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竹书纪年》【转载】

 懒蚂蚁zkfy 2018-05-30

  闲谈《竹书纪年》(一)

 

  《竹书纪年》,又名《纪年》、《汲冢纪年》、《汲冢书》、《汲冢古文》、《汲郡古文》等,是战国时魏国史书。

  据《晋书》记载,太康初(晋书记载的具体时间各处有异,大致是在公元280年上下浮动)在汲郡抓了个盗墓贼不准,得竹书数十车,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录了从夏开始到周幽王被犬戎所灭,一直延续到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的这位今王(晋书一说这位今王是魏襄王又说是魏安王)二十年之间的先秦历史。

  这本史书,是先秦历史研究界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没研究过这本书,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研究先秦历史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本史书的地位又很是尴尬。下面就来八卦一下为什么这本史书既重要又变得地位尴尬了。

  先来说说先秦历史研究界比较杯具的事吧。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显然,殷商时是有史书的,但是武王克商后,殷人的有册有典成为了传说。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又干了件让先秦历史研究界极为吐血的事,那就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了多少书后世一直在争论,不过秦始皇焚了列国史书只留下了《秦记》(也叫《秦纪》)这本秦国官方史,《诗》、《书》、百家语除了博士馆可以收藏民间不准收藏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秦末时,又一杯具事件发生了。项羽引兵西屠咸阳后,放了一把大火烧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熄。先秦时的典籍收藏在民间的被秦始皇焚了,而皇家收藏的典籍在这场三月不熄的大火中能幸存多少也是个未知数。

  目前尚存的先秦典籍大部分是汉代学者重新收集整理出来的,还有一些书后人就只闻其名不见其文了,可见秦时秦末的这两把大火对先秦典籍存世的破坏性有多大了。

  殷商时的史书后人是见不到了,列国史书也甭指望了,那么《秦记》呢,这本还能见见吧。呵呵,《秦记》司马迁是见到过的,他在《史记》里有提到。虽然秦国历史较其他六国要短,秦史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襄公勤王封诸侯开始的,那时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了,而且秦国史书记载得比较简略,不过好歹这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史书,能看到就不要挑剔了。后来褚少孙补《史记》时也说起过《秦记》,显然到西汉末《秦记》还存在着。

  到了东汉时班固修史却不再提起《秦记》改提《战国策》了,再后来就更无人提起《秦记》了。估计《秦记》在西汉末东汉初消失了,这事是谁干的史无记载后人只能自由心证了,最大的嫌疑者有几位,一是汉朝哪位皇帝,二是更始帝刘玄,三是赤眉军。前者下令销毁前朝史书不奇怪,后两位都在西汉末攻入过长安,顺手放把火烧了皇家藏书也很有可能。

  前面说这么多闲话只是为了说明《竹书纪年》对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性。在经历了秦火汉火三国动乱,无数先秦古籍不再存世,到了西晋时官府在汲郡抓了个盗墓贼缴获了数十车竹简,发现这些竹简记录的是先秦历史时西晋学者们的兴奋和激动大家能够理解吧。因为这是只在传说中提到过早就被烧毁了的列国史书之一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看到真的好幸福!谁说殷人的有册有典只是传说,这些竹简上夏商历史都有记载能够看到真的好幸福!

  因为这些竹简上是战国文字(《晋书.束皙传》称科斗字,《晋书.武帝纪》称小篆),而西晋文字是从隶书在向楷书发展,所以这些竹简上的文字对西晋学者来说已经是古文了,当时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奉命对这些竹简进行排序整理考释翻译,然后就有了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

  由于这些竹简是散乱的,西晋学者对战国文字也做不到每个字都认识了,当时的学者对初释本的争议很大。到了晋惠帝时,精通古文的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这些竹简,后来八王之乱,卫恒被贾后等杀害,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接手完成了这个工作,然后就有了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初释本认为“今王二十年”的这位魏王是魏襄王(战国时魏国第四代国君),而考正本认为这位是魏安王(战国时魏国第六代国君)。

  至于这位魏王到底是谁,后人没有办法重新考正这批原简了,无法得到确认。因为西晋学者们在幸福的同时又发生了一件很杯具的事,八王之乱之后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这些竹简就这么毁于战火了。

  幸运的是初释本和考正本都流传了下来,西晋以来那些从《竹书纪年》中摘抄引用文字的学者都能佐证这本史书还在流传。

  明明是这么重要的研究先秦历史的史书,其对先秦历史的研究价值比《史记》还要高,为什么到了后世却变得尴尬了,这要从清代学者的发现说起。清代学者们某天发现今本竹书纪年的春秋战国史变成了周王室纪年,而从晋人描述来看,原书的春秋史应该用晋国纪年,而三家分晋后是用魏国纪年,因为这个发现,他们认为这是明人伪造的伪书,然后他们整理汇总了西晋后古籍中提到的《竹书纪年》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才是真的,其他都存疑,这是古本竹书纪年的由来。

  那么今本竹书纪年真的是明人伪造的吗?其实不是。南宋初的《路史·国名纪》在引用时已经变成了周王室纪年,说明南宋时这本书的叙事纪年就已经变了。

  那么今本上的内容除了古本上有的那些,其他内容到底可信吗?学者们不能凭空说这是真或是假,最好能找到初释本和考正本来证明其真假,然后学者们往前追溯才发现这又是一件眼泪汪汪的杯具事。

  唐开元以前这书还存在,但是到了宋人编《崇文总目》(这是北宋朝廷藏书总目录)《郡斋读书志》(北宋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南宋私家藏书目录)时,已经不见初释本和考正本的踪迹了。

  至于这两个版本的亡佚是谁的错当然又是一番争论,有人认为这是战乱的错,安史之乱,唐末战乱都有可能使之消失。有人却认为这是宋人的错。宋儒走向了正统,当然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极端,把不符合儒家正统的史书给抹杀了。

  有人觉得宋人编《崇文总目》就是对古代典籍的保护简直是图样图森破,清人编《四库全书》都能把《天工开物》这种神书给编没了,要不是这神书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科技刚面世就向周边国家和西方扩散了,到了清末学者们发现在国内找不到这书没办法从日本引进回来刊印的话,这书大概也要成为传说了。从这事就可以看出,盛世修典对那些被统治者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书来说简直是灾难。而《竹书纪年》中很多内容对宋儒来说就是离经叛道,这书被宋儒随手灭掉太有可能了。

  当然,因为史无记载,这事到底是谁干的没法确认只能自由心证。

  到了现代,因为甲骨文的研究,青铜器铭文以及秦简等发现,现代的部分学者又觉得虽然有人(此人是唐开元以后到南宋之间人士)对《竹书纪年》进行了改头换面,但是他并不是无根据地瞎编乱造,应该是对照原本改动的叙事纪年。当然,这事可信不可信只能自由心证。

  不过《竹书纪年》的内容真的很有研究价值,特别是与《史记》记载不同的内容,比如《竹书纪年》记载殷商的中宗是祖乙,《史记》记载是太戊,而甲骨文中却有“中宗祖乙”与《竹书纪年》能够互证。

  至于《史记》记载的先秦历史为什么比不上《竹书纪年》更可信,因为司马迁修先秦史能够参考的是《秦记》、《诗》、《书》等古籍,而《秦记》记载的历史是从东周开始并且过于简略,《诗》、《书》并非是编年史对先秦史的记载只有片段并不完整,造成了司马迁编写先秦史时资料不足难免有错漏。

  当然,不管怎么说,因为今本竹书纪年被人变动过了且原本已无据可考,除非现在能够发现另一部先秦列国史书进行佐证,或者秦始皇墓中能够挖掘出陪葬的先秦列国史,才能真正结束今本竹书纪年这种既很有研究价值,又不能真正挺直腰板说话的尴尬状态。至于古本竹书纪年上的内容,始终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闲谈 《竹书纪年》(二)黄帝轩辕氏

 

  前面八卦了一下《竹书纪年》是怎么从一时风光无限一步步走向杯具的,接下来就八一八《竹书纪年》的内容。因为是闲谈八卦,就今本古本放一起八了。

  今本竹书纪年是从黄帝开始记录的,古本竹书纪年把五帝纪放附录了。从《晋书》描述来看,《纪年》十三篇起自夏,但是后人对《史记》做集解时说和峤(就是出初释本的其中一位)认为《纪年》起自黄帝。《晋书》的确说过,当时缴获的竹简有数十车,除了《纪年》十三篇外,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而且从古本整理情况来看,是有上古五帝的内容,下面就来说说黄帝轩辕氏吧。

  黄帝的母亲叫附宝,看见有明亮的闪电环绕北斗枢星,光芒照耀郊野,有感而怀孕,二十五个月后黄帝在寿丘出生。

  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话,龙颜(眉骨圆起),有圣人的品德,审查来朝见的百神并使用他们。他让应龙去攻打蚩尤,与虎豹熊罴四种猛兽战斗,使用女魃让下了很久的大雨停止。等到天下安定了,他的圣德遍及天下,所有的祥瑞一起出现。有一种叫屈轶的瑞草生长在黄帝的殿堂前,有巧言令色、工于谄媚的人来朝见黄帝,这草就会把他指出来,所以这类人不敢进来(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指佞草)。

  元年的时候,黄帝即位,居住在有熊,开始制定冕服。

  二十年,有瑞云出现,就用云名来命名官职。

  这瑞云是红色的云和青色的云相连,红云中有两颗星,青云中有一颗星,这三颗星都是黄色的。在天亮时能在摄提(古星名,二十八宿中的亢宿)方位看见,名字叫景星(即瑞星,古人认为是在有德之国出现)。

  黄帝着黄服在宫中戒斋,然后守在洛水上游的玄扈山,就有凤凰聚集过来。凤凰不吃生虫,不踏生草,或者在黄帝的东园停留,或者在阿阁(四面都有檐溜的楼阁)筑巢,或者在庭院中啼鸣,雄鸟自发歌唱,雌鸟自发舞蹈。那时,麒麟养在狩猎游乐的园林中,神鸟来舞而有容仪,有羊那么大的昆虫,有长虹那么长的蚯蚓。有了以上祥瑞,黄帝认为五行中地气为胜,就以土德为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有凤鸟来临,黄帝在洛水祭祀。

  庚申那日,起了三天三夜的大雾,白天如黄昏一般。黄帝问天老、力牧、容成:“诸公觉得是什么原因?”

  天老说:“臣听说,国家安定,国主喜好文治,凤凰就来居住。国家动乱,国主喜好武功,凤凰就离去。现在凤凰在东郊快乐地飞翔,鸣叫声中的喜悦能和上天。这么看的话,上天是有严厉的教导赐予您,是让您不要犯那些错。”

  黄帝召史来占卜,龟甲灼焦。

  史说:“臣没法占卜,要问圣人。”

  黄帝说:“已经问过天老、力牧、容成了。”

  史向北面再次跪拜后说:“龟甲不能违背圣人的话,所以灼焦了。”

  大雾没了后,黄帝在洛水边行走,看见一条大鱼,用五牲做祭礼,天才下雨,雨下了七天七夜,大鱼游进大海,黄帝得到了《图》、《书》。《龙图》出自河水(即黄河),《龟书》出自洛水,红色的篆书文字,是上天授予黄帝轩辕氏的,黄帝就在明庭祭祀万神,明庭就在今天的塞门谷口。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归顺,长股氏来归顺。

  七十七年,昌意(黄帝的儿子)被分封到弱水,生下了儿子干荒。

  一百年,地裂。黄帝陟。

  帝王去世都称为陟。

  陟是指升天。古人觉得黄帝是以土德为王,所以地裂而陟。这真的不是恰好地震了吗?不过上古时代的帝王,出生如神话,生平如神话,死亡自然也是如神话,不能太较真。

  上面是今本竹书纪年的内容,而在古本中相关的有两条,一条是关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另一条今本中没有记录,分别是“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和“黄帝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作黄帝之像,帅诸侯奉之。”

  昌意分封的地方今本做弱水,古本为若水。查了查,古本的若水更合适,古籍中引用的也更多,而弱水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指一条确定的河流,范围太广了很难确定在哪里。

  上面的内容也可见《史记.五帝本纪》、《宋书.符瑞志》等书,因此有人怀疑这是后人捏合而成的。不过从时间轴来说,《竹书纪年》原简出自战国时,《史记》成书于西汉,《竹书纪年》初释本、考正本成书于西晋,《宋书.符瑞志》成书于南朝,今本竹书纪年是在唐开元后至南宋之间出现,这些内容是谁参考谁真的很难说。

  又一次进入了自由心证阶段,什么都不能说明,只能悲叹《竹书纪年》的经历实在太杯具了。

  黄帝的生平太玄幻了,抽掉那些神话色彩的传说,还是有些挺有趣的内容,比如那位来占卜的史,是史官的一种,还是巫的一种?或者当时巫史不分家,还是说史官也管占卜?还有当时的占卜就是烧龟壳了?这些都很值得推敲。还有那三位圣人,看起来是黄帝智囊团的成员,不过说的话很有儒家色彩啊,真的不是后世儒家学者编出来的?

  然后是河图洛书这段,更多的说法是河图给了伏羲,洛书给了大禹,这里却都给了黄帝。这段记录《史记》未见,见于《宋书.符瑞志》,若说改动《竹书纪年》的那位仁兄是照抄的《宋书.符瑞志》,也很合理,只能说那位仁兄的改编工作很不合格啊,说他是假的愣是有真的内容,说他是真的小辫子又太多,让后人实在是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楚。

 

 

  闲谈《竹书纪年》(三)帝挚少昊氏,帝颛顼高阳氏与帝喾高辛氏

 

  帝挚少昊氏

  帝挚少昊氏的母亲名叫女节,她在华渚看到星星如长虹般往下掉落,做了个梦并且怀孕了,生了少昊。少昊即位后,有凤凰祥瑞。少昊也可能叫清,没有登帝位,率领以鸟为名的氏族,居住在西方,以鸟名来命名官职。

  拜托了大哥,你是在写史书不是小说,少昊一会儿叫挚一会儿叫清的,一会儿登了帝位一会儿没登,我们该信哪个啊?

  今本竹书纪年关于帝挚少昊氏就这点内容,而古本干脆就没有。上面的华渚是传说中的地名。这又是一位拥有神话般出生的上古帝王。不用奇怪为什么不提他父亲,上古时代很多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出生都很神话,后世学者却无法容忍这种上古之风,很辛苦地为他们考证出了父亲。其中有些父亲有据可考,有些就很难说了。

  比如少昊氏就有人考证出是黄帝的儿子,至于真假很难说。

  帝颛顼高阳氏

  颛顼的母亲名叫女枢,她在幽暗的宫殿中感应到瑶光星如长虹贯月,在若水生下了颛顼。颛顼的头上有干戈印记,有圣人之德。十岁就辅佐少昊氏,二十岁登帝位。

  元年的时候,颛顼即位,定都濮阳。

  十三年的时候,修订了历法,即颛顼历。

  二十一年,命人做出了乐曲《承云》。

  三十年,他的儿子鲧出生,封在天穆南部。

  七十八年,颛顼驾崩了。那时候,共工的儿子叫木器的叛乱了,辛侯也就是后来的帝喾高辛氏就灭掉了他。

  古本中有“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这条。

  看到颛顼的出生地若水是不是很眼熟?在黄帝篇里,黄帝的儿子昌意就是分封在若水,有人就此考证说颛顼就是昌意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孙子。但是在黄帝篇里,又说昌意生下了帝干荒,这是古本内容,较为可信,也有人就此考证出顺序是黄帝、昌意、干荒、颛顼、鲧。这位干荒应是登了帝位,否则就不会称他为帝干荒,但是他的事迹并没有流传下来。显然因为时间太遥远了,上古的那些帝王,中间难免有漏掉的,汉代学者的上古帝系考证有些地方需要存疑。

  顺便简单说说历法。西汉以前,有六种古历法,分别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这些历法各有各的岁首,颛顼历是以阴历十月为岁首,秦始皇就是以颛顼历为历法的,而到了汉武帝时,修改颛顼历制定了太初历,是以夏历为基础制定的,正月为岁首。太初历,民间称为夏历,除了偶尔有些朝代,后世基本沿用,一直用到了破四旧时才将名字改为农历。

  帝喾高辛氏

  帝喾的牙齿重叠,有圣人之德,起初被封为辛侯,后来代替高阳氏成为天下之主。他让盲人拍打鼙鼓敲击钟磬,凤凰就跳起舞来。

  帝喾元年的时候,他即位了,定都为亳。

  帝喾十六年,他让重氏率领军队灭掉了有郐氏。

  帝喾四十五年,赐唐侯命。

  六十三年,帝喾驾崩了。

  他死后,儿子挚被立为君王,九年以后又被废掉了。

  帝喾的都城亳这个地方有没有觉得眼熟?后来商朝开国的那位成汤也是住在亳。

  感觉古人的审美观很奇特,黄帝是龙颜,颛顼是首戴干戈,帝喾是生而骈齿,这些都是蛮奇特的长相,他们就觉得很厉害。

  唐侯就是接下去会说到的尧,命是什么呢?后人在《六韬三略》中分析过这个命: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也就是说命就是君王下达给臣子的指示。

 

  闲谈《竹书纪年》(四)帝尧陶唐氏

 

  尧的母亲名叫庆都,她生长在斗维之野,那里的天空中常有黄云覆盖。等到庆都长大了,去三河查看时,经常有龙相随。有一天,龙背着张图来了,图上写着“亦受天”四个字,图上的人眉毛有八种颜色,须发有七尺二寸那么长,面孔上瘦下丰满,脚下踩着翼宿星。正在这时候阴风四面来袭,赤龙就让庆都感应怀孕了。庆都怀孕十四个月,在丹陵生下了尧,他的样子就和图上一样。等到尧长大了,身高十尺,有圣人之德,帝喾封他为唐侯。尧曾经做过攀登到天上的梦。等到高辛氏衰落了,天下就是尧的了。

  元年丙子,尧即位了,定居在冀地,命令羲和编历法。

  五年的时候,尧首次巡狩四岳。

  尧七年,有麒麟祥瑞。

  十二年,尧开始练兵。

  十六年,渠搜氏来归顺。

  十九年,尧命令共工去治河。

  二十九年春天,僬侥氏来朝见,进贡没羽箭。

  四十二年,景星出现在翼宿方位。

  五十年,尧去首山巡游,乘坐的是素车玄驹(黑马拉着的素色车子)。

  五十三年,尧在洛水祭祀。

  五十八年,尧派遣后稷将儿子朱驱逐到丹水。

  六十一年,尧命令崇伯鲧去治河。

  六十九年,罢黜了崇伯鲧。

  七十年春正月,尧派遣四岳赐虞舜命,要将帝位禅让给舜(具体内容可见《宋书.符瑞志》,略过)

  七十一年,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做嫔妃。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从文祖尧那里接过了帝位。

  七十四年,虞舜首次巡狩四岳。

  七十五年,舜派遣司空禹去治河。

  七十六年,司空禹讨伐戎族曹魏,打败了他们。

  八十六年,司空禹入朝觐见,进献了玄圭(黑色的玉)。

  八十七年,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

  八十九年,在陶地建造了一座行宫。

  九十年的时候,尧居住到了陶地。

  九十七年,司空禹巡守十二州。

  一百年,尧在陶地驾崩。

  尧的儿子丹朱为了避开舜,住在房陵,舜想让位给他,没成功。就把朱封为房侯。三年后,舜即天子位。

  看了这段记载,第一感想就是庆都妹子甚是彪悍,看到刚出生的儿子长那样,竟然没有吓得尖叫起来,非常淡定,要给她点个赞。

  尧的时候,黄河大概泛滥成灾了,共有三个人先后被派去治河,先是共工,后是鲧,最后是禹。

  从尧和舜权力交接过程来看,甚是平和谦恭,互相推让,怪不得儒家一直讲要法先王。所谓法先王就是要后世君王效法上古时代的圣明贤王,这些先王主要是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要后世君王学他们以德治国,还一直夸赞上古的禅让制度是多么得美好。

  结果,到了古本,就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对儒家森森的恶意。古本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也就是说,在古本里,所谓的禅让,所谓的推让是不存在的,舜囚禁了尧,将尧的儿子朱驱逐到了丹水,才得到了帝位。

  如果联系前面帝喾的内容,尧得到帝位的方式大概也不是那么平和,比如说帝喾的儿子挚为帝九年以后是谁废掉他的呢?比如为什么高辛氏衰落了,天下就归尧了呢?正确的说法难道不应该是高辛氏无德了,尧更有德,天下才归尧吗?

  古本的内容是从原本中摘录出来的,原简是战国史,这些上古史恐怕是夏商时期流传下来的,那时候还不是儒家的天下(儒家得到重要地位是汉武帝时,当时其他学派还不曾消失,后世皇帝也有别的学派信奉者,儒家得到真正的统治地位要到宋时),这些记载还能保持着原先的面貌,所以出现和儒家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点都不奇怪,后人怀疑《竹书纪年》的原本是被宋时的儒家毁掉的也很有道理。如果原本继续流传下去,显然儒家念叨的那套法先王禅让制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闲谈《竹书纪年》(五)帝舜有虞氏

 

  舜的母亲名叫握登,她见到长虹有感应,在姚墟生下了舜。舜有重瞳,所以名叫重华。他龙颜大口,浑身黑色,身高六尺一寸。舜的父母憎恶他,让他去给米仓涂漆,然后在下面放火烧他,舜就穿着能够飞翔的衣服飞走了。他的父母又让他去疏通水井,然后在上面用石头填住井口,舜就穿着疏通河流时穿的衣服从旁边出去了。此后他在历地耕种,梦见自己的眉毛和头发一样长,后来就登了帝位。

  元年己未,舜即位,居住在冀地,作乐曲《大韶》。

  三年,舜命咎陶作刑律。

  九年,西王母来朝见,进献了白环、玉

  十四年,有瑞云出现,舜就命禹代替他处理有虞氏的事物。(过程略)

  十五年,舜命令夏后祭祀嵩山。

  十七年春二月,首次在学校里教导万舞(一种舞蹈)。

  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二十九年,舜将儿子义钧封在商地。

  三十年,舜将妻子娥皇葬在渭水。

  三十二年,舜命令夏后为总师,然后就登上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从神宗舜那里接过了帝位。将天下置为九州。

  三十五年,舜命令夏后征伐有苗氏,有苗氏来朝见。

  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见,进贡了宝玉。

  四十七年冬天,有严霜降下,没有杀死草木。

  四十九年,舜居住到了鸣条。

  五十年,舜驾崩了。

  真的太令人伤心了,原来就算是民风淳朴的上古时代,也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说什么人心不古,就算人心似古,也依然逃不掉看脸啊。因为舜又矮又黑又丑,他的爹妈就很讨厌他,先要放火烧他,不成又把他填井里了,所以这娃其实是捡来的吧。

  前面的几位帝王长相也挺怪异,他们的爹妈就很淡定,到了舜父母这里,就太不淡定了,要给他们一个差评。

  虽然父母把舜当妖怪处理,不过舜依然顺利逃走,努力奋斗,最后登上了帝位,这完全是一个上古励志帝的故事。

  从舜的逃生经历来看,貌似上古时的科技很发达,舜穿的鸟工衣能够飞翔,龙工衣能够在井里挖地道,感觉比现在的装备还要厉害,难道说上古时的科技其实是失落了,没能流传下来?

  这里出现了一位西王母。西王母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如果剔除神话色彩的话,这位应该是居住在西方的某个母系氏族的首领。

  所谓的夏后就是禹,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这是儒家一直在赞叹的上古禅让制。在尧那篇的古本里,儒家感受到了整个世界的无限恶意,因为古本说舜是囚禁了尧才得到的帝位。

  到了舜这篇,古本只有两条,“命咎陶作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总算没有出现能让儒家不舒服的东西了,儒家应该能够松一口气了。

  古本也讲到了夏后氏与三苗氏之间的征战。看起来三苗氏是遇到了很严重的自然灾害,最后败给了夏后氏。

 

  闲谈《竹书纪年》(六)帝禹夏后氏

 

  禹的母亲名叫修己,她出门在外时看到流星贯昴宿,梦中感应,吞下了一颗神珠。修己是在石纽剖腹生下了禹。禹长得虎鼻大口,两耳参镂,头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因此叫做文命。禹长大了有圣人之德。他身高九尺九寸。梦见过自己在河水边洗澡,并且取了水喝,还见到了白色九尾狐的祥瑞。

  尧为帝时,舜举荐了他。禹在河水查看时,有一个白面鱼身的很高的人,从水里冒出来对他说:“我是河精。”,向禹呼唤着说:“文命治水。”说完了,传授给禹《河图》,告诉他治水的事,然后就退回了水中。禹治水完毕后,上天赐给他玄圭(黑色玉),用来证明他的成功。夏朝将兴时,草木繁盛,青龙停驻在郊野,祝融之神降临到崇山上。然后禹就接受了舜的禅让,即位为天子。此时,洛水出现龟书,就是《洪范》。为舜守丧三年后,禹定都于阳城。

  元年壬子,禹即位,定居在冀地。对各邦国颁布了夏历。

  二年,咎陶去世。

  五年,禹巡狩天下,会诸侯于涂山。

  巡狩到南边济江时,河中有两条黄龙背起了船,船上的人都害怕。禹笑着说:“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来供养民众。生是我的命,死是我的命。为什么要担忧龙呢。”龙于是拖着尾巴飞走了。

  八年春,禹会诸侯于会稽山,杀了迟到的防风氏。

  夏六月,在夏邑天上下起了金雨。

  秋八月,禹在会稽山驾崩。

  禹为帝四十五年。禹向上天举荐益。七年,禹驾崩,三年居丧结束,天下归了启。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禹算不算夏朝的开国君主一直有争论,有人觉得夏朝要从禹的儿子启开始,因为启废除了原始的民主推举制,开创了帝位的血缘继承制。有人觉得夏朝应该从禹开始,因为他奠定了夏王朝的基石。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说法,在古本竹书纪年中,是把禹归到了夏纪。古本中关于禹的内容有两条:“禹都阳城。”,“禹立四十五年”。

  禹都阳城和禹居冀并不矛盾,因为阳城属于古冀州。

  至于禹立四十五年,大概是从舜十四年命禹代替他处理有虞氏的事物开始,前后大概有四十五年。

  夏历前面提到过,汉武帝时以此基础修太初历,后世基本沿用,到了破四旧时才改名为农历,现在依然在用。

  上古时的帝王,大概类似于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前一任可以推荐下一任,那些强盛的氏族也可以挑战衰败的氏族,重新确定最高首领人选,这种原始的民主推举制,就是儒家所谓的禅让制。

  从几位上古帝王真真假假的经历中可以看到,这种推举制是存在的,但是过程却未必像儒家宣传的那么美好,比如前任与现任之间的斗争,现任和前任儿子之间的斗争,以及不同氏族之间的斗争都存在着,所以出现尧废帝喾之子的事,出现舜囚禁尧这种事都不奇怪,到了禹时期,也推荐了益接掌这个位子,但是最后显然是禹的儿子启赢了。

  再说说垂拱而治,虽然每位帝王都要说他有圣德,但是从他们治世时也有不少的征伐和打打杀杀来看,垂拱而治应该也是儒家为了其需要宣传出来的,真信就傻了。

  上面提到的几位帝王,都称某某氏,而不提姓,其实这是上古时的一种习俗,姓氏是分开的,很多氏族也许是同姓部落分出来的,一旦分出去了就是新的氏族,这些新氏族有些允许循用原先的姓,有些会得到新姓,黄帝就给他儿子们新封了不少姓,显然那时候,儿子定要跟着老子是某姓某氏这种想法还不存在,一旦分出去就是新氏族有新姓也不稀奇。

  上古时有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习俗,比如周时的姜太公,那时的人称呼他为吕尚,因为他出生姜姓吕氏。这种习俗一直到战国时还存在着,比如赵政其实就是嬴政,他出生赢姓赵氏,先秦时的人提到他时将他称作赵政是这一习俗的反映。女子称姓比较典型的如太姜、妲己、褒姒、息妫,后一个字都是她们的姓,类似如今的某某女士这种称呼,只不过先秦时是将姓放后面了。

  到了秦时,姓氏完成了合并。那时候同一古姓不同氏族间的血缘已经太遥远,再加上同姓不婚的习俗没法让大家都去姓古姓,基本上就直接以氏为姓了,原先无姓无氏的庶民就冠上个新姓。到了汉朝,无论男女都是直接称姓不再称氏了。至于再后来将女子称为某氏,这里的氏和姓就没区别了。

  上面几篇提到的上古帝王们的姓都很古老,往前追溯大概能追溯到母系氏族,比如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舜为姚姓,禹为姒姓,都是很古老的姓。

 

  闲谈《竹书纪年》(七)帝启

 

  元年癸亥,启在夏邑即位,在钧台宴请诸侯。诸侯跟随启回到冀都,启在璇台宴请诸侯。

  二年,费侯伯益离开都城就封国。启率军征伐有扈氏,大战于甘。

  六年,伯益去世,启祭祀他。

  八年,启派遣孟涂去巴地司诉讼。

  十年,启巡狩天下,在大穆之野舞《九韶》。

  十一年,启将小儿子武观放逐到西河。

  十五年,武观在西河反叛。彭伯寿率军讨伐西河,武观战败归顺。

  十六年启驾崩。

  帝启即夏后启,夏后启是《尚书》中对启的称呼,关于这个称呼后人就分了几种意见,一种认为夏后是氏族名,夏后启是当时的人对启的称呼,一种认为夏是国名,后是帝王的尊称,夏后启就是夏国的君王启。一般称他为后启的应该比较认同后是对帝王的尊称。

  前面禹篇说到禹是举荐了益,但最后天下是归了禹的儿子启。对于益,今本中只说益离开了都城去就国,几年后去世了,没说益是怎么死的。古本中有关的记载是:“益干启位,启杀之。”、“益为启所诛。”、“后启杀益。”、“夏后开舞九招也。”、“九年,舞九韶。”、“启征西河。”、“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

  有扈氏也是姒姓氏族,和禹同姓,据说不满启破坏禅让制,夺了益的位,而没有来参加钧台宴饮。启就率军征讨有扈氏,并做了战前动员,这就是《尚书.甘誓》。

  《九韶》是古代音乐名,周朝雅乐之一。

  征西河这段属于父子间的较量。所以这种打打杀杀的历史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圣人垂拱而治什么风波都没有的历史就免不了要被人“呵呵”存疑。

 

  闲谈《竹书纪年》(八)帝太康与帝仲康

 

  帝太康

  元年癸未,太康即位,在斟寻定居,于洛水边游猎。羿也在斟寻定居。

  四年驾崩。

  帝仲康

  元年己丑,仲康即位,在斟寻定居。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出现日食。仲康命令胤侯率军征伐羲和。

  六年,封昆吾为夏伯。

  七年驾崩。世子相迁居到了商丘,只能去依靠邳侯。

  今本中关于太康和仲康的记载很少,古本中也只有“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两个条目。

  而在《史记》等书里,却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等记载,今本在此处极有可能被抽掉了一些内容。

  太康和仲康是兄弟,同是夏后启的儿子,据说太康沉迷游猎不理政事,就被羿掌握了政权,太康死后,权臣羿立仲康为帝,等仲康死后,羿干脆将仲康的儿子相赶到了商丘,相就只能去依靠邳侯。邳侯是夏的同姓诸侯,与夏王这脉是有血缘关系的。

  羿,是指后羿,就是那位神话中射日的神射手。对于这段历史,有人觉得后羿是一个称号,这个氏族最厉害的神射手全叫后羿,所以更古以前还有个后羿射日了。也有人觉得后羿射日这个传说就是在隐喻这段历史,羿将相赶走,自己代夏,也称得上是射日了。

 

  闲谈《竹书纪年》(九)帝相

 

  元年戊戌,相即位,居商丘。征伐淮夷。

  二年,相征伐风夷和黄夷。

  七年,于夷来归顺。

  八年,寒浞杀了羿,派遣他儿子浇居住到过地。

  九年,相居住到了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训练马来拉车,相就迁居到了商丘。

  二十年,寒浞灭了戈。

  二十六年,寒浞派遣他儿子率军灭掉了斟灌氏。

  二十七年,浇征伐斟寻氏,大战于潍,覆其舟,灭掉了斟寻氏。

  二十八年,寒浞派遣他儿子浇杀了相,相的妻子后缗逃回到了母族有仍氏。伯靡出奔到有鬲氏。夏世子少康出生。少康从有仍氏跑到了有虞氏。伯靡从有鬲氏率领斟寻氏、斟灌氏的军队征伐寒浞。世子少康派遣汝艾征伐过地杀了浇。伯子杼率军灭了戈。伯靡杀了寒浞。少康从诸纶重归夏邑。

  上篇说到后羿把仲康的儿子相赶到了商丘,自己代夏,此篇我们就看到了相以及他儿子少康的复国过程。

  今本帝相篇很完整,前因后果艰苦奋斗终获成功俱全,古本的条目都是有关相的,计有“帝相即位,处商丘。”、“(帝相)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后相)七年,于夷来宾。”、“相居斟灌。”

  相到了商丘后,只能依靠同姓诸侯斟寻氏,他为了复国,积极征伐其他部落,扩充势力,他讨伐了淮夷、风夷、黄夷、于夷等部落。关于夷这个称呼不用太较真,自从炎黄联姻后,中原的氏族间互相联姻,或多或少都有血缘关系,而边远的与他们无血缘的氏族就有夷、蛮等称呼,所谓的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都是相对于中原政权而言的。

  在相积极扩充势力谋求复国的时候,斟寻的代夏政权又一次发生政变,寒浞杀了后羿,将儿子浇封到了过地。历史学家根据这段历史又新解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神话中嫦娥奔月居住到了广寒宫,历史学家认为寒浞杀了后羿后,为了笼络后羿旧部,娶了后羿的妻子嫦娥,嫦娥并非住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而是住到了斟寻的“寒舍”。

  浇到了过地威胁到了相的安全,相就搬到了斟灌。斟灌氏也是夏王一脉的同姓诸侯。

  相十五年的时候,商侯相土训练马来拉战车,商军实力大增,相又搬回了商丘。史说相土作乘马,不过夏后启的甘誓中就有中间御者左右两士兵的战车,不知道那时的战车是用什么动物来拉车的。

  相在谋求复国,寒浞也没闲着。在接下来几年中,寒浞灭掉了戈氏,又派儿子浇灭掉了斟灌氏,浇又在潍地灭掉了斟寻氏,相被浇所杀,相的复国以失败告终。

  相死后,他的妻子后缗当时怀着身孕,据说是从狗洞中逃出去,才回到了母族有仍氏,生下了少康。伯靡则逃到了有鬲氏。少康长大后,从有仍氏跑到了有虞氏去寻求支持。有虞氏就是舜那位励志帝一脉后裔。

  后来,伯靡从有鬲氏领着斟寻氏斟灌氏的剩余军队去讨伐寒浞,而少康则派出了汝艾征伐过地杀了寒浞儿子浇,伯子杼率军灭了戈地的寒浞另一个儿子,而伯靡则杀了寒浞。最终,少康和伯靡这些夏王一系氏族得到了胜利,少康重归夏邑,成为天子。

  伯子杼,古本中记做柏杼子,《左传》记载叫后杼(这是他即位后的称呼),季杼(这是他按家中排行的称呼),据说是少康的小儿子,不过少康复国时这位应该不满十岁,其身份比较可疑。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重归夏邑,期间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犹如一场精彩纷呈的史诗级大片。

 

  闲谈《竹书纪年》(十)帝少康与帝杼

 

  帝少康

  元年丙午,少康即位,诸侯来朝,礼敬虞公。

  二年,方夷来归顺。

  三年,恢复耕作。后稷的后人不本来失去了官职,此时也复官了。

  十一年,少康派遣商侯冥去治河。

  十八年,迁居到原城。

  二十一年,少康驾崩。

  帝杼

  元年己巳,杼即位,定居在原城。

  五年,从原城迁居到老丘。

  八年,征伐东海及三寿,得到了九尾狐。

  十三年,商侯冥死在河水中。

  十七年,杼驾崩。

  杼或作帝宁,又叫伯杼。

  以上为今本内容,古本中有“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

  少康重归夏邑即位后,开始封赏功臣。他在复国之战中获得了有虞氏的支持,所以非常礼敬虞公。前面只看到过侯、伯的爵位,公这个爵位是第一次出现,不知道是前面就有的,还是少康新封的。

  至于在复国之战中另外的大功臣伯靡和伯子杼,也获得了回报,最后帝位是传到了伯子杼手里,他的收获巨大。

  《史记》说伯子杼是少康的儿子,但是其他书中提到这位只提他的称号,并没有很明确地说他就是少康儿子,不知道史马迁的记载是否有确凿来历。

  反正伯子杼有夏后氏血脉是肯定的,而夏朝的帝位传承并不是严格的父传子,子传孙,同是夏后氏血脉,特别厉害能干的话,也能得到帝位。

  比如说太康与仲康就是兄弟,太康传给仲康有可能是太康特别不像话才失掉了帝位,当然也有说太康是被后羿控制了,不满后羿的夏后氏其他人才在别的地方立了仲康,当时是太康仲康并立存在。不管怎么说,夏后氏的帝位是从太康一脉转到了仲康一脉,而仲康传给儿子相,相又给儿子少康,夏后氏的帝位已经和太康一脉没关系了。如果这里的少康传到伯子杼并非父传子的话,也不奇怪,至于期间是否有腥风血雨后人就不清楚了。

  这一时期,黄河又泛滥了,少康派遣商侯冥去治河,最后商侯冥是死在水里的。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先民们与母亲河的斗争从上古时就开始了,前有尧时的共工、鲧、禹治河,此时又有了商侯冥治河。

  东海并非如今的东海,而是古代的巨泽,当时的黄河流域有很多巨泽,大部分都消失在沧海桑田中了。

  至于九尾狐,是夏后氏的祥瑞,据说大禹见九尾狐而成就大业,而夏后杼史载功绩与大禹相似,所以这里安排他见到了九尾狐。反正古代的史书对于各种祥瑞总是写得煞有其事,至于是真有其事还是在隐喻某事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最后说说后稷,后稷是周朝的先祖,他非常精通农耕,被舜帝(有虞氏)封做谷神,主农耕,后来后稷也是主管农业的官名。虞夏时,后稷这个官位一直是后稷的后人在担任,后羿代夏后,他们失去了这个官职,到了少康三年恢复农耕后,后稷的后人不就恢复了官职。从这些内容也可以知道,华夏先民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也就是在虞夏时期。

 

  闲谈《竹书纪年》(十一)帝芬与帝芒

 

  帝芬

  元年戊子,芬即位。

  三年,九夷来归顺。

  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相斗。

  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三十六年,作圜土(监狱)。

  四十四年,芬驾崩。

  芬也叫芬发。

  帝芒

  元年壬申,芒即位,以玄圭(黑玉)祭河。

  十三年,在东海边狩猎,抓获了大鱼。

  三十三年,商侯迁到了殷。

  五十八年,芒驾崩。

  芒也叫帝荒。

  古本中有“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后芬立四十四年。”、“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圭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后芒即位,元年,以玄圭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河伯冯夷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也有说洛伯用和河伯冯夷是夏朝诸侯,“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这句话,从神话角度来推测历史的话应该是当时黄河和支流洛水之间有河道变迁,否则古人就不会记载洛水的水神和黄河的水神在争斗。如果将这两位认定为夏朝诸侯,那就是普通的诸侯征战了。

  昆吾氏是颛顼的后裔,被赐己姓,夏后氏往上也能追溯到颛顼,所以这一氏族与夏王一脉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一氏族对夏王朝来说应该很重要,因为后来成汤灭夏战争中昆吾氏有很多出场镜头。帝芬三十三年,昆吾氏一子被分封到了有苏,这是有苏氏的由来,商末的妲己就是出身有苏氏。

  圜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监狱。

  帝芒篇中,在东海狩猎时到底抓到了鱼还是鸟是有争议的。

 

  闲谈《竹书纪年》(十二)帝泄与帝不降

 

  帝泄

  元年辛未,泄即位。

  十二年,殷侯子亥在有易氏做客,有易氏国君杀了他。

  十六年,殷侯微借河伯的军队去讨伐有易氏,杀了有易氏国君绵臣。

  二十一年,泄赐爵给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

  二十五年,泄驾崩。

  帝不降

  元年己亥,不降即位。

  六年,讨伐九苑。

  三十五年,殷侯灭了皮氏。

  五十九年,不降逊帝位给他弟弟扃。

  古本中有“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

  殷侯子亥就是甲骨文中被尊称为“高祖亥”、“王亥”或者“高祖王亥”的商朝先祖,他子姓名亥,当时的人一般称呼他商侯亥或者殷侯亥,不可能连名带姓叫他子亥,所以无论是今本的“殷侯子亥”还是古本的“殷王子亥”都是秦以后的叫法了。

  王亥所在的氏族名字是什么没有确定的说法,当时以封地名为氏族名很常见,这一氏族原先封在商,很有可能被称作商氏。按照当时男子称氏的习俗,王亥被称为商亥的可能性挺大的。

  这里的殷侯就是商侯,据帝芒篇记载,这一氏族是在帝芒三十三年时从商丘迁到了殷地。

  王亥是商族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位商侯,他最大的成就是驯服了野牛,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王亥作服牛”。先有帝相时的商侯相土作乘马,而此时又有了王亥作服牛,商族的牛马不再是靠狩猎获得而是能够养殖利用了,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他们还发明了马车和牛车用来拉货物与其他部落交易。

  在与其他部落交易的过程中,王亥到达了有易氏,因为男女不正当关系,被有易氏的国君绵臣杀害了,牛被抢了,尸体被切成了好几块。《周易》和《天问》中也有这事的记载。有说绵臣是眼红王亥带的牛马财物才杀人劫货的,有说王亥被杀的时候,他弟弟恒也在,是他弟弟和绵臣勾结才害了王亥。至于事实到底如何,资料有限叙述含糊其辞后人需要连蒙带猜,难免有脑补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王亥死了,钱财货物都被抢了,这对商族来说是刻骨的仇恨。四年后,他的儿子殷侯微(也叫上甲微)借师河伯讨伐有易氏,灭其国,杀了其君绵臣。

  前面分析“洛伯用和河伯冯夷斗”的时候说过,洛伯与河伯是指水神还是诸侯是有争论的。殷侯微借师的河伯应该是指某位诸侯,除非殷侯微已经先进到是用水攻灭有易氏的,这样的话也可以称作借师水神河伯。

  这位河伯是不是冯夷不清楚,其他书里提到他也只称河伯,按照当时王和巫不分家的习俗,得到河伯这一称号的诸侯极有可能是负责沟通水神的大巫,有时指水神有时指诸侯大概也没问题。

  在商族杯具和复仇的时候,夏王朝那边发展得还算凑合,夏后泄在二十一年给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这些部落封了爵位,这些部落也算是夏朝诸侯国了。不过比起前面帝芬三年的“九夷来御”,有三夷显然没有接受夏后泄的王命,夏王朝对九夷的控制力实际上是削弱了。

  夏后泄死后,他儿子不降即位。他在位期间征讨过九苑。九苑是哪里不知道,学者们目前都在猜测,九夷、九黎等答案都被猜过。

  然后殷侯又出来抢镜头了,他灭了皮氏。

  最后不降是逊位给了弟弟扃,史说是“内禅”,夏后氏的帝位又一次从哥哥传给弟弟了,至于真是禅让还是其他原因后面会说到的。

 

  闲谈《竹书纪年》(十三)帝扃、帝廑与帝孔甲 帝扃

 

  元年戊戌,扃即位。

  十年,不降驾崩。在上古三代内禅的,只有不降是有圣德的。

  十八年,扃驾崩。

  帝廑

  一名胤甲。

  元年己未,胤甲即位,定居在西河。

  四年,作西音。

  昆吾氏迁到了许。

  八年,天有孽,十日并出,这一年胤甲驾崩。

  帝孔甲

  元年乙巳,孔甲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派遣刘累豢龙。

  三年,孔甲在山狩猎。

  五年,作东音。

  七年,刘累迁到鲁阳。

  九年,孔甲驾崩。

  殷侯重新回到商丘。

  古本有“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十日并出。”、“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孽,十日并出。”、“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帝扃是上一位帝王帝不降的弟弟,帝廑也就是胤甲是帝扃的儿子,帝孔甲是帝不降的儿子。后人总说夏衰始于孔甲,因为帝不降是嫌弃儿子不行,才把帝位传给弟弟的,帝不降内禅是有圣德,而孔甲抢回帝位是在乱夏。

  不过圣德什么的,禅让什么的,看看就好不用太当真,儒家的理念在提升个人修养方面效果是一流的,但是在治国之道上总是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而且儒家为了证明他们以德服人以仁治国的理念老爱用上古帝王说事,但是看过诸多上古时的记载就知道,权力斗争这东西不会因为儒家的需要就不存在。

  此时,夏后氏的哥哥弟弟侄子儿子们对帝位进行了厮杀争夺,内乱是夏后氏衰亡的主因。

  西音和东音是古代的音乐,胤甲居西河在西边,孔甲后来畋于东阳山,在东边,两边所作的音乐就被后人称作西音和东音。

  胤甲末年,又见十日并出。关于十日并出这事,古人动不动就要提起,这到底是在隐喻什么呢?从天文学上来分析,地球是围绕恒星太阳在转,它本身也在自转,所以我们能在白天看到太阳,就算上古时人类有非常先进的星际文明,可以摧毁多余的恒星,但是恒星不是地里的大白菜,不可能拔掉九棵过段时间又长出了九棵,所以这话是指天上真的有了十个太阳的可能性不大。

  这句话比较大的可能性不是指天灾就是指人祸。所谓天灾并不是说真的有了十个太阳,而是指非常严重的干旱。天气炎热干旱植物无法生存的时候民众肯定要通过大巫询问上天,大巫们做法后就会告诉民众,风调雨顺的时候是因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而现在天上“十日并出”了,才会这么干旱。一旦天灾严重到民众没有活路,改朝换代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的人祸不外乎就是权力斗争。上古时的诸帝是太阳的化身是日神,他们的老婆是月神,如果出现了很多说自己是太阳的人或者是有资格继承太阳这个称号的人,必然会经过厮杀,最后拳头大的那个人就可以说自己是太阳了。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只要“十日并出”,必然会伴随着腥风血雨。胤甲末年的“十日并出”极有可能是在说胤甲和孔甲之间的帝位争夺。

  孔甲在位时,出现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孔甲废除了豕韦氏,派刘累养龙。豕韦氏据说是伏羲后裔,在夏时叫御龙氏。孔甲得到了一雄一雌两条龙,要找人养,有人推荐了刘累,孔甲就派他养龙,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就封他为御龙氏取代了豕韦氏后人的爵位。后来一条龙死了,刘累做成了菜献给孔甲,孔甲觉得好吃还要吃,刘累害怕就逃到了鲁阳。

  看到这里必然会有人说孔甲不仁,才会连龙都吃了,符合他乱夏的身份。这事仁不仁的不去说,有点意思的是这里的龙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大多数认为龙只是古代的图腾崇拜,并非真的存在,那么这里出现的古人长期专门豢养可以骑乘的到底是什么动物?是远古时的水生恐龙、鳄鱼,还是某种已经灭绝的动物?

 

  闲谈《竹书纪年》(十四)帝昊与帝发

 

  帝昊

  昊一作皋。

  元年庚辰,昊即位。让豕韦氏复国了。

  三年,昊驾崩。

  帝发

  一名后敬,又叫发惠。

  元年乙酉,发即位。

  在王门外宴请诸侯,封赏之后聚集到上池,诸夷献乐舞。

  七年,发驾崩。

  泰山发生地震。

  古本有“后昊立三年(帝皋也)。”、“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子立,为桀)。”、“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发)元年,(诸夷宾于王门,献其乐舞)。”

  帝昊与帝发在位时间比较短,事迹也很少。帝昊年间,豕韦氏复国了。豕韦氏是商朝时的称呼,夏时称御龙氏。上面说过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取代了豕韦氏,而现在,御龙氏这个爵位以及封国又回到了豕韦氏后人手里。

  上古时诸帝分封,这个某某氏既是这个新氏族的名字,也是爵位,还带有封地,有时候还会赐个新姓,所以某某氏有时指整个氏族,有时指某位诸侯,有时也指诸侯国等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帝发即位时,又出现了诸夷来朝的盛况,夏后氏的国力有所恢复。

  上池是指哪里呢?古代的池有护城河的意思,又有剧场中正厅前部的意思,这里应该是指护城河里面,宫殿前方的广场。

  帝发末年,泰山发生了地震。帝王驾崩也称山陵崩,这里的泰山地震有可能是指帝发驾崩。如果是实指,泰山地震这事在古代影响太大了,处理不好恐怕会动摇夏王朝的统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