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录后序》教学构思

 江山携手 2018-05-30

《指南录后序》教学构思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是文言单元。当告知学生我们将学习这一专题时,学生立即显示出不愉快的表情,从中可感知学生对文言的厌烦。确实,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文言教学不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就是“全文背诵”。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把一篇篇有血有肉、形象生动而又丰富深刻的文章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古汉语知识课。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介绍——翻译——分析三部曲式的授课方式,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自己则“怅然若失”。因此,找回教学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学习,是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的必由之路。结合新课程下探究式学习模式,我们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程序,要将 “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我以《指南录后序》的教学为例做了如下尝试:   
  一、 以人引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文言文教学也概莫能外。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用情感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知人论世”,努力实现“亲其人,信其文”。
  我首先调查了学生对文天祥的了解情况,发现学生在初中已学了其代表作《过零丁洋》,尽管熟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对文天祥其人并不怎么了解。为此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材料,学生自己动手既增加了积极性又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找寻到了自己与作者的相通点,缩小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培养自己对作者的喜爱之情。
  1.作者其他代表作: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满江红》“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2. 古人评价诗作:例,读《指南录后序》有感
  漫游诗书拜奇文,先生光辉耀如今。
  耿耿正气塞天地,杲杲丹心照乾坤。
  身似飘蓬历百劫,志若鲲鹏望一心。
  强虏灰飞烟灭日,信公九泉应笑慰。
  3. 文天祥的人生经历和考状元的逸事。(当年文天祥参加殿试,皇上犹豫不决,到底该将状元这一称号给谁。无意中得知21岁的文天祥字“宋瑞”,皇上龙颜大悦,尤其是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他更觉得这是上天赐予自己的吉兆,于是毫不犹豫地点文天祥为新科状元。)
  4. 文天祥出使的必然性:谢太后执意投降,竟然向元朝“求称侄纳币,不从;称侄孙,不从;命用臣礼”。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更有甚者,丞相留梦炎、陈宜中竟连夜出城投降。
  5. 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面对死亡时“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柴市刑场被处死后,留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忆,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衣带赞》。
  古语有云:“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我们也可以说:古人之心, 今人之心也。要实现这种心灵及情感的相通,仅仅将“ 知人论世” 理解为三言两语的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是不够的。只有使古人活起来,走近学生的生活,并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充分地“知人论世”,努力实现“亲其人,信其文”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广泛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作者艰难的人生历程,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直面人生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更懂得用心灵去读,也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 以读悟文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比较精炼,这些特点决定了文言文最适宜诵读。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文言模块的标题“因声求气”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
  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其急促的短句,反映出所处环境的恶劣紧张;其连续的铺排,凸显着南逃过程中的险象环生;其悲壮的议论,昭示着矢志南归的一片丹心。要引导学生沉潜到语言的深处涵泳体味,把握作者内心的节律。以本课感情最强烈的第5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为例:
  始有“呜呼”兴叹,为奔纵文章气势做了充分准备;
  继之,历述死里逃生经过,二十几个述“死”句,一气如注,似强弩连发,又像急管繁奏。一句联属一句,一层紧跟一层,滔滔不绝,径奔纸面。
  最后,一声“呜呼”,总揽全段。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的气势推向悲痛的极点。
  整段文字,词短句密,繁音促节,读之停顿不得,胸中荡然而生充畅之气。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原先,学生阅读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现在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重视范读,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叩击学生的心扉。其次组织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 如配乐诵读、竞赛诵读、表演诵读、领读等等,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而又激昂地诵读,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第三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播放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实现以“情美感心”的目的。
  
  三、以画明文
  
  本文作为一篇序文,记写了作者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经历,历时三个半月,途经三省一地,一路上行踪不定。这些情况就会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妨让学生依据课文自己绘制一幅行踪图,这样既可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空间概念,又可加深对那种颠沛流离、九死一生险恶处境的了解,从而感受文天祥坚忍不拔的毅力。
  行踪:临安(杭州)→吴门(苏州)→毗陵(常州)→京口(镇江)→瓜洲→京口→真州(仪征)→扬州→高邮→海陵(泰州)→海安→如皋→通州(南通)→四明(宁波)→天台(浙江)→永嘉(温州)→三山(福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