。
首先,伯牛之疾,肯定是恶疾,因为它夺走了伯牛的生命。但它是不是传染病,这就很难说了。为了使“自牖执其手”更显合理,硬是把他说成传染病,缺乏依据。
退一步说,就算传染病说成立,伯牛家人既已将其隔离,且伯牛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还要让老师孔子冒着被传染的危险而“自牖执其手”?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有悖伯牛“善言德行,善节小物”的高尚品行,但凡伯牛还有一点意识存在,他就会阻止它的发生。
而合理的理解应该是:病重的伯牛听说老师前来探望,非常的激动。为了阻止老师进入空气污浊的病房,在老师路经窗口时,早早的将手伸出了窗外。于是孔子“自牖执其手”,感慨万分,且叹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杨伯峻翻译: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钱穆翻译:冉伯牛有病,甚重。先生去问病,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为永诀。先生说:“丧失了此人,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啊!?
傅佩荣翻译: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握着他的手,说:“我们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
南怀瑾解释:伯牛的病,是个很大的疑案。我们暂时把它保留在这里,等到以后再来讨论。至少有一个字,我们可以在这里讨论:“亡之,命矣夫”的“亡”,在古人的解释,认为孔子当时握着他的手,很悲伤地感叹,他得了绝症,这真是命!但是我的看法,古文中“亡”字往往与“无”字相通。拿白话文来解释,是孔子很伤感的说,命真不可信吗?真没有命运吗?意思也是说像这样好的人,怎么会这样短命?
对“亡之”的理解,绝大多数人都持死亡,丧失,消失意。有人甚至更直接地把它翻译为 “他快死了吧,这就是命啊。这么好的人也会得这种病!这么好的人也会得这种病!”
本人认为,把“亡之”作死亡解,肯定不妥。失去,要文雅一点,但也和死亡差不多,不就失去生命么。从行文中,本章既没有点明伯牛何病,也看不出孔子前往探望就是诀别。孔子因为拉了病人的手,替病人把了脉,知道病人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就大发感叹说“他快死了吧,这就是命啊。这么好的人也会得这种病!这么好的人也会得这种病!”或“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表达太不可思议了吧。不论古今正常人都不会在探望病人时,当着病人——特别是病情非常严重的人的面说:“你快要死了,老天你怎么这么不公呀。”更何况是一心恢复周礼,满口仁义道德的孔老夫子。
因此南怀瑾先生:古文中“亡”字往往与“无”字相通。孔子很伤感的说,命真不可信吗?真没有命运吗?算是比较靠谱的。
夫子之叹,与千千万万普通大众探望病人尤其是探望重病之人时的心情是一样的。他可叹天命之难违,他亦可叹天道之不公,他还可叹人生命运之多舛。总之,夫子之叹,也就是普通大众之叹。千万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