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昵称56092418 2018-05-28

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使大学在网络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学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尤其是世界各国大学之间的距离正在大大缩短,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也更加重要。这对高校课程与教学既是严峻挑战,又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试图从高校课程与教学的体制创新和师生素养的提升着眼,探索迎接挑战的对策。

一、 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 全世界高校的科研与课程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绝不仅是给师生配置电脑和建设校园网,而是要完成高校数化改造的两方面深层变革:

  其一,高校教学-科研“细胞”的数字化改造:打破以教师个体劳动(小农经济)和“机械化灌输+ 标准化考试”(工业流水线)为基础的传统模式,逐步走向多学科交叉的网络化教学-科研团队;

  其二,高校管理-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改造,以及随之而引发的一系列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对此需要进行论证。

  首先让我们来寻找实践依据。

  2001年4月, MIT的院长查里斯·韦斯特在一个被网络同步播放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正式启动与微软研究院合作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英文全称是Open Courseware,简称OCW)。该工程计划花费十年时间,把MIT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2千多门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国际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包括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资源,每一门课程的讲义、教学大纲、阅读书目、作业、教学法等,以统一风格的界面呈现,提供搜索和反馈的功能。这一消息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关注和反响。OCW的第一批课程资料(包括20个院系的100门课程)于2002年9月30日正式开放。MIT认为,OCW并不是一个为了追赶时髦而故意制造出来的新名词,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开放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免费供全世界任何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使用,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也不提供学分和学位;二是以此作为与全世界高等教育、学术机构及其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通过国际交流,MIT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最终达到发展和创新MIT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OCW营造一个全球化的教学社区,MIT希望从这一全球性的资源库中获取知识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MIT这一举措绝非偶然,也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国际互联网在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迅速普及发展的必然产物。 美国国家教育中心教育统计部门对远程教育发展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 2000—2001年期间,在美国授予本、专科学位的高等院校中,56%提供了各类远程教育课程,300多万人在2001年参加网络学习。[1]

  下面再让我们进行理论解析。

  MIT这一创举,不仅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舞台,更深刻的变革在于:使大学教学从教授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真正的群体合作,促使教授们变成一个教学创新团体,并同技术、艺术、网络教学设计专家共同组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团队,不仅减轻了教师的重复性劳动,而且向全世界的同类课堂宣战!对学生免费开放网络课程资源的妙处何在?虽然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免费选学,但由于学校不做任何辅导,有能力独立学完MIT课程的学生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好学生,这样MIT就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资源掌握住了。

  这件事已经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不仅已经开始与MIT合作,引进和翻译其网络课程资源,而且由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教出版社牵头,先后立项、投资建设了三批网络课程, 并于 2003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部要求进行网络展示和评审,并逐步建设成 网络课程,以利于全国 高校 共建共享。 这显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课程 -教学决策、管理、服务体系改革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重大举措,不仅推动着我国高校 信息时代课程与教学新模式的创建,而且 必将推动高校 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发展,导致 高校教学科研细胞与教学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体系之数字化改造。

  美国 Alfred P. Sloan基金会在《跻身主流:2003,2004年度美国网络教学质量及规模》的调查报告中[2],根据1100所院校的反馈信息,描述了网络教学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到2003年秋,美国已有超过190万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并将 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预计到2004年秋网上学员人数将超过260万。 在回答“与面授相比,学生对网上课程的满意度如何?”这一关键问题时, 提供网络教学的学校中有40.7%认为,对于网上课程,“学生至少同样满意”,56.2%的学校保持中立,只有3.1%的学校对这一提法持有异议。四分之三院校的领导认为,网络教学质量同面授相当,甚至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中型学校对此提法表示十分赞同(只有3%的学校持反对意见),小型学校(学员人数在1500以下)最不确定,但也只有5.4%的学校持反对意见,远低于32.9%的赞成率。硕士、博士研究生态度十分肯定,这表明,学生素质越高越适合学习网络课程。在回答“ 网络教学在学校长期教学规划中扮演何种角色?”时, 各院校普遍认为网络教学在他们的长期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学校规模越大,越能意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

  在世界 网络课程教学迅猛发展的潮流推动下,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场新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为将这场竞争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我认为必须改变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评价体系,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竞赛规则”: ① 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投资效益的竞争; ② 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科研—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 ③ 从教师闭门设计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探索创造新型学习模式; ④ 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跨时空协作研究和专业网络课程开发为基础的校际联盟;并由此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师资培训乃至高校教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 兼职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二、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从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总结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经验,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