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毓琦:辉煌科研路 悠悠故土情

 心想事成_ 2018-05-28
  

何毓琦与前往采访的同学们在一起

何毓琦,美籍自动控制专家。1934年3月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诸暨。1953和1955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196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何毓琦博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何毓琦博士长期致力于祖国大陆的科研发展,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2001年受聘清华讲座教授。

  醉心科研,成就卓著

  “当你完全投入学术界时,你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超越一切国界和种族的。科学是一张世界通行证,它能使你和世界上的同行一见如故!科学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了名和利,而是能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一次演讲中何毓琦教授表达了自己对科研的深深热爱。正是基于这种热爱,何毓琦教授开拓了自己传奇的学术生涯。

  何教授在哈佛读博期间,博士论文是有关控制和系统理论的,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当时的哈佛基本上没有这个专业方向的专家,所以基本上没人能指导他。他只好开始拼命研究当时发表的控制领域文献,碰巧看到一篇R. E. Kalman和J. Bertram合写的文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一种叫做“Kalman-Bertram Condition”的状态。这篇文献极大的引起了何毓琦的兴趣,他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写信与著名学者Kalman进行探讨,进而,他的工作受到了Kalman赏识,被推荐到第一届美国自动控制大会上做报告。这次参会经历,大大开拓了何毓琦教授的视野,看清了他所在领域内正在发生的重要的革命,为他以后的科研经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这件事情的激励下,何毓琦教授在科研路上更为勤奋耕耘,开拓创新,硕果累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新思想和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不囿于旧方法,不苟且于常规”。何毓琦教授这种“以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的态度使得他取得了杰出成就。他所发表的科学论文总含有新思想和新方法,他成为若干新命题的创始人,他开创的 “离散事件动力系统”(DEDS), “扰动分析”(PA) 和 “序优化 (OO)" 等,均成典范。

  正如郭雷院士评价的:“何先生学术成就卓著,桃李满天下。他本人就是自己许多思想的实践者,这些思想也是他近半个世纪在美国工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他注重从工程实际中提炼新的科学问题,开创了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扰动分析等研究方向;他在比较年轻时就获得了国际学术声誉,35岁担任哈佛大学冠名教授,38岁当选IEEE Fellow,53岁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精彩的学术报告更是众口称道,他曾经创记录地先后三次被邀请在三年一次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回馈故土,尽心尽责

  何毓琦教授在国内还没念完高中即赴美留学,以后一直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故土情深,长期以来对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特别是自动化理论及工程实践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79年以来,他曾多次在国内讲学,开设培训班,开展合作研究。自1980年至今,他已先后为我国培养了近十个博士生和多位访问学者。国内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制造系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系列演讲及合作研究的推动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001年何毓琦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CFINS(智能化与网络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并且还联合了其他几位在该领域的杰出华人学者组建了该中心的讲习教授组。这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老师们完全按照世界一流的培养手段训练CFINS的博士生们,使得他们不用出国就可以获得等同于国外一流大学水平的博士教育。在何毓琦教授的带领下,CFINS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清华期间,何毓琦教授还坚持给研究生授课。因为他认为不仅要在国内洒下创新的种子,而且希望帮助它生根发芽。在何教授的课上,更多的是踊跃的提问和热烈的讨论。这种类型的课程设计,也是针对国内学生提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不足而设计的。

  何教授还以针砭时弊闻名科学界。自1979年回国交流以来,在欣慰的看到国内教育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他也很中肯的指出了一些问题。何教授曾撰文《建立世界一流研究生培养和科研体系的一些建议》,指出学术评价体系要“质为先,量为后”,逐步改革国内学术体制,建立国际同行评价体系等等。针对国内学术失范问题,何教授以一个海外华人的身份满腔热忱和良苦用心地致信宋健院士,指出了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心中仗义执言,有理有据,满怀情意,令人肃然起敬。

  网上开博,引导青年

  应科学网邀请,何教授在2007年春开通了自己的英文博客。他曾经在开博周年纪念文章中写到哈佛大学是他的第一份事业,清华大学是他的第二份事业,他很高兴在七十多岁的找到了他钟爱的第三份事业——科学网博客。在第一篇博客中何教授谈到了自己的主要目的:博客主要面向年轻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科研,人生经验来帮助青年学者少走弯路。两年多来,何教授撰文两百多篇,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盘托出,谈学术,谈教育,谈人生,谈生活……立意清新,文笔流畅,见解独到,引人入胜。

  “何教授的博文我几乎都读过,读完不禁因其为人为学的魅力而深深折服。我们学生之间所达成的共识是,何教授的博文可以一次读遍,但不能一次读罢,必须时常温习,才能有更多的领悟,”一位清华博士生说道。开博两年来,何教授的博文一直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总访问量超过一百万。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读何教授的博客是一种莫大享受,同时也会获得莫大启迪与收获。他的系列博文——《如何做研究》,更是受到许多学生的推崇。近期由何教授博客整理的新书《科学人生纵横》也正式出版,相信它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智慧的启迪。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何教授谈到,能够帮助青年人少走弯路,使他们获得一些启发,是他很乐意做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他十分开心的事情。“但是经验终归是别人的,自己想把问题想清楚还需要不断去体会,去摸索。”何教授说。

  热爱生活,老当益壮

  何毓琦教授不仅学术卓越,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睿智幽默,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精神矍铄,和他的接触让我们感觉到他并不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他的心态仍然年轻。他酷爱滑雪,乐此不疲,直到三年前因为身体状态他才停止这项运动。他热爱旅游,在他40余年的学术生涯里,他和他太太去了至少230多个地方。

  “是什么因素使你获得了今天辉煌的成就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何毓琦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一个好的妻子。”几十年来,何毓琦教授和他的太太风雨携程,相濡以沫。何教授饶有兴致的运用控制理论的一些观点告诉我们找一个好妻子的诀窍:“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在做决策时你是很难做出最优决策的。这时只需要足够好就行,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双方要会适应与学习,同时成长,最终达到最优。”(供稿 研通社自动化系新闻组 编辑 襄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