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品的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文章来说,“米”就是素材,没有起码的材料,写文章就无从下手。占有材料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使用材料,却不一定是多多益善,应慎加选择。我们许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遴选素材,精心组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三个力求]
一、选择材料力求精当:
1、材料不能游离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契合文章的主题。切记,一切服从于中心,一切服务于中心,该多就多,宜简则简。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哪些多用,哪些少用,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量体裁衣”,这个“体”,就是中心思想。依据中心思想来取舍材料,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如写《我的引路人》,笔墨应集中在“引路人”身上才算抓住了重点。如果大写特写“我”自己,就偏离了文章的轨道,难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了。再如,某同学写《去玩吧,孩子》取材就较新颖,给人的印象颇深,材料的取舍也比较合理。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只抓住了自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亲的一句“去玩吧,孩子”这一主要事情来写,这样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2、材料不能胡编乱造。这就是说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那种“在车厢里将歹徒踢出三、四米远”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就是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这些胡编乱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
3、材料不能过于狭窄。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家乡的变化,就是盖了平房盖楼房,买了彩电买摩托;一写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就是补课解难题……还有,不要动不动就与“学习”攀亲:《我这个╳╳谜》,动则就写我这个学习谜;《我懂得了珍惜》动则就写我懂得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花季》动则就写在花季中努力学习;《我在努力》动则就写我努力学习;《起点》动则就写把这次学习上的进步作为起点……简直是无学习不成文。生活是如此的广阔,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的素材,为什么就只选学习这一点呢?
二、遴选材料力求新颖:
选择材料之后,接着就是对材料进行组织遴选。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所选材料应力求新颖,力争作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因此,文章要注意避免那些人家早已用滥了的陈旧材料,要记住“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文章最忌百家衣。”旧材料陈陈相因、东拼西凑,决不会写出好文章。那么,怎么才能“新”呢?请注意要作到“三独”
1、要独具慧眼。材料要新,选材者需有一双慧眼。比如《我爱家乡的秋天》一文,很多同学选材不外乎“秋天的景色如何地迷人”、“秋天的硕果如何地喜人”、“秋天的收获如何地醉人”等等,而有个同学写:秋季的某日,全家人高高兴兴去参加选举。妈妈打扮一新,爸爸放弃了一笔可观的生意,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也结伴去投自己神圣的一票。作者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吹来的浓浓的民主气氛,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讴歌的“金秋”。多么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啊!
2、要匠心独运。有时你可能对组织的材料举旗不定,这时你最好用你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再决定材料的取舍。
例如:《还我课外天地》一文,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择——
(1) 学生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3) 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顾及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1)(2)两则选用者肯定多,(3)则会少一些,便可淘汰(1)(2)选择(3)。
3、要独辟蹊径。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如:反映差生受歧视的文章很多,同学们笔下的差生大多相同:老师冷嘲热讽,同学白眼相向,父母拳脚相加。我们看看《象乔丹一样飞翔》(第二讲例文)和杨艺的《雄狮》,是不是会感到耳目一新呢?
三、提炼材料力求艺术:
不少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其实,这主要是不会艺术地提炼材料。那么,怎样提炼材料呢? [三变]
1、变一般为典型。“艺术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的、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性的内容。如有篇《中学生的一天》的习作,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地、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来写,由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问题。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集中在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而倒更具戏剧性和典型性。
2、变单薄为丰厚。这是指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度。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提留,村民们十分感动,文章表达了“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后来作者又加上了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这样,主题变成了“政府爱人民,人民爱政府”,文章的内含变得丰厚多了。
3、变肤浅为深刻。这是指对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如一个同学写《荒》,先写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田荒;再写菜园无人管理——园荒;最后写家里无人照看孩子,父母干脆让读书的姐姐辍学带孩子——人荒。这样一组材料,使文章的主题显得特别深刻。
[选材练习:]
分析下面这篇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毛病?
我的初中生活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晃我已在中学度过了两个春秋。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对小学的生活是留恋万分,对初中生活又是非常向往。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没有那么多的语言和大家交流;没有小时那么天真;没有那份对生活的向往。也许是成熟的原因,也许是我的那颗心早已被应试教育所麻木,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真的好烦、好痛……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正如剧里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演的好坏就看你自己。”有一天,我从一位同学那里得出了答案。他对我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没有知识我们去干什么?人生其实就是酸甜苦辣的合成,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上帝创造了我们,他就要惩罚我们,你明白吗?”这几句话打动了我,有一种太阳照我心的感觉。
我又要站起来,决不辜负家人和所有关心我的人对我的期望,我一定要迈向新生活,因为前面的路虽然曲折,但是我相信我一定会胜利。
[材料杂乱]
附 : “事例必须典型”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三原南郊中学 陈向阳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说的话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心灵震撼。写作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例如写话题作文,应当先确定好话题的中心,然后一定要想一想最能说明观点的事例有哪些,在脑子里好好整理一番后再开始动笔。事例典型,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会给人带来沟通的愉悦;而事例不典型,则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要么给人隔靴搔痒之感,要么令人费解,不知所云。
下面将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学院正门一侧的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校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想要进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看过材料后,我们发现确定立意一点也不难,难得是选择合适的材料。
下面,将从本次习作的例文中有选择地摘录一些事例来谈谈怎样的事例是典型的,怎样的事例不够典型。
有一个同学在一开始举了韩信当年忍了胯下之辱,弯腰侧身之后终成大器的例子,选得贴切而生动,具有说服力。……接着这位同学又举了苏武牧羊的事例:“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毛’,他‘掘野鼠藏草根而食之’,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他就是苏武,冰天雪地是他的考验,饥寒交迫是对他的砺练,而他坚强地走了过来,弯腰侧身进到门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苏武这个事例给人感觉就不怎么典型,因为以上叙述,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弯腰侧身”在苏武身上起的作用,而是“顽强不屈”的意志在苏武身上熠熠生辉。
紧接着,他又举了乒坛名将邓亚平的例子:“……古人可以这样做,今人为何不可。矮个子邓亚平就是一个奇迹。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雄居乒坛,让各国运动员发出了‘和邓亚平生活在同一时代,简直就是一种悲哀’的感叹。有人说她是颠峰上的蜗牛,可是她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成功便成为必然。”
这个事例听起来较为新颖,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细细一想,觉得与话题“弯腰侧身”并无多大关联。通过这个事例,读者看到的不是邓亚平“弯腰侧身”之美,而是她“敢打敢拼、坚强不屈”之美,因而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话题。
而接下来的一段话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比较好的说明了话题和自己的观点:
“同样,在司马迁的笔下,有这样一段叙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强者,面对不同的困难,他们选择了相同的应对方式——迎难而上,慎重考虑,能屈能伸。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弯腰侧身经过这一道道小门,才会迎来人生全新的开始。”
以上事例中,这些人都曾经遭遇过非人的待遇,都曾走过一段屈身向前的曲折道路,与话题里的“弯腰”吻合,他们到最后又都寻找到了新的、更有效的前进方式,揭示了话题中“侧身”的含义,是符合话题的一段论证。
下面附一篇优秀习作中的篇段,以供大家欣赏和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