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与诊治

 一元堂中医张 2018-05-27

头痛的中医文献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杨旭红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伤寒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枬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子、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有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有首乌、柏仁、橹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枬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从传统中医理论看头痛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瘀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头痛的辨证主要在于区别外感与内伤。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而无休止,多属实证,治疗以袪邪为主;内伤头痛起病徐缓,病势也较缓,时作时停,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治疗以补虚为主。

(一)外感头痛常见的证型有:

(1)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恶寒,无汗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散风寒,常用川芎茶调散加减。(2)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常用芎芷石膏汤加减。(3)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或溏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浮濡。治宜袪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内伤头痛常见证型有:

(1)肝阳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2)气虚头痛:常见到头痛绵绵,时发时止,越累越痛,倦怠无力,自汗畏寒,食少便溏等症状,舌淡,苔薄,脉弱。治宜益气升清,用益气聪明汤加减。(3)血虚头痛:常见到头痛头晕,面色苍白无光泽,心悸等症状,舌淡,脉细。治宜养血为主,常用四物汤加减。(4)肾虚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肾阳虚者呈现面白畏寒,腹泻便溏,自汗,手足冷,食欲欠佳等症状,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肾阳,常用右归饮;肾阴虚者兼有烦躁烘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尿赤便秘等症状,脉细微,舌红,苔少,治宜养阴滋肾,左归饮。(5)痰浊头痛:常见到头痛昏蒙,胸脘痞闷,食欲欠佳恶心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宜化痰降逆,常用半夏白朮天麻汤。(6)瘀血头痛:常见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而且痛得像锥刺一样,舌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三)针灸:

针灸治疗头痛有其独到的效果,阳明头痛可选印堂为主穴,太阳头痛可选大椎为主穴,少阳头痛可选率谷为主穴;若是因风所致可加风池、风府;因寒所致可加玉枕、囟会;因热所致可加太阳、上星;因湿所致可加翳风、大钟;阴虚者可加太溪、肾俞;气虚者可加百会、膻中;气滞者可加头维、本神;阳虚者可加昆仑、气海;血虚者可加膈俞、脾俞;血瘀者可加中都、大敦。要注意的是头部不宜多灸﹔面部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一般使用麦粒灸,而且特别要注意不能烫伤皮肤。

 

辨析头痛病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而目前以头痛为主症者则可见于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颅内疾患,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和偏头痛等病。

中医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及内伤头痛。在外感头痛中头痛只是作为一个症状,而内伤头痛则作为一个疾病。最常见的则为偏头痛,属于中医的内伤头痛,轻者睡一觉即可消失,重者一般口服止痛片等,均可解除疼痛。但这只是止痛,而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根除头痛的发作。而且止痛药常伴有不良的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胃脘疼痛,呕血、黑便以及过敏性皮疹;白血球减少,精神紊乱等。长此以往,头痛的发作次数频繁,头痛的程度也加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口服止痛片的剂量也增多,从一次一片到一次五~六片,甚至一天服几次。在汪姓患者,头痛病已有二十余年,每次头痛发作均服索密痛,少则二到三片,有一天竟服了三十二片,结果发生了胃痛,胃出血,后经中医门诊部约半年的中医治疗,方才使病情得到了缓解。

头痛病的产生从中医学的辨证角度看,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结合而成。例如寒气颇盛,湿浊颇重,气血虚弱,血液瘀阻,肝气不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均可导致头部经脉的阻塞而出现头痛。

因此,气候变化,头部受风,情绪不佳,过度劳累,月经期前后均可出现头痛。经过中药治疗可使头痛的发作次数减少,头痛的程度逐步减轻。然而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的稳定,头部尽量避免吹风,冬天外出戴帽子,避免受寒。

 

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头痛

一、前言

治疗慢性头痛医常用:

1.对症疗法:血管扩张剂、a受体阻滞剂、抗5—HT制剂、解热镇痛剂、肌松弛剂等。

2.病因治疗:因病因不清,很难进行。

3.神经阻滞疗法。

4.心身疗法:其中包括对症治疗、精神治疗、自律训练法、生物反馈法。

近几年,美国学者发明5—HTlD受体的激动剂,如舒马特里普坦(5umntriptan)。尽管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创造出这些疗法,但只能是暂时缓解偏头痛,其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仍然照常发作,故慢性头痛仍然是国内外研究的课题之一。我在用中医治疗头痛的27年中,体会到中医治疗慢性头痛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即用中药能治愈慢性头痛,并无服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解热镇痛药性慢性胃炎、解热镇痛性肾炎的毒副作用。但必须指出中医的头痛,其病因病机复杂,分型繁多,难以掌握,治疗效果有的不佳。我在长期治疗头痛中摸索出新的头痛的病因病机和新的分型施治方案,其疗效明显提高了一大步,这些分别刊于《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活血化瘀资料选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头痛鉴别诊断与治疗》中,近几年又引入中医的权威著作《实用中医内科学》、《临床中医内科学》中有关头痛的研究进展部分,同时,又引入全国中医院校最新6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对我这一观点做了充分肯定,现在详细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二、头痛的概念

头痛系指外感或内伤引起头局部经脉的血滞所招致的慢性、不断复发的头痛。其头风或偏头痛是指此类头痛,属西医的慢性头痛。而太阳头痛不属此类头痛。

三、病名和证型

中医头痛常用的病名有:脑风、首风《素问·风论》;头痛、头风《证治准绳,头痛》;偏头痛《金匮翼》、厥阴头痛《伤塞论·厥阴病》。其《伤寒论》中除厥阴病中的头痛外,其余均指症状性头痛,而常用的太阳痛、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不指伤寒论厥阴头痛)均指头痛的部位而言。

近10年左右关于头痛的辨证分型颇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下面三家。

1.陈宝田:从头痛的实际出发,把活血与分型相结合的方法,此分型方法其疗效肯定。

(1)风寒型——桃仁四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2)风热型——桃仁四物汤加黄芩、生石膏、柴胡、防风。

(3)痰湿型——桃仁四物汤加二陈汤或五苓散。

(4)肝肾阴虚型——桃仁四物汤合杞菊地黄丸。

(5)瘀血型——血府逐瘀汤加鸡血藤、羌活、独活、白芷。

见《I临床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6版统编教材。

2.刘炳林、王永炎等把头风病人分为以下五型。

(1)风火候。

(2)风痰候。

(3)风瘀候。

(4)阳虚寒凝候。

(5)气血两虚候。

3.王永炎主编的最新版中医内科教材中把头痛分为八型,比较切合实际。

(1)风寒证——川芎茶调散。

(2)风热证——芎芷石膏汤。

(3)风湿证——羌活胜湿汤。

(4)肝阳证——天麻勾藤饮。

(5)肾虚证——大补元煎。

(6)气血虚证——八珍汤。

(7)痰浊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证——通窍活血汤。

四、中医头痛的西医范围

中医的头痛系指西医的慢性头痛,绝大部分属功能性头痛,其包括下面7个方面的头痛。

1.偏头痛型血管注头痛;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眼肌偏瘫型偏头痛;脑基底动脉偏头痛;颜面型偏头痛。

2.丛集性头痛:周期性丛集性头痛;慢性丛集性头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

3.原发性肌收缩性头痛;续发性肌收缩性头痛——颈椎病等。

4.混合性头痛——血管性肌收缩性头痛(血管性偏头痛合并肌收缩性头痛。

5.心因性头痛;神经症性头痛;精神病性头痛。

6.外伤性头痛——无器质性病变:肌收缩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痛。

7.神经炎和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大和枕小神经痛;耳大神经痛;舌咽神经痛。

五、头痛病因病机的新概念

1.研究头痛病因病机的必要性。

(1)原有头痛病因病机复杂难以掌握:头痛的病因病机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①外感头痛。

a.风塞阻络;

b.风热上扰;

c.风湿上蒙。

②内伤头痛。

a.情志不和;

b.劳倦纵欲;

c.气血两虚;

d.饮食失调。

③外伤头痛。头痛的病因病机是复杂的,常常外感又兼内伤,这八个方面又每两两相兼,形成数学上的组合,故颇难掌握。

(2)原有的病因病机不能完全有效的指导临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按全国中医院校的最新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将头痛分治为八型: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肾虚证、气血虚证、痰浊证、瘀血型。

按上述八型分治,尽管辨证非常合拍,但就其疗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辨证法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那么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这种理论是值得修正的。

2.辨证施治的病因病机新概念。作者从长期研究头痛的治疗中得出其辨证施治的病因病机的概念是头部多风、头部多瘀是头痛共同的病因病机,田此,辨证施治的治疗大法应是活血疏风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其理由如下:

(1)头痛的病因病机。

①头部多风。头为诸阳之会,太阳行头之后,少阳行头之铡,阳明行头之前,特别是太阳和少阳为气血虚少之二经。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此必因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发为头痛。《金匮翼》曰:“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故也,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偏”。所以头部多风是诸型头痛一个重要的共同的病因病机。

②头部多瘀。因头部位置的特点,易受外伤;头为肝胆二经所布,胆经行头之侧,肝经行头之巅,二经均主疏泄;此外,久痛人络,这些均可引起头部瘀血,发生头痛,因此,头部多瘀是诸型头痛又一个重要的共同病因病机。

③头与脏腑相通,又有诸窍与脏腑相连。“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五脏有病,通过开窍以及经络反应到头部,而引起头痛。常见的有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脾虚痰湿引起的头痛。

④脑为髓之海。若肾阴虚则髓海空虚,发生脑转耳鸣头痛,或阴虚阳亦衰则清阳不展,寒从内生,或肾阴不足,不能养肝则肝阳上亢,均可发生头痛。

⑤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因血虚或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引起头痛;脾虚则生痰湿,阻碍清阳不升,则清窍失养而引起头痛。

(2)慢性头痛辨证施治。头痛是由冬方面因素决定的,他的病因病机是复杂的,但头痛的共同病因病机是风、瘀血,因此,治头痛的基本大法是活血疏风(前者是主要的),其为基本大法所规定的基本方药是桃红四物汤加防风、羌活、独活、白芷、鸡血藤。但由于病邪的不同,以及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不同,虽然头痛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基础,但他反应的证型不同,这就构成证与证的区别点,所以必须把慢性头痛治疗为活血疏风与分型相结合的治则,今把慢性头痛分为下面五型辨证施治。

①风寒头痛的临床特点。一侧或全头痛,多跳痛或隐痛,阵发性发作,退寒则发作或加剧,寒冷季节发作频繁,舌苔白薄或有舌质暗,脉弦紧。

治法:活血疏风加温经散寒。

方药:基本方(桃红四物汤加羌活、独活、防风、鸡血藤、白芷)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②风热头痛的临床特点。头痛如裂,多呈阵发性,每遇热或日晒则发作或加剧,炎热季节发作频繁,凉风吹则舒,或有大便干结,两目红丝,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而有力。

治法:活血疏风加清热疏凤。

方药:基本方加黄芩、柴胡、生石膏。

③瘀血头痛的临床特点。发病率高,约占头痛的1/2,一侧或两侧的刺痛或跳痛,其痛有定处,按之则减,常因七情波动而发作或加剧,有痛经或乳房胀痛,舌苔白薄或薄黄,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弦缓,低头诱痛试验和压迫颈静脉试验多呈阳性反应。

治法:基本大法。

方药:基本方中增大活血药用量。

④痰湿头痛的临床特点。头沉重或头痛如裹,或其它疼痛性质,伴有眩晕,常有胸闷,或有浮肿或浮肿感,痛甚恶心或吐涎沫,或有腹泻,舌质淡,舌苔腻,脉弦缓。

治法:基本大法加健脾祛湿。

方药:基本方药加五苓散,或二陈汤或吴茱萸汤。

⑤肝肾阴虚头痛的临床特点。头顶痛或全头痛,呈隐痛或暴烈痛,常伴失眠多梦,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血压高,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基本大法加镇潜、滋补肝肾

方药:基本方加菟丝子、勾藤、生龙骨、生牡蛎。

 

中医头痛辨证分类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祖国医学根据其病因病机把头痛分为以下几类:

1.风寒头痛:此种头痛最常见。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湿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气血痹阻,遂致头痛。若风寒得解,则其痛停止,但因湿邪内伏,每遇阴雨风寒天气则复发,故俗称头风。症见头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发作,或全头毕痛.头重如裹、头胀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伴四肢沉重、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3.风热头痛:主要见症: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黄,脉浮数。

4.肝阳头痛:情志郁怒,气郁化火,肝阳偏亢;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僭,风阳旋扰而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头角抽痛,多偏于一侧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舌质红,脉弦。

5.痰浊头痛:素来体质肥胖,偏嗜甘肥,湿盛生痰,痰浊阻遏经隧,清阳不展而致头痛。症见:头痛较重,头额昏痛如裹,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痰,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6.血虚头痛: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而为头痛。主要症见:、头昏,头部隐隐作痛,痛势绵绵,休息痛减。记忆减退、伴有头晕心悸、气短、四肢无力、劳动时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无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有久病及失血病史。

7.瘀血头痛:头痛日久,久痛入络,络脉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形成瘀血头痛。此种头痛多有外伤史。其特点是头痛较剧烈、如刺,经常发作、痛处固定不移,治疗比较困难。重者伴有视物花黑,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失眠、记忆减退等。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细或涩。

8.肾阳虚头痛:主要症见:头痛头晕、健忘、腰腿酸痛、四肢发冷、小便频数,重者伴有阳痿等。舌质淡白,脉沉迟无力,尤以尺脉为甚。

9.肾阴虚头痛:主要症见:头痛较轻、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记忆减退以及腰酸遗精、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重者有盗汗、低烧。舌质红,脉细数。

10.火热头痛:此种头痛多为阳明经证,气分热邪炽盛所致,如乙型脑炎等有较剧烈的头痛,伴有呕吐及高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神躁、面红、小便短赤等。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头痛之中医疗法

头痛是中医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中医学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头,故若气血充盈,阴阳升降如常,无外邪侵袭,则不会产生头痛;所以不论是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上逆;或肝气郁滞,郁久化火,上扰清窍;或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不能营养大脑,均会引起头痛,因此治疗时需去除病因,才能缓解疼痛,以下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提供正确之中医疗法DIY。

药膳:以下提供减缓头痛药膳,可根据体质选取食用,但体内若有急性感染(如上呼吸道发炎、急性肠胃炎、疮疡肿毒等),则宜经医师指导下再食用:

1、天麻鲈鱼汤:

材料:鲈鱼一条、炙首乌5钱、天麻3钱、川芎3钱、黄精5钱、适量生姜丝、葱丝、米酒及精盐、胡椒粉等调味料(2-3天份)。

作法:将药材煮约45分钟,去除中药,用药汤煮成鲈鱼汤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滋阴清热,平肝驱风止痛,适于用脑过度之头晕头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心烦口苦、耳鸣失眠及腰膝酸软等证属肝肾阴虚者。平时不宜多食油腻、煎炸、烙烤等食品,以免更助虚火;宜多食蔬菜、水果,如百合、梨、桑椹、木耳等凉补食品。

2、玫瑰行气茶:

材料:玫瑰花15朵,麦芽3钱,川芎1钱及石斛1.5钱。(1至2天份)

作法:将药材分为3份,每次取1份加250㏄热水冲泡,焖约1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或加1200㏄水煮约45分钟,过滤后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适用于情志郁闷,口干口苦,头痛目濇,疲劳无力,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等证属肝气郁结者。

3、化痰降浊茶:

材料:白蒺藜3钱,陈皮3钱,生薏仁5钱,茯苓3钱,蔓荆子3钱。(1-2天份)

作法:将中药材放入纱布袋中,加1500cc水,熬煮45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化痰,降浊止痛;适用于头痛头重,痰多胸闷,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心烦口苦等证属痰浊上扰者。宜清淡饮食,可常食山楂、白萝卜、金桔等化痰食品,忌食油煎厚味、不易消化之食物。

4、滋阴补血鸡汤:

材料:乌骨鸡腿1只,当归3钱,白芍3钱,熟地5钱,川芎1.5钱,白扁豆3钱,蔓荆子3钱,菊花3钱。

功效:滋阴补血止痛;适于头晕头痛、脸色苍白或萎黄、唇白目眩、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眼睛干涩等证属阴血不足者。

5、参苓益气粥:

材料:党参3钱、茯苓3钱、川芎1钱、枸杞5钱、柴胡1钱、生姜3片、适量肉丝及大骨高汤、米1杯。(2天份)

作法:将药材(枸杞除外)放入药袋中,加10杯水,大火煮滚,转为小火煮约1小时,取药汁加入高汤及米,熬煮成粥,最后加入肉丝、枸杞及盐,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气养血,明目止痛;适用于常见面色萎黄不华、头痛绵绵、遇劳加剧、疲乏无力、四肢冰冷、视力减退食欲不振、及腹胀便软等症属气血不足者。

6、三七莲藕汤:

材料:鲜莲藕1段,三七粉1钱,川芎1钱,升麻1钱及适量冰糖。

作法:鲜莲藕切片;将川芎及升麻放入药袋中,加入适量清水,煮约40分钟后,去除药袋,加入三七粉及莲藕片,煮熟后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于长年头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等证属瘀血阻络者。

7、葱姜茶:

材料:连须葱白5段,紫苏3钱(或桑叶3钱),川芎3钱,生姜6片,红糖半匙。

作法:热水冲泡约20分钟,加入红糖,即可饮用

功效:去风散寒止痛;适于感冒初起或风寒感冒,症见怕冷较重、发热较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咽痒欲咳等。

8、萝卜蜜茶:

材料:白萝卜半斤,金银花3钱,白芷3钱,薄荷3钱,连须葱白3段,蜂蜜适量。

作法:将药材熬煮约30分钟,过滤后待凉加入蜂蜜,即可饮用。

功效:去风清热止痛;适于风热感冒,症见身热明显、微微怕冷,头痛而胀,咽喉肿痛,咳嗽痰黄,鼻塞流浊涕,口渴喜冷饮等。

9、药浴:

材料:川芎5钱、蔓荆子5钱、百合5钱、藿香5钱、酸枣仁1两、夜交藤1两、佩兰5钱、紫苏5钱及适量玫瑰花瓣。

方法:将诸药加大量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滚后,转小火煮约45分钟,将药汁倒入盆中或缸中,洒下玫瑰花瓣,加适量冷水,调整水温至40℃,睡前开始浸泡,以20分钟为宜。

功效:疏经活络,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注意事项:浸泡前可饮温水1杯,以补充浸泡时汗液之流失。

忌口:头痛属中医之经络疾病,故下列食物不宜多食,如香蕉、橘子、糯米类、酒、麻油、菠萝、竹笋及生冷食物,以免疾病牵延不愈。

 

头痛的中医诊治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既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亦可单独出现。头痛是中医以症状命名的一类疾病,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头风、厥头痛等病证。但是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头痛可区分为多个类型。如根据部位的不同,头痛可分为正头痛、偏头痛、眉棱骨痛、目眶痛等;根据部位和兼证的不同,头痛可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太阴头痛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头痛可分为:首风证、头风证、脑风证、湿厥头痛、热厥头痛、气厥头痛、痰厥头痛、湿热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肝阳头痛、肾厥头痛、伤食头痛、中毒头痛等。另外还有根据病机和预后而定名的凶险病证——真头痛,预后多不良。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于头,所以头痛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凡外感六淫之邪,循经上犯巅顶,邪气滞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阻络,脑失所养,均可致头痛。

关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治疗的方法,如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头痛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局部反应,因此治疗当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辨证论治。外感六淫之邪所致头痛者,病性多属实,治疗宜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以补为主,多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也有挟痰挟瘀者又当攻补兼施。

外感头痛又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别。风寒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寒则发,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方用川芎茶调散、麻黄汤等。风热头痛证见头痛而胀,甚者如裂,面红而赤,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证见头痛如裹,昏沉作痛,纳呆胸闷,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或浮缓。治宜化湿解表或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或新加香薷汤。

内伤血虚头痛宜养阴补血,方用四物汤,归脾汤。气虚头痛宜益气开阳,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者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肾阴虚头痛宜大补元煎补肾填精。肾阳虚头痛宜八味地黄丸滋补肾阳。肝阳头痛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痰浊头痛宜化痰降逆,健脾利湿,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头痛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

头痛以针刺疗法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体针取穴时,前头痛取头维、上星、合谷,后头痛取天柱、后顶、昆仑,巅顶痛取百会、通天、行间。内伤肝阳头痛取风池、百会、太冲等用泻法。痰浊头痛取中脘、丰隆等用平补平泻法。肾虚头痛取命门、肾俞等用补法加灸。其它的针法根据疼痛的特点、区域选取不同的穴位,运用不同的手法。如能对症合理应用均能收到桴鼓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