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湿”论

 wyfx100 2018-05-28

题目不错,很大,其实内容呢,都是学别人的。也谈不上“”不“”,当做一个医患交待。总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聪明,顶多就是有些临床的感受和心得。至于理论,前人的东西都够我们学了,也很够用了。继承都来不及,不要奢望创新的。很多中医的知识点其实都如此。很多时候,自己偶然发现一个闪亮点,沾沾自喜。哪天一看书,原来都在这里。很多时候,我们的迷茫真的来自看书太少,记的太少。比来比去比基础,少见才会多怪。


很多内容其实都已经写好了。有同行分享看病心得说,有时候很多常见病,其实都写在了医案里了。有时候依葫芦画瓢,你都可以看好很多病了。虽然说的比较调侃,也不是太主张这样,但是有时候如果把指证摸索的很清楚,是可以看好很多病的。


关于“湿”,内容很多,有人还专门写过专著。我的知识也主要是从这些地方得来的。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比如部分参考书目:


说个我学习中医的小技巧,其实也是能够用到很多所有其他地方,从其他行业学来的:


任何一个东西,不论你觉得多么新奇,一定有人已经想到了,并且在做。如果你也想做,那么找到他们,和他们交流学习。这样我们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走,而不是什么都从零开始。有很多路,其实很多人都走过了。并且很多坑或者说弯路。有些弯路必须自己走,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

一个同行

所以说我学任何中医的知识,其实也都是这样来的。所以很多学术思想,更多是学来的,什么好用,什么有用,我就学来,当然比较需要好运气,能够碰到对的老师。但是,我是觉得很多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的。


下面po些关于湿的观点和记录。


大家最初的知识,肯定来自教材了,但是远远不够,写的太简单。看看五版《中医基础理论》:

在临床用起来,内容完全不够。那么“湿”是怎么产生的,刘老师的观点是下面这个图。关于这些,有些背景知识,比较复杂了。有空整理了也分享分享。这里提个头。

下面的内容算做重点:


平时也是我这么用的,当然还有其他的知识点,或者说临床中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的一些补充。

下面这个湿的特点,就和传统的教材上的有些不同了,更贴近临床。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把伍老的这篇文章下载下来看看。

我在临床中,最常关注病因“湿”,问诊中也常常重点问诊。其实,湿和其他病因夹杂在一起的情况特别多,比如痰湿,湿热,寒湿等,都是比较难去干净的。

上面对一些可能是湿的表现做了描述,也是我在临床中常常问病人的,比如头会不会感觉重重的,会不会乏力啊,天气变化会不会症状加重啊,痛还是酸啊还是胀啊,等。中医收集病情资料就是这么看着琐碎,其实很有章法可循。

下面是一个横图和一个竖图的“湿病的诊断7要点”:用手机看的,可以横过来看,字比较大。很有用的。门诊中,很多需要问的,我都是这样来问和观察的。比如舌苔啊,脉象啊,还有问诊。

下面是竖图:

下面这几个其实是需要结合伍老师的论文看的,在本文最后面有下载方法。

下面是分享了一些方药的知识。都是点到为止。重点还是上面那个手工思维导图。也是我重点推荐的。

临床中,用这些办法看好了很多病。比如咳嗽的杏仁汤,三仁汤;咽喉痛的上焦宣痹汤,银翘马勃散;感冒的藿朴夏苓汤,三二汤;胃炎的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黄疸的甘露消毒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尿频的猪苓汤,龙胆泻肝汤;肢体酸痛的中焦宣痹汤,羌活胜湿汤等等。


湿很难去的,很需要耐心,不论是病人还是医生,对于忌口和忌生活习惯也很重要。我常常交代的几个注意事项就有,比如:不要游泳,不要喝牛奶,不要再喝酒了,不要淋雨,不要乱用艾灸,不要吃过多水果,不要强制性的喝水……什么会增长“湿”,当然就要远离。


常识有时候是天大的道理,也是最应该要的。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