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写作溢满生活的馨香

 99度浪漫 2010-10-04

让写作溢满生活的馨香 麦晓敏

 

摘要:写作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才创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让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从中挖掘题材,用自己的文字写出独特的感受。使得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张扬个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写作  体验  感受 

一 名课赏析——生活是开启创作的钥匙  

         ——《珍爱父母 品味亲情》作文教学

一、联系电视剧,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几家电视台都在播出两部电视剧:《母亲》《和你在一起》,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一些。
师:那么,谁能说说这两部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呢?
生1:《母亲》讲的是一位母亲在两任丈夫相继去世的艰难情况下含辛茹抚养四个孩子长大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理解和孝敬母亲。
师:好,不但概括了故事情节,还把主题也说出来了。
生2:《和你在一起》说的是一位单身男人独自抚养一个捡来的孩子,并最终把这个男孩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我觉得这位父亲更伟大,对这样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师:这两部戏中的母亲和父亲都是伟大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他们可谓是呕心沥血。我想这点同学们也都深有体会,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
生:好!
二、回顾生活,自由探讨
师: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过许许多多的事。大家来说说各自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吧!
生2:我小时侯身体弱,经常生病,所以我爸妈总是特别小心。只要我有点不舒服,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他们都会马上放下手中的一切送我去医院。奶奶说我爸妈年轻时都比较胖的,现在却没我重,都是为我操心的缘故。
师:是啊,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
生1: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起晚了,眼看要迟到,就匆匆忙忙地跑到学校,没吃早餐也没穿棉衣妈妈紧追在后面给我送棉衣,路上还替我买了早点,但她自己却因为来不及穿大衣而感冒了。
师:从平凡的小事件中体现伟大的爱,所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两个事例是不错,但同学们对他二人说的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生3:很多作文里都有这样的故事。
师:对,这类故事大家都用的话就显不出个性,也就是没有了新意,因此即使你们的故事是真实的,写作文时也要有选择地运用。
生:知道了。
生4:我以前是个网虫。课余时间不是在网吧就是在自家电脑上玩游戏、聊天,最长时间曾经两天三夜不下机。上课要么不专心听讲,要么干脆就不去,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为了让我改掉这一恶习,我爸妈可没少费工夫。开始他们也和别的父母一样,骂过我也打过我,但都没奏效。后来他们改变了策略,给我讲道理。只要有关于上网成瘾造成不良后果的报道,他们就一定要让我看,要我自己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坏处。同时他们又告诉我要一分为二地对待网络,认清它的危害,更主要的还是认识到它的益处,在他们的耐心教育下我终于转变过来了。现在我已经能正确地对待网络了,上网多是为查资料或看新闻;打游戏也只是偶尔学习累了休息一下;我还报了网上大学呢,过不了多久就毕业了。现在的我,不会再因通宵上网而弄得精神萎靡,也不再一味与父母对着干,成绩自然上升了,而且在家里我和爸妈还有了许多共同的话哩!
师:是啊,为了教育孩子走正道,父母可谓操碎了心,他们有时也许会利用一些传统的、简单的甚至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但他们的出发点总是好的,作子女的要特别懂得这一点。因此看到孩子有一点进步,他们是打心眼里高兴。
生5:我爸是个海员,也就是说我们每年相处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出海的时候,每周我爸会打一次电话回家,“遥控”我的学习、生活情况,还会给我描绘一些异国风情,(生6插嘴:“难怪你的作文都有股异域的“味道”。大家笑)回来时他给我带一些我们这里没有的好玩的东西,当然带得最多的是书,因此,我现在除英语不错之外,法语、阿拉伯语都会一些。他在家那段时间是我最开心的日子,爸爸每天早上和我一起跑步,回家给我做好吃的,督促我学习。他说父子要像朋友一样相处,所以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我有什么话都对他说,甚至对哪个女孩产生了朦胧的感情也告诉他。他会给我很好的建议,并告诉我要正确处理。
师:著名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大家可去读一读。如果一个家庭中大家都能如朋友一般,那将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生6:我爸可没你爸那么好相处,他非常严肃,在家里是绝对的家长,连我妈都怕他,小时候他瞪一眼我都会直哆嗦。(大家笑)当然他也不常发怒。我知道他是爱我们这个家,爱我的。我家在农村,家里脏活累活父亲全一个人包了,所以我妈是村里最清闲的女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年上学时,学校要求每一个人带一张小凳子,妈说去买一张新的吧!家里的小凳子都不大结实了。爸却不声不响拿了几块木头鼓捣了半天,给我做了一张既结实又美观的小凳子,弄得同学们好羡慕。而且这张凳子到现在还在用呢!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放松一下,听首歌曲如何?
生:好!(播放歌曲《懂你》)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父母付出了许许多多,我们从歌曲中的母亲身上是不是都能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注意歌曲名叫《懂你》,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承领父母给我们的爱,还要理解,体贴他们。那么,我们又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呢?
三、讨论第二个问题
生4:以前为了上网的事,我没少和爸妈闹别扭,有一回竟好几天不理他们,现在想想真的很对不起他们的。想跟他们道个歉却总不好意思开口。
师:我想,看到你现在这么懂事,父母也就不会跟你计较了。
生7:有一次我妈下班回来挺辛苦的,躺在沙发上动都懒得动,我给她倒了杯茶,放了热水让她好好去泡个澡,还做了简单的晚餐,可把我妈高兴坏了。整整一个星期,她逢人就夸“我女儿懂事了!”弄得我都怪不好意思的。
师:由此可见父母亲是多么容易满足啊!我们只要为他们做一点小事,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对这点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参加工作后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父母每人买了一件衣服,虽然才几十块钱,可他们却非常满足了,好长时间舍不得穿,家里来个客人就拿出来“炫耀”一番,弄得我心里是既好笑又心酸,现在我自己也做母亲了,就更能体会他们的心情了。有一次我午休时,女儿替我盖好被子,这让我心里甜了好久:四岁的女儿会照顾妈妈了,她长大了!(热烈的掌声)
生8: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平时我们总觉得父母为我们做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却从来没想过为父母做点什么,哪怕一点点小事呢!这样想想我们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只要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不晚。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2:现在我身体好了,爸妈身体却差了许多,我以后要多照顾他们,多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像买米、换煤气之类的体力活。
生1:不再做小皇帝,多做些家务活;平时有好吃的也别尽往自己嘴里塞,多给父母吃;总之是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做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
生9:我妈妈是文化馆的创作员,有时她会叫我查些资料,我老是找借口推脱。以后不了,我会认真仔细地把要的资料准备好,放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科代表:记得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有位老师布置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让每个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结果同学们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觉得咱们可以搞一次这样的活动。当然不一定非得洗脚,换成洗头、搓背之类都可以。比如洗头发现父母白发又增多了,搓背可以发现父母脊背驼了,肌肉松弛了,相信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师:很好的建议。看来经过这场讨论,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以同等的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一定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给他们最多的爱,千万不要等到父母百年后再追悔莫及。对于这点,歌星张学友就有很深的体会,下面我们可以听听他的一首唱给他过世的父亲的歌。(播放《想和你去吹吹风》)
师:父亲去世了,想再和他一起去吹吹风都成了一种奢望,这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个时光。同时,我们又要将对父母的爱扩展开去,爱我们的每一个亲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直至爱我们所在的集体,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我们又何愁不能把我们的祖国创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呢?(掌声)
四、指导写作
师:这堂课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写作文时要围绕一个问题来选择材料,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心,因此作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就如我们今天的两个问题就是两个不同角度的中心。然后再去选择最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材料。这就好像一棵树,中心就是树的主干,所选的材料就是枝叶。枝叶不管长得多长,都是围绕着它自己的主干的,绝不可能松树的枝叶长到柳树上去。(生笑)所以我们今天的作文也是一样,首先要求大家在这两个问题中选取一个作为中心,是要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是表现子女对父母的爱,然后再根据你这个中心去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写作,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下面大家各自思考一下,拟一个题纲,然后说一说。(生各自拟提纲。五分钟后)
生5:我的题目是《我的朋友》,准备写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全家知道爸爸要回来的消息后的欢乐气氛;第二部分交代爸爸的身份以及他出海时的情况;第三部分先概说与爸爸相处的情况,再详写爸爸帮我正确处理感情问题。
师:所选材料很新颖,插叙的方法也不错,很好!
生4:我的题目是:《我与父母的“战争“》,我想写成一出三幕的小戏剧:第一幕场地设在网吧里,我在埋头上网,父母找来,我们发生激烈的争吵,父亲打我一耳光;第二幕地点在家里客厅,我与父母相对面坐,一副谈判的架势;第三幕在书桌电脑旁,我在聚精会神地做网上大学的作业,父母欣慰地在一旁观看。
师(鼓掌):太好了!材料选择有新意,还能用别开生面的形式来表现,写出来一定是篇好文章。
生10:我的题目是《感恩》,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给他们最多的爱。选取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以及身边的一些平凡小事作论据,证明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子女的爱是纯洁的,高尚的。
师:好!我们只是要求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并未限定体裁。你能独辟蹊径,很有想法。
五、课堂小结
师:这两堂课我们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写作技巧上都有收获,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课后科代表将写好的作文收上来。我期待你们的佳作。下课!
 
二 名课解读——回顾生活,激发创作的源泉。
——《珍爱父母,品味亲情》作文教学实录解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感受身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学生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观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感知作文所要塑造的形象。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
1 贴近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在作文教学中,课程标准认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①“感情真实健康”是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简言之,写作表达要有真情实感。许多中学生畏惧写作。面对作文,他们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害怕,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写。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升学的压力转化为对高分的追求,作文教学也逐渐走向了“假,大,空”的道路。有些老师写作教学只是按照写作辅导书上的程序:布置题目,讲解写作的技巧,构思,写稿,修改等等。但是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笔,因为学生依然不知里面的内容该写什么。
      《珍爱父母,品味亲情——“根据中心选择材料“》这篇作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也许这份爱埋藏得很深,很细微,我们不易于发觉,但是它的确是每时每刻都环绕在我们身边。在这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从中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深,进而反思我们对父母的那份爱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这些感性的认识上,学生读懂了父母的那颗心,也教育了他们该如何地真爱自己的父母。这堂课一开始,罗凌子老师就联系了正在热播的两部亲情电视剧《母亲》和《和你在一起》,让学生谈谈电视中的内容和感受。老师问了第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过许许多多的事。大家来说说各自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吧!”对于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无比熟悉的事情,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不断地回想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接着,一首《懂你》的歌曲过后,罗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歌曲名叫《懂你》,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承领父母给我们的爱,还要理解,体贴他们。那么,我们又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呢?”同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论自己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这些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所以,他们都能顺畅具体地表达出来,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课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让作文走进生活,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有了强烈的“不吐不痛快”的欲望,进而创造真实的作文。
 
 2 激发阅读,拓展写作的素材。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技巧的必经之路。但是语文课本所囊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广泛地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推荐与内容有关的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在这堂作文课中,有一个学生谈到他父亲是海员,每次他回来他们就像朋友一样相处,他们之间毫无距离,无话不谈。这时,罗凌子老师就适时引导:“著名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大家可去读一读。如果一个家庭中大家都能如朋友一般,那将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罗老师抓住这种特殊的情境中向学生推荐好的阅读作品,在情感的支配下学生的阅读欲望高涨。并且这种“不露痕迹”地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不会有心理负担,产生排斥感,苦学自然就成为了乐学。
 
3 逆转思维定势,开发个性潜能。
     学生作文的内容要新鲜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并且有自我思维。如果反映的是公共意志,那写出来的就是一种千篇一律的,平庸的文章。这种文章实际意义不大,并且读起来索然无味。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赋和潜能。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在《幼儿才能开发》一书中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怪圈”,在平凡的例子中寻找不平凡的闪光的,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这堂作文课中,罗凌子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很多学生都回顾从小到大,父母为他们做的事情,那些例子要不是他自己生病了,父母为他操心劳累,就是在大冷天,父母为他送衣裳,买早餐。对着这些繁琐而且司空见惯的例子,罗老师适时地扭转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她说:“从平凡的小事件中体现伟大的爱,所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两个事例是不错,但同学们对他二人说的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学生回答:“很多作文里都是这样的故事。”老师说:“对,这类故事大家都用的话就显不出个性,也就是没有了新意,因此即使你们的故事是真实的,写作文时也要有选择地运用。”听到老师的提醒后,学生就会在脑海里筛选众多繁琐的事例,说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个性也就体现了出来。
4 双向角度,开发学生智力。
      教师指导学生用双向思维写作,可以开拓视野,甚至可以推陈出新,写出新的意境。罗老师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过许许多多的事。大家来说说各自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吧!” 接着,罗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歌曲名叫《懂你》,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承领父母给我们的爱,还要理解,体贴他们。那么,我们又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从不同方面出发,启迪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学生写作的思路打开了,作文的材料也就更加丰富,下笔自然如有神。
三  生活点燃创作的火花——“情感化”与“细节化”统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师应该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无形的陶冶下领悟真善美,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渗透着人文性关怀。作文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并且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有情的人,才会在作文当中介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打动读者,才是有灵魂的作品。否则,作文教学就成为了学业中加工的一件产品,又或者是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迫于无奈的手段。
     细节是引起心灵触动的细微的言行举止,好作文应该是笔墨集中,细节描写具体感人的。②生活是创造的源泉,面对色彩缤纷的生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筛选繁琐的材料,选择具体的事例,着重笔墨将例子细节化描写,挖掘其中的深刻意蕴。否则,学生刻画的形象模糊,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确,甚至出现流水账式的作文。
●经典案例
1.多媒体课件设计。
2.“亲情”类精典范文节选。
3.让学生父母在纸上画上心形填写自己生命中的最爱,用信封装好并粘好封口。(注意不要让自己孩子知道其内容)
一 创设情境,引入亲情 .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二 活动感知,领悟亲情
师:听完这首“感恩的心”,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把你的感想用一两个关键词说一说。
生1:感恩
生2:真情
生3:爱
生4:亲情
师:好,让我们今天心怀感恩,去体验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
(板书)心怀感恩体验亲情
师画上一个“☆”
师:假如这颗心是你的,咱们先拿出一张白纸来画上它,把你生命中的最爱写在心形上,假如一时间无法取舍,就用线段来分隔它们各自拥有的空间。
师:咱们交流交流,都写了什么?
师:在黑板左边画一个大的“☆”,假设,这颗心是你父母的,想知道他们生命中的最爱吗?
让学生拿出信封,打开看“父母的最爱”。
学生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沉默。
师:面对这不同的两颗心,你分别想对它们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分别写在这两颗心旁。
师:如果亲情是涓涓细流,我分明看到了它在这两颗心之间流淌,如果亲情是连绵的山脉,如果亲情是连绵的山脉,我深深感到它的厚重,那么,我们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这细水流长般的亲情呢?
三、链接范文,话亲情
说到这儿,我想有必要聊聊同学们在课前写给我的一些小疑惑。
多媒体播放“课前小疑惑”
师:咱们统计一下,有上面任意一点疑惑的同学请举手。对于这些疑惑,请大家链接到我们手里的精典范文节选,这是亲情类精典文章的几个小片断,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对于你欣赏的词句可以圈点勾画,有顿悟的地方作上旁批,可以默读。
 
师:好,该是我们评头论足的时候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该如何解决这些小疑惑?可以挑选一个问题说一说,也可以在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
学生七嘴八舌。
教师在黑板两旁板书“我的习作心得”。抓住每位同学发言要点,快速总结概括后分列在黑板两旁,如1.细腻的感受,细腻的表达;2.朴素的语言表达更易于表达情意等。
 
四、捕捉细节,写亲情
师:鸦能反哺,羊知跪乳。有了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便少了一些抱怨,多了一份珍惜,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搜索记忆中亲人为你所做的细微的点滴,挑出你最有感触的一件展开写一段话,不得出现“爱”字。
生习作交流。
师:听看同学们情真意切的表达,宽厚的亲情面前,文字又是那么的苍白,这一字一顿间,我分明听到了心与心的碰撞。请把这画有两颗心的纸折成船形,让这小小的纸船满载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爱起航!
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诵冰心的《纸船》,体验这人世间最长远美好的亲情吧!
 
●案例分析
      在《活动 体验 表达——活动化体验亲情作文教学案例》这篇作文指导课上,吴红霞老师设计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作文课之前,让学生父母在那颗心上写上自己的最爱,然后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打开信封,发现父母的最爱。接着老师提问“面对这不同的两颗心,你分别想对它们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分别写在这两颗心旁。”这个环节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亲情,这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分别写上对这两颗心最想说的话,是心与心在碰撞后擦出的火花。面对父母无私的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到它的厚重,这堂作文课也就充满了“人情味”。
     学生通过朗读亲情类经典文章后,老师让学生对自己的疑惑发表评论。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在黑板两旁板书“我的习作心得”。老师总结概括同学们发言的要点,如1.细腻的感受,细腻的表达;2.朴素的语言表达更易于表达情意等。此环节一改作文课老师一味单调传授“理论”和“秘岌”的做法,让学生发现困惑,学生自己解决困惑,从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吴老师让学生拿起笔来,搜索记忆中亲人为你所做的细微的点滴,挑出你最有感触的一件展开写一段话。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领悟写作的细节化要求。
 
●实施方法
1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尽可能快地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的佳境。作文教学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也就是需要一个适宜学生作为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有较高的导课艺术,酝酿与作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心弦,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滋生写作的欲望,引起想象和联想,这是课堂作文成功的保证。
2  拓展阅读,产生共鸣。在作文教学当中,教师适当地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内容相关的经典美文,可以让学生进入里面的情境,与事中人,物产生共鸣。最后,学生跳出经典文章,思考文章给人的启迪,进而再独立进行创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追求读书活动,语感培养和学生的精神同步成长,使文本语言和精神内涵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记,带动他们生命中最纯真的阅读情感。
3  亲身体验,独立思考。作文教学应该从生活入手,激活学生的亲身体验,用有效的语言促使学生再现生活感受和情景,引领学生写出独特的经历和大胆的想象。这种体验作文指导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解放了学生思维的束缚,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中寻找到了作文素材的源泉。否则,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虚假的,干瘪的,枯燥的。
 
四  生活点燃创作的火花——“切身体会”与“细致观察”相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③如果学生的写作题材弱缺少生活经验,缺乏切身体会,写作时就会胡编乱造。所以,教师指导作文应该向着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综合性作文教学发展,力求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学科,时间,空间,内容方面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从中获得切身体会。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家里和社会上都有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时代色彩的写作素材。作文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因为观察使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就很难把话说清楚,也就不能把文章写具体。
 
●经典案例: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百花初绽,校园的围墙边,一株株菊枝却静静地立在墙边的花盆里,枝条处还看不到一丝的绿意。(上课铃响了,教师站在讲台前。)
师:“同学们,你们天天在学校的围墙边走,在那里看见过什么景物呢?”语音刚落,学生叽叽喳喳地谈论起来。
生1:“有宣传栏。”
生2:“有楼梯。”
生3:“有花盆。”
生4:“有水沟。”
师:“对,同学们看到的确实都存在。但在这些景物中,哪个曾令你驻足思考,感悟生活呢?”这一问,同学们一时感到无话可说。
师:“既然没有景物令你思考感悟过,那我们就实地去观察一番。”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围墙边,同学们看这看那,渐渐地,目光集中到花盆里。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些花是活着,还是死了呢?”一个男同学指着花的残枝说:“这花肯定死了。看,这枝已经枯了,轻轻一碰,就折了。”
生1:“这花可能是死了。你们看,其他植物都已发芽了,可它却一点绿意都看不到。”一个同学附和着。
生2:“这是菊花,它没死,我家有盆菊花,它总是最后一个发芽的。”另一个同学反驳道。
……
师:“同学们既然争论不休,那就不妨仔细考察一番,来看一看菊花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同学们围在菊花前细细地观察着,褐色的枝条,有的剥落,有的皲裂,有的露出了绿色的霉纹,一副死了的模样。)
生:“活着,看,这里有嫩黄的苞芽。”(突然,有位同学惊奇地喊道)他们走近一看,果然在枝节处有个嫩嫩的、茸茸的苞芽。教师又用手在枝节处轻轻地剥去一点褐色老皮,露出了一点白里透青的嫩皮。
生:“真是,外表好像已枯萎,内里却流淌着生命的血液。”一位同学自言自语地感叹道。奔涌的情感,就像急速运行于地中心的滚滚烈焰,一有机会,就会迸出来。在观察中,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的火花。
随后,教师和同学们回到了教室。
师:同学们,你们在观察菊枝后,由此又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一阵议论之后,接着又是一片沉寂。面对此情此景,教师开始启发学联想、思考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师:“菊枝在冬天,一副死亡的模样,一到盛夏,却又枝繁叶茂,秋天则鲜花盛开,其原因何在?“
师:“从菊花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自然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生感悟?”
师:“菊枝外表剥落、皲裂,菊根却深深地吸吮着大地的营养,维持着菊枝的生命,由此你联想到了何种人生意义?”‘菊残犹有傲霜枝’,在霜风欺凌、万木萧疏、百花凋尽的原野,一丛丛的野菊花从枯槁的草丛中挺立而出,菊的铮铮傲骨对我们的人生不是同样有启发吗?
(抛砖引玉式的提问,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开始发言了,深刻的认识都来自对菊枝全面的理解。)
生:“枯枝并没有死,死去的只是它暂时的外表,不要瞧不起它,它有内在的潜力。夏日它是茂密的,绿得可爱的菊叶就是它潜力的体现。不要无视它的存在,它那娇艳的花朵,不是给过你温馨吗?一个人,在力不从心或失落的时候,应像菊花一样,蕴积力量,等待时机,一鸣惊人。”
生:“菊枝平时不刻意装扮自己,只在潜滋暗长中默默地孕育新的生命。我们认识事物,切莫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应深入实际,摸清事物的真相,全面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否则的话,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学生的灵感接触到照亮心灵的火种,捕捉到物与意的契合点,沉睡于学生心目中的菊枝就会活跃起来。这一个个触发了灵感的生命感悟,不正是他们在对菊枝的真情体验感悟中,捕捉到了物与意的契合点的结果吗?)
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菊枝为素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第二节课结束前,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大家听,这时一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对学习热情不高的同学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态,教师请她站起来朗读(她的作文《那抹嫩茸茸的绿》附后)。当这位同学略带羞涩而又颇为自信地读完之后,班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在掌声中,这次作文课圆满结束。
 
●案例分析:
      在《培植作文之“根”》这篇作文教学上,老师先提问学生:“你们每天在学校的围墙走过,会看到一些什么景物?”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提醒了学生该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的变化。学生开始仔细回想,引发各种议论,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学生回答了许多常见的景物,这些景物确实存在,可是因为司空见惯,所以学生从没有驻足思考,自然也就没有生活的感悟。于是,老师提议道:“既然没有景物令你思考感悟过,那我们就实地去观察一番。”在观察当中,教师提了好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旨在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学生的情感在此触发,思维开始启动,领悟生活的火花也就迸射出来了。
      综合性实践的作文教学以实践为基础,循序渐进,教师在指导过程当中只是一个引路者,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再从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案例中,老师和学生观察后回到教室,老师开始提问学生从中想到了哪些问题。接着,教师开始启发学生联想,思考社会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发言,最后总结出了:菊枝平时不刻意装扮自己,只在潜滋暗长中默默地孕育新的生命。我们认识事物,切莫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应深入实际,摸清事物的真相,全面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否则的话,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
 
●实施方法:
(一)学习观察方法,积累观察材料。作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还要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如观察人要注重他的衣着,长相,习惯等,并要通过看,问,听等观察方法搜集有关此人的事件;观察事,应注意观察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掌握事情发展的起因等……应该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把观察感受和体验都记录下来,作文写作时的材料。
(二)运用多种途径,增加生活体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大千世界中感受生活,增加接触的事物和见识。其次,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剧,歌曲,小品等这些形式引发学生想象,从中体验情感。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生活。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的渠道是广阔的,教师善于利用媒体资源,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去体验和认识生活。
(三)以说促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教学不可忽视“说”这个环节,“说”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较多,有些学生说话时滔滔不绝,可是面对作文却无从下笔。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说出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议论,最后再把它变成书面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一说促写,降低了书面表达的难度,自然也就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 生活点燃创作的火花——“示范模仿”与“探究鉴赏”兼并。
       语文学家吕淑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④中学的作文教学应该注重模仿,对教师而言,有范文模仿的例子,作文课就不愁没内容和题目的写。学生也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了解表达要领,改变以往作文的杂乱无章,无规矩可循的局面。
       写作方法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技巧,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当然这里面也应包含养成良好的观察和积累的习惯,这样子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经典案例:
一  演示目标,激趣导入
师:自己的文章就是自己的新娘,没有谁不想自己的新娘漂漂亮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新娘漂亮?
生:要给新娘化妆,还要给新娘穿新衣。
师:那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漂亮?
生:一时说不出。
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呀?
生:想!
师:前次我们布置写了“回报”话题的作文,老师也和大家写了一篇下水作文,下面请大家先读一读这篇作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研读探究,体验交流
1、研读探究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回报是一种快乐,回报是一种幸福,回报是一种美丽。因为回报,大自然才变得生机盎然;因为回报,人类社会才变得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回报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奉献,当别人投你予桃,你也必须报人予李。小草学会了回报,因而郁郁葱葱;小树学会了回报,所以参天挺拔;鲜花学会了回报,得以芳香四溢;大海学会了回报,才能波涛汹涌;彩虹学会了回报,从而耀眼夺目。从知恩到回报,是一次飞跃,一次质的飞跃。它化解了仇恨,传播了友谊,它点燃了爱情,拉近了亲情。它就像两个等圆作相向运动,从相离到相切再到相割,最后重合而成为一个同心圆。因为知恩图报,才有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欢;因为知恩图报,才有中朝两国人民的肝胆相照;一为知恩图报,才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因为知恩图报,才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佳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对报仇复国,重振子民士气的回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忠君忧民的回报;岳飞“精忠报国”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用生命回报自己的民族;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是用无限忠诚和满腔热忱回报自己的祖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回报民族与人民予责任;孙中山“天下为公”与“驱除鞑靼,振兴中华”是用毕生的精力回报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是穷毕生之精力回报于人类的解放事业;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永远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用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回报于强国富民的事业;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以此回报党的教育和人民的关怀;徐虎以“脏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来回报社会对他的馈赠。正是这些人的知恩图报,人们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也正是这些人的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才得以生生以息,发展壮大,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报需要真诚,让回报闪耀着真诚的光辉,莫使回报戴上虚伪的面具。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馆前回报犹太人予真诚的惊世一跪,因而使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日本首相频频“拜鬼”,回报世界人民予虚假的歉意,因而激起世界人民尤其是亚洲人民的愤恨。可见,真诚的回报,能化解刻骨的仇恨,传递深厚的友谊,虚假的回报,只能伤害人们的感情,激起别人对自己的愤恨。因此,我们要时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回报生活,回报社会。回报令自己获得快乐,回报让别人领取幸福,回报使世界变得得美丽。人人都对别人奉献真诚的回报吧,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份关怀,一丝挂念。
2、体验交流
师:大家读了这篇作文后有何感受呀?
生:太棒了,老师,你的作文真酷!让我们陶醉,令我们羡慕!
师:谢谢大家的夸奖,请大家继续研读探究,体验交流,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师:题目拟得好,用引用名句的方法拟题,简洁醒目,引人入胜,“题好文一半”,看来一点不错,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从拟题开始吧。
师:这个同学的说法非常好,题目于文如同面目于人,面目生辉,人就漂亮,题目出彩,文就出彩。但有些同学平时作文就不讲究拟题,甚至连题目也没拟就仓促行文,这个习惯得彻底改变。
生:中心突出,主题深刻,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既回响着历史的声音,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师:你分析得很中肯,你能不能再说说,怎样才能做到主题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生:在选材时要写那些历史名人伟人的事例,如文中写到的勾践、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孙中山等人的事例。还要写那些当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文中写到的德国人和日本人对二战的不同纪念态度的事例。
师:你阅读得很仔细,钻研得很深刻,分析得很详细。历史名人伟人的事例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像两根粗大的琴弦,只要能挥动你的大笔去拨动这两根琴弦,你的文章就一定会弹奏出历史和时代的强音。
生:我认为本文在选材方面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事例具体典型,材料丰富且与中心和谐统一,如第二、第四、第五这三段。我们同学平时作文,总是空洞无物,废话连篇,即使挖空心思地虚构了一些事例,也使自己的某个朋友、某个同学或某个亲人的一些鸡毛蒜皮之事,根本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更不能使中心突出。老师,你这篇作文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得好好学习。
生:老师,我真佩服你,你的肚子装着这么多具体典型的材料,但我想知道,你是如何占有这些材料的?
师:请问哪一个同学能帮老师回答这个同学的问题?
生:我来帮你回答吧。我认为要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从课文的内容中积累,老师文中的很多名人伟人的典型事例都是从我们所学习过的课文中来的;第二,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与事,关心社会人点问题,关注世界时事,并对这些人物事件作分析思考,从思考中悟出哲理。老师,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师:我非常满意,你的回答很精彩。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一点不错呀,要写好作文,要学好语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是语文,留心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生活,并把观察和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日积月累,你便在不知不觉中学好了语文,何乐而不为呢?大家继续谈谈自己对老师这篇作文的看法。
生:全文用类比手法构思,由物及人,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彩,如第二段的写物过渡到下段的写人,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读者予启迪。类比手法的使用,成为此文的一个亮点。
师:我赞同你的说法。其他同学请继续发言。
生: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是文中的一个亮点。如第三段,用等圆作相向运动作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回报对于人际关系的作用,贴切的比喻,真可以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呀。
生:排比手法的使用,又是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反复地读了此文,总觉得字里行间激荡着一股激昂澎湃、排山倒海之气,这股气,令人陶醉,催人奋发。发现文中有很多排比句、排比段,这股文气大概来自于这些排比句排比段吧。老师,我说得对不对?
师:你说得很对,人没气则缺乏力量,文没气则缺乏感染力。而排比句、排比段就是文章的“供气站”,作文时,应努力经营这一“供气站”。
生:句式灵活多变,行文有一种灵动感,也为此文增添了一道亮色。请容许我做如下的比方来形容一下灵活多变的句式对这篇文章的作用。如果说此文是一片树林,那么灵活多变的句式就是这片林子中欢唱的一群小鸟;如果说此文是一片大海,那么灵活多变的句式就是这片海面上滑过的几叶扁舟。
师:你的比喻太恰当了,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将来会成为一个文学家的。(师鼓掌,生跟着齐鼓掌)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我们平时写的作文,没有活气,原来是句式单一呆板,缺乏变化。
师:是呀,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做到文章起伏多变,变换不同句式来表情达意,不失为好方法之一。
生:说到句式灵活多变这一点,我认为第五段做得还不够好,可以修改得更完美一些。老师,你看我的说法对不对?
师:同学们,大家赞同不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
生:这个同学的说法好像有点道理。
师:这个同学的说法,确实说到了点子上。我写作此文的最大遗憾就是第五段,这段确实是句式单一呆板,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修改这一段,要求综合多种句式来改写这一段,但不要增删内容。
生:老师,我对这段作了这样的修改,不知好不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不是为了回报臣民的拥戴之恩,越王勾践岂能受卧薪尝胆之苦,忍为奴尝粪之辱?如果不是抱着报国报民的心愿,楚大夫屈原岂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要用无限忠诚和满腔热忱来回报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以才有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精忠报国之举和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的赤胆忠心之情。林则徐不畏强权而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天下为公’而奋臂‘驱除鞑靼,振兴中华’,他们是穷毕生之精力回报祖国和人民予救国救民的神圣责任。周恩来立‘为振兴中华为努力读书’之志,邓小平抒‘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永远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之情,他们是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来回报祖国和人民予强国富民的伟大理想。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徐虎甘愿‘脏了我一人,清洁千万家’,他们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要全心全意地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对他们的培养,回报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回报社会对他们的馈赠。”
师:你修改得很好,修改后句式灵活多变,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我非常感谢你。
生:我认为意蕴深刻、富于哲理的语句该是此文的点睛之笔。这些语句,就像是一粒粒金子,在文中烁烁生辉,耀人眼目;这些语句,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令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予启迪和教育。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画龙点睛,龙便有生气、有活力,文章也应该有点睛之句,有了点睛之句,文章的中心便得以突出,主题便得以升华。
生:老师,你在写作文时,怎么能写得出这么有哲理的句子?而我们总不能?
师:这确实不是立竿见影的功夫。这需要平时写做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平时在留心观察生活的同时,要善于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用哲学的目光观察事物,用哲学的思想思考问题,把生活现象升华为哲理的语言。比如,在看到德国总理跪拜犹太人纪念馆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两起事件时,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思考,并升华为“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只要大家做到“留心、细心、恒心”,也一定能写出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来的。
生:老师,我觉得此文在回扣话题材料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全文中没有一处内容提到话题材料的。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细心。文中确实没有一处提到话题材料的,对于题目中所给的的话题材料,可以写到文中也可以不写,这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要求。如果要把话题材料写入文中,又要怎样写呢?请大家想想。
生:我认为可以在最后一段扣住话题材料来写,对最后一段内容,我做如下的修改,老师,你看如何?“回报令自己获得快乐,回报让别人领取幸福,回报使世界变得得美丽。人生如旅,你会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千千万万的人,不管这些人对你有恩还是有仇,你都对他们与予真诚的回报吧,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份关怀,一丝挂念。只要人人都对别人奉献真诚的回报,仇恨因之而消除,友谊也因之而传播,爱情因之而点燃,亲情也因之而拉近。”
师:你的修改很成功。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扣紧了话题材料,可谓两全其美。要在作文中回扣话题材料,可以把话题材料嵌入文中的任何地方,一般是写在文首或文末这些醒目的位置。把话题材料写入文中时,最好是概述其大意,或摘取其主要内容,切忌原文照搬。
三、总结归纳,运用巩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积极,感受也十分深刻,交流也很活跃。现在请大家来回顾总结一下,一篇优秀的作文起码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综合刚才大家讨论的意见,我认为,一篇优秀的作文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题目醒目,引人入胜。
2、中心突出,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3、事例具体典型,材料丰富且与中心和谐统一。
4、构思是用类比手法,由物及人。
5、贴切地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6、综合灵活地使用多种句式。
7、在文首、文末、段首、段末等醒目的位置写些意蕴深刻、富于哲理的句子。
8、开头结尾要圆合照应。
师:这个同学归纳得非常详细,看来同学们都快要成了作文鉴赏高手了。自己的文章就是自己的新娘,以上八种方法就是为“新娘”巧制嫁妆,扮靓“新娘”的好方法。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来修改自己这次写的作文,为自己的“新娘”巧制嫁妆,把自己的“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吧,我等待着观看你们的“新娘”。
附:作文题目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师问我:“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的开水,走过他清扫的楼道,甚至漫不经心地将衣物丢放在他的斗室。老师说:“你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
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案例分析:
      在《巧为“新娘”做嫁衣——体验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这堂作文教学课当中,刘付老师运用了“写下水作文”的方法,也就是先叫学生放手写,接着老师把全班学生草稿浏览一遍,发现其中的通病,摸清对学生写作中的拦路虎,接着,老师也和学生同写一篇文章,出示范文,正误对比,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用一颗童心敲开他们心扉的大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刘老师让学生自由探讨,仔细研读范文,发现它的优点和缺点。学生阅读了范文,再与自己的作文对照一下,就发现了“拟题好文一半”,要占有丰富的材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生活;运用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等等。
     在这堂作文指导课中,刘付老师老师不仅运用了“模仿示范”的教法,还教会了学生写作的技巧。他并非用各种理论去阐述写作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研读范文,从中发现和领会。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得出来一篇优秀作文要具备的几个条件:题目醒目,引人入胜。中心突出,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事例具体典型,材料丰富且与中心和谐统一等等。这样,学生了解了优秀作文的写法,鉴赏作文的能力就会提高,日积月累,慢慢地他们就会懂得灵活的把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为自己的“新娘”巧制嫁衣。
 
●实施方法:
(一)坚持写“下水作文”。
对语文教师而言,坚持写“下水作文”是辅导学生作文的需要。不仅可以摸清学生写作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辅导学生时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且,教师写得一篇好文章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服度,他们会更加佩服老师,自然愿意按老师的指点去做。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讨论这种方式是作文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发现。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他们的讨论是发自内心的,并非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着指引着,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层次的思索。教师不要急于转入书面作文这一环节,而应努力地多样化地设计一些过渡,让学生有更多的倾吐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在“无痕”的状态下,自然地步入“动笔”的阶段。
(三)互相修改,发现问题。人们常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提高修改的能力。再者,要放手让学生修改,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改变以往教师包揽“评改”这一任务。当然这个“放”,并不等于撒手不管,而仍要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实践去把握修改方法。
 
七——深度阅读
(一)作文教学面临的一大困境:无自我、无生活,只为应试。

      “新课标”提倡中学生写作要“写自我,写生活”,⑤可是面对升学的压力,我们呼唤的自由作文形式,既能选拔人才,又可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些都只是梦想。尤其对于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高考,面对阅卷的实际,学生不敢写平淡朴实又含蓄的文章;面对命题,也没人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很多高中教师提议,新课改必须与高考改革同步进行,高考不改,新课改也只能步履蹒跚。但是高考改革的步子是很慢的,而且这种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作文也不可能让你自由地写自我、写生活。因此,这几乎成了一个悖论,难以突围,难以彻底解决。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怕写的根本原因是觉得无东西可写。也就是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强调体验生活的重要,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可是无论怎么强调,怎样去逼迫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作文似乎并没有什么起色。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是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状的形成与我们的教育体制的缺陷是有很大联系的。学生获取生活体验的渠道大多为两种:一是亲身实践,直接体验;一是广泛阅读,间接吸收。可就目前情况来讲,大多学生升上初中,就会过上被家长和教师规划好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食堂——宿舍,或是学校——家庭。应试教育把学生活动的空间限制在狭小的课堂,囚禁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没有时间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其次,读书就是最快捷的积累知识的方法,可以间接地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是现在中学的图书室规模很小,而且里面的藏书大多残旧的书,无法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况且学生从早到晚日程都排满了各种课程,学生想见缝插针也难。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学生题目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因为没有生活,考试时作文就不得不胡编乱造,天马行空也就不足为奇。
(二)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写作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之中无处不是写作。我们利用写作与生活这种紧密关系,通过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民族素质最优化。作文教学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将作文教学与“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张扬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紧密联系起来,将其定位于“培养学生相应年龄层次所具备的作文能力和素养”上。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在写作是要懂得主动去找“米”下锅,把生活经验运用在写作上。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讲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作文指导上也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突破。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回忆,甚至丰富学生的“生活”,启迪学生思维,在这些情景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强调“现身说法”,提倡教师写“下水文”。⑥实际上,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愿写或不会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教师缺乏对写作过程的切身体验,对学生认知水平不了解,必然引发给学生的引导和指点出现问题。作文教学效果很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大力提倡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实践,多写一些“下水文”。教师多写“下水文”,就能体会把握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写作,评改后,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谈自己的构思,交流自己的造词、用句、修辞,内容等想法,让学生在比较重揣摩,领悟这些方法。并且,教师写好“下水文”,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自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拉近了,且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那股创作激情就如火山爆发一样。
(三)作文教学走进生活
       我们一直强调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可是怎样才能疏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呢?首先,在题材、思想、形式等方面不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材,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写作的材料也是纷繁杂乱的,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在场面壮阔的生活里选取特殊的画面,用放大镜的方法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的方式写具体清楚,从而切入重点。在写作中,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到,作文并非难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其次,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写作时让他们自主发挥,选取的作文题材也应该新颖有趣,能够吸引学生去思考和写作。因为学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喜欢简单的模仿和写一些过于陈旧的题材,教师应该尊重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创作的题材。
        其次,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去体验父母的辛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是与非、对与错。⑦教师会发现,把孩子真正当作了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从而使他们产生想写、想写好的内在动力,形成乐写、会写、善写的良性循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注释:①《“真实的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叶黎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616/20/3549_136075.html
②《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c24801009fy2.html
③《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作者:林美枝 张传禄http://qikan./Template/default/DownLoad.aspx?TitleID=xigl200901103
④《中学作文教学应注重模仿》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0年“探索 创新 发展”会文
王志峰 http://blog./user1/zhong688/archives/2008/18222.html
⑤《尴尬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中学写作教学面临的三重困境》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刘洪涛 http://portal./Course/yuwen/Homework/837197.aspx
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五大突破》
http://hi.baidu.com/ggggxav/blog/item/b90b2d33c62dcbf91a4cffb2.html
⑦《让作文走进生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王娅琼
http://gbjc./xxyw/newsdetail.cfm?iCntno=69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