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 | 台湾是如何通过艺术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昵称55657209 2018-05-29


艺术与乡村,

一个是手段,一个是平台,

当二者相遇时,会发生神奇的反应。

根据主体的不同,

艺术与乡村有两种互相渗透的方向,

艺术乡村化和乡村艺术化。

它们虽然是硬币的两面,

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动力!



艺术乡村化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不仅在乡村里居住、创作,更把他们的艺术作品与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紧密结合。艺术乡村化的本质,是艺术家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寻找特定主题、特定场所、特定手段的一种主动性的群体行为。当一群或大量艺术家集聚在乡村时,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制造出更大的影响力。



乡村艺术化

乡村因为发展的需要,主动吸引艺术家前来或自发进行乡村的美化和改造。虽然这一举措目前在国内还并不多见,但是在乡村基础较好、艺术普及性强的国外和台湾地区,使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乡村的魅力和产业的价值,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是乡村,是在乡村发展的需要下,乡村以艺术为手段吸引城市人群的主动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延续。

根据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与乡村或村民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艺术乡村建设”模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理想的一种“艺术乡村改造”的模式--“共振型”,即不仅是外来的艺术家,本地居民也逐渐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主动改变乡村的风貌,形成产业链条的提升,能够从根本上形成乡村的“磁极”。


艺术不单是乡村的一个植入磁极,还应该与乡村发展共振。共振模式的根本是立足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产业升级、环境风貌改造、旅游营销等等,实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整体艺术化。

农民参与乡村公共空间营造

世界各地有很多乡村,在艺术家的带动下,当地村民自发进行村貌环境的改造。经村民之手创作的充满乡土特色的艺术作品给乡村带来了浓墨重彩,成为农民自发进行艺术乡村建设的精彩案例。


这种模式在台湾得到了普遍的实践。如今在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彩绘村。很多本地居民自发地对乡村进行艺术改造。这些艺术改造最常见的形式是涂鸦——把乡村的墙面、地面全部涂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如彩虹、卡通肖像、吉祥年画、甚至放大的艺术字体等等。虽然画作本身没有章法,作品相对比较质朴,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原本普通的乡村,在这种低成本、高成效的艺术加工之下,变成了如童话世界般的绚丽村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照、猎奇。

在这个模式里,农民成为了艺术家,村庄成为了画布,乡村成为了富有魅力的旅游景点。


艺术植入提升乡村产业


乡村的另一个构成要素:农业,也可以插上艺术的翅膀。借助艺术包装,很多农产品如大米、水果、食品等,摇身一变成为都市时尚人群热捧的纪念商品,甚至是非常高端的商务礼品。农业的价值在艺术的包装下,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跃升到顶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





台湾的大米品牌“掌生谷粒”就是这样的经典案例。大米,这样一种每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如空气般寻常可见的廉价粮食,经过精致的包装,伴随着意味深长的煽情文案,成为台湾一种特色礼品。它的包装袋,从最初淳朴环保风格的牛皮纸包装,到后来民俗风格的农家花布米袋,再到航空信封图案的包装,焕发着新的生机,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更为关键的是,大米这种粮食作物,变成了情感的象征:母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团队情……粮食变成礼品,功能变了,内涵丰富了,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商品溢价。



由此可见,艺术与农民、农业、农村共振起来的模式,是推动乡村发展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


结语:传统观念认为,艺术具有强烈的城市属性,它更贴近于城市人群,而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艺术乡村建设则是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与“乡村”相结合,让艺术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产业提升等层面发挥作用,这本身即是一种难得的社会创新。当艺术这种表现手段与乡村这个表现载体相结合时,一定会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乡村的旧貌,更可贵的是,将吸引更多的都市人、青年人、时髦人、新鲜人、外国人……涌进乡村,给乡村带来新的机会和无限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