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最”初探

 文苑书店66 2018-05-27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不知拳友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太极拳的最高指导思想、最高原则、最佳状态、最好感觉、最高境界、最终目的、最后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七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你要仔细地想一想,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而弄清楚这些问题就会使你在学练太极拳的道路上把握方向。现在转载2010年《太极杂志》第六期刊登的文水 王本德先生的一篇题为“太极拳之“”初探”文章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太极拳之“”初探

 文水  王本德

在20多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遇到过许多重要课题,也看到过各种论述,给我很大的教益与启发,充分体会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同时自己也在一面练习,一面思考,不断加深与提高对太极拳的认识。近来,灵机萌动,悟出了太极拳的七个“最”,不知当否,愿与大家交流。

 一、太极拳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太极阴阳图”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讲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而太极图正是我国古人以天才的创造,准确而形象的图形表达出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认识---外围圆圈代表宇宙、万事万物;圆内的黑与白代表组成一切事物的两部分阴和阳,它们是矛盾的、对立的;黑中的白点,白中的黑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说明它们又是统一的,是一个矛盾共同体;阴阳的交界呈S形曲线,形成两个阴阳鱼,表示阴与阳的关系是在不断消长与转化,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太极拳正是在这一古典哲理基础上产生的,太极拳的每个方面都体现与渗透着这个哲理精神。因而太极图就成为太极拳最高的指导思想,也是太极拳命名的根本原因。组成太极拳的诸多因素都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如动与静、虚与实、柔与港、曲与直、送与紧、快与慢、圆与方、攻与房、开与合、化与打、收与放、蓄与发、内与外、进与退、呼与吸、意与力、上与下、前与后、斜与正、左与右......,它们在行拳中的运行变化,都要符合太极图所揭示的原理。例如柔与刚,太极拳强调松柔(阴),但一味松柔(只要阴),就会变为疲软,还要有刚(阳);如果一味强调刚(只要阳),又会成为僵硬。正确的关系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刚与柔的比例又是不断变化的。如蓄劲时,柔多于刚(不是没有刚);发力时刚多于柔(不是没有柔),蓄与发不停地转化,也就是刚与柔在不断转化。再如开与合。开为阳,合为阴,这是太极拳两种主要运作形式。开时要叙展,合时要紧凑;但开中要有合意,合中要有开意,相分相离,又要相吸相系。开得过分为散,合得过分外拘,要不拘不散,开合有度。再如步法中的虚与实。虚为阴,实为阳,但虚不是完全站空(像有人用脚尖点地那样),要有实;实不是完全站死,把全身重量全压在一条腿上,还要有虚。虚与实一般以三七开为好。虚与实也是在进退之间不断转化。其他类推,不再赘述。

二、太极拳的最高原则是“自然”

太极拳有千变万化的动作,有许多要领,许多要求,各派别又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但无论有多少变化,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循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不拘束,不勉强,不刻意,不紧张,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而顺其自然的劲路,自然的意向,进行自然地运转。这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状态。只有自然才能放松;也只有放松,才能自然,自然与放松互为因果。练拳中的许多弊端,如僵硬、疲软、夸张、拘谨、呆板、做作、丢偏顶抗,都是在不自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本着自然的原则,这些弊病都可以消除。自然是通向太极拳最佳境地的必经之路。

三、太极拳最佳状态是“平衡”

平衡是“对立的各方面处于相等或相抵的状态”(《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重心稳定的状态。任何物体,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否则就会失衡、失重,就会倾倒。处于运动中的物体,平衡尤为重要,打拳就是这种情况。任何拳种,只有首先保证自身稳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太极拳的诀窍正是在保证自身平衡稳定前提下,设法破坏对方平衡,对方失衡之际正是取胜最佳之时。平衡能力也是人体重要素质之一。太极拳的许多要领都是为实现平衡而设计的。例如保持身体平衡、稳定、重心就要放低。打太极拳双腿弯曲,上虚下实,松腰坐胯,垂肩坠肘,这些都起到降低重心的作用。其次要加大底面积,底面积越大越平衡、稳定。所以打拳时两脚间要保持一定横向距离,出脚要有角度,要“上下一条线,脚下一个面”,而不要脚下一条线。保持平衡的另一重要条件是重垂线(重心与地面垂直线)不超过支撑面,所以打拳时,弓步前脚不超过脚尖,坐步后臀不超过脚跟,左右虚实要对称等等。所以有人说平衡沉稳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平衡还包括心理,要经常保持平稳、平静、平和的心态,不过喜、过悲、过滤、过忧,心平如止水,这是最佳的心理平衡状态。两个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四、太极拳最好的感觉是“舒适”

舒适、惬意、身心舒畅,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感觉。习练太极拳,不仅能产生这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也正是太极拳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太极拳的诸多要领为舒适感提供了条件;反过来说,有了舒适感证明了你练的拳符合了太极拳的要求,方向是正确的。例如学练太极拳,首先要求心静,排除一切杂念,精神放松,这就为产生舒适感提供了心理条件。习练太极拳要求身正体松,不僵不滞,轻松柔和,舒缓协调,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腰落胯,保持“五弓”,曲蓄有余,节节贯穿,对拉拔长......这些都是产生舒适感的生理条件。所以打太极拳能否产生舒适感(这时还会出口水),是对练拳正确与否的重要检验标准。正因为打太极拳能使人感到身体十分舒适,精神十分舒畅,所以长时间打拳也不会疲乏,反而越练兴致越浓,欲罢不能,因此有人说打太极拳就是“积极的休息”。反之,如果僵硬紧张、大汗淋漓、气喘嘘嘘、口干舌燥,练完拳疲劳不堪,那就说明你练得不是太极拳。

五、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无”

这是个长远追求的目标:无声无息,无形无象,无思无虑,无欲无求,无他无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地一片宁静,身心浑然不觉,如醉如痴,如梦如幻,空洞无物,一片神行......这就是所谓虚无的理想境界吧!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静到极点,松到极点,柔地极点,物我两忘,身心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恐怕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身心,才能达到的吧!

六、太极拳学练的最终目的是“健身”

太极拳是武术,技击是它的本质,攻防意识是它的灵魂,防身御敌是它的重要功能,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一般练拳者都不把搏击作为主要目标,而更看重的是强身健体。先辈大师更把延年益寿、青春不老作为太极拳的终极用意,反而把技击称为“末技”。在热兵器的当代,当然更是如此,这也是当下绝大多数练拳者的共识。为此,除遇特殊情况,如与歹徒搏斗外,无论日常练习还是竞技推手,都不必计较输赢胜负,点到为是,更不可争强好胜、斗狠伤人,以能打善斗为能事,一味地追求技击效果,甚至不惜损伤身体。而要时刻牢记健身为第一要务这个宗旨。比赛是为了交流、促进与友谊,而不是单纯为了争名次、论高低。淡泊名利是太极人应有的修养。所以我建议多搞表演交流,少搞比赛,多切磋,少“过招”。实际上,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比较,最大的优势正在于它能有效地治病防病、强身健体,特别对中老年人来说,太极拳是健身的最佳选择,这是其他拳种与锻炼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七、太极拳最后的衡量标准是“健康长寿

对于拳打得质量优劣、水平高低,向来有各种标准。例如有人看是否美观,有观赏性;有人看是否规范,有标准性;有人看有无韵味,有含蓄性;有人看有无攻防含意,有技击性;更多的人看能不能得冠军、拿奖杯,奖项层次越高,证明打得越好,各种比赛还有许多评分标准,不一而足。这些当然都可以作为标准。但我认为都不是最高标准、最后的标准。练拳的最高目标既然是为了健身,那么衡量优劣最高的标准就应当看其是否健康长寿。原来有病练好了,原来虚弱练强壮了,头脑清醒了,体力充沛了,行动敏捷了,总之身体健康了,才证明你的拳练好了。特别到了老年任然能愈老弥坚,老当益壮,益寿延年,这才是拳练得对、练得好的根本标志。如果你练了很长时间,旧病治不好,又添新病,到处是病痛,到了老年衰弱不堪,甚至早早离开人世,不论你拿多少冠军,如何能放人制人,都不能说你练好了太极拳。也许你练的“太极拳”,与真正的太极拳正是背道而驰。不打太极拳,不一定就体弱多病,活不长;而打好太极拳肯定会健康长寿,这是确定无疑的。

以上“初探”,只是有感而发。谬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字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