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文记】王充:繁文之人,人之杰也(下)

 真友书屋 2018-05-28

且不管以上的这些观点孰是孰非,《论衡》一书中对于文论的各个方面确实均有所涉及。比如王充在《自纪篇》中强调写文章一定要通俗易懂:

 

以圣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说丘野,不得所晓,无不逆者。故苏秦精说于赵,而李兑不说;商鞅以王说秦,而孝公不用。夫不得心意所欲,虽尽尧、舜之言,犹饮牛以酒,啖马以脯也。故鸿丽深懿之言,关于大而不通于小。不得已而强听,入胸者少。

 

王充强调写文章要让别人读得懂,否则的话作品会变得没有意义,他认为写得高深典雅的文章即使努力地去阅读,但真正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对于这种观念,他在《自纪篇》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狱当嫌辜,卿决疑事,浑沌难晓,与彼分明可知,孰为良吏?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吏文以昭察为良。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闭隐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浅文读之难晓,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王充撰《论衡》三十卷,民国十四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书牌

 

王充认为语言就是说话,而说话就是为了讲清楚道理,可是由于口说的话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人们才把它写成书面文字,如此说来,语言应当与书面文字相同才对,而有的人非要写那些深奥典雅的文章,这使得后世难以了解这种文章的真实表达,这种做法显然不对。

 

然而王充的这种刻意通俗反而又引起了后世的怀疑,比如清梁章钜在评价《论衡》时说:“惟其议论支离,文笔冗漫,实不类汉人所为,故余每窃疑其赝作。”(《退庵随笔》卷十七)看来梁章钜在读《论衡》时,感到该书不像东汉时期的作品,他怀疑这部书有可能是后世的伪作。显然,梁章钜没有细读《自纪篇》,因为该篇中除了以上的引用之外,王充还在多处讲述过写文章一定要通俗。当然也有人会说,梁章钜也会看到《自纪篇》中的这段叙述,但他完全可以认为该篇同样是伪作,更何况文本不能自证。

 

其实,《论衡》确为汉代作品,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不少的旁证,比如《后汉书·王充传》的注引中有谢承说过的一段话:“王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同样是汉代的蔡邕曾经得到过《论衡》,认为该书内容写得很好,于是密藏起来,而后以此来作为自己谈资。再后来三国时期的王朗也得到了一部《论衡》,他也跟蔡邕一样,偷偷地看,而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跟朋友们交谈。王朗谈吐的突然长进,让朋友们都觉得疑惑,他们认为王朗不是遇到了高人,就是得到了奇书,于是朋友们进一步追问,果真王朗说,他是读到了《论衡》。


王充撰《论衡》三十卷,民国十四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卷首

 

以上的这两个故事,可以佐证早在汉末,《论衡》就开始流传,说明该书绝非汉代以后之人所伪造者,更何况这两个故事其中的细节也是后世津津乐道者,比如北宋人杨文昌在刊刻《论衡》时,写了篇序言,此序中也引用了以上的故事:“既作之后,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会始得之,常秘玩以为谈助。故时人嫌伯喈得异书,或搜求其帐中隐处,果得《论衡》数卷持去。邕丁宁之曰:‘惟我与尔共之,勿广也。’其后王朗来守会稽,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流行四方,今殆千载。”

 

看来,历史的传闻确实是前疏后密,到杨文昌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多了对话内容,情节也变得有趣了起来。蔡邕得到了《论衡》之后,只是偷偷地读,然后与人交谈,有位朋友不相信他有这么快的长进,于是趁他不备,去他的住处寻找,果真找到了《论衡》一书。此人随手就把该书拿走了,蔡邕知道后,叮嘱这位朋友说,这本书只有你我能看,不能流传给他人。

 

显然,由以上可证,早在东汉末年,《论衡》就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而该书的作者王充也是东汉人,因此,梁章钜怀疑该书为后世伪造,显然没什么道理。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梁章钜的怀疑也正说明了该书在通俗性方面是何等的成功。以至于胡适在《白化文学史》中对王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王充是主张通俗文学的第一人。”对于王充的这个贡献,胡适又在其书中给予了如下的夸赞:“王充的主张真是救文弊的妙药。他的影响似乎也不小。东汉三国的时代出了不少的议论文章,如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之类。虽不能全依王充的主张,却也都是明白晓解的文章……我们总结中古时期的散文的文字,不能不对王充表示特别的敬礼了。”

 

王充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其实不单纯是通俗性这一点,《论衡》中的一些文论观点,也使得后世的专家学者将王充视为最早搞文艺批评的人。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论衡》一书为“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詹安泰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中说:“自周秦以来,文学尚未能离开哲学或其他学术而独立,《论衡》所谓‘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的文学,是指一切学术来说,文学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一直到了王充,才把文学逐渐独立起来,有它本身的意义和范围。王充虽然未能将文学下了一个定义,但他却为文学批评建立了初步的原则,作为文学批评一全开端者,王充在文学上这一创造是有他伟大的贡献的。”

 

王充墓位于浙江省上虞市章镇林岙村,这一路的寻访还算顺利,一路跑下来,没有耽误太多的时间,以我的急性格,不愿意在太阳西下之前就停住步伐,在绍兴访完刘宗周故居,此时仅是下午三点,于是乘车前往上虞,准备先去找王充墓。


在上虞车站跟出租车商谈我的行程,这个长途站出租车并不多,然而乘车者也同样很少,我刚走出站口,就被几位出租司机挡了下来。我扫了一眼,看到其中一位较为面善,于是坐上他的车,而后向他出示我的行程单,此司机看了一眼后说不认识这个去处,接着就让我下车,我不明白这是怎样的逻辑:难道我所去之地有什么老虎不成?

 

沿此前行


无奈,只好上了另一辆出租车,这个司机倒也诚实,他说我所找的林岙村未曾去过,也不知具体位置在哪里,但他可以一路打听。我觉得这种态度比较诚实,于是让他开车前往此地而去。林岙村本是章镇的管辖范围,于是开车前往此镇,来到镇上之后,再打听林岙村,所问之人均可以指路,竟然如此的好找,那为何第一辆出租司机要拒绝前来此地呢?我问司机是怎么回事,他解释称:上虞不大,所以出租司机只愿意拉近活,因为跑长路不划算。我说可以提出划算的价格呀。司机一笑,说并不知道我这么好说话,如果上一个司机能够明白这一点的话,他肯定不会拒载。我一向认为自己长着慈祥的面容,看来多日的疲惫让我脸上的慈祥化为乌有。

 

看到了标志


王充的墓很容易就打听到了地点,刚入林岙村时,就在村边看到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王充墓”,而石头的后方则是一条长长的林荫路,路的两侧种着一些松柏,从粗壮程度看,这些植物已经有了一定的年份。沿着这条林荫路一直前行,路的尽头就是王充墓所在。

 

省级文保牌


背面的介绍文字


王充墓占地约三四亩,四围没有围墙,从外观看,这个墓园的前面就是高高的两排树,在墓旁有省级文保牌,文保牌的背面介绍着王充的生平,上面给王充的头衔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上面还注明该墓是1981年由当地政府在原址重修,并列明此墓的保护范围为6600余平米,如此说来,王充墓的整体墓区的面积达到了十亩。

 

荒草之下


等候我的出租车司机


王充墓的外观为粮囤形,全部用拱形的石条围起,上面出檐,而墓顶裸露,正前方立有石碑,上面刻着“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从字迹上看,显系当代人手笔,在墓的四围,我没有看到相应的碑石或石翁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