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文化虞朝说、齐家文化华夏说,或可实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与春天同行 2022-11-05 发布于青海

半农按:先秦文献皆将虞朝视作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在各种文献中古人多以虞、夏、商、周并提:

《国语·郑语》: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记?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吕氏春秋·审应览》:今虞、夏、殷、周无存者。

但虞朝相关史料极少,本文以考古文化为基本,结合相关文献大胆推理假设,提出虞朝良渚文化、夏朝齐家文化及黄帝之前帝位“转世制”等观点!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者及历史爱好者参考交流。

文章图片1

良渚文化遗址

首先,我们看一组考古数据:

良渚文化(前3300年-前2300年)

齐家文化(前2300年-前1600年)

石峁遗址(前2300年-前2000年)

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1900年)

这就是我国上古时期神奇的公元前2300年现象!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距今4300年前后,已创造高度史前文明的良渚文明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而紧接着整个黄河流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史前文化格局大变动!出现了齐家,石峁遗址,陶寺等考古文化。

关于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学界有“海侵说”、“洪水说”和“台风说”等说法,学者在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层上, 发现普遍存在一层厚约0.5 m以上的黑色水相沉积物 ,这是长期处于浅海底或湖沼底部的证据。不管哪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环太湖地区的水泽环境让良渚先民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失去了生活1000多年的家园。

这就直接让“良渚人”不得不大规模迁徙。其中南下的一支到达粤北(今广东省北部)后融入了石硖文化。而“良渚人”主体则一路向西沿着黄河流域向高处迁徙。为了生存,“良渚人”努力找寻自己新的家园,他们或融入“菜园文化”,或被来自北方强悍的“石峁人”掠夺、驱赶,或在陶寺开辟新的家园。在黄河中上游一带留下了良渚人不屈的身影!而其中一支最终来到了甘肃东南的昆仑山(今通渭华家岭)脚下,融入“马家窑文化”……

文章图片2

今日昆仑山-华家岭

距今约4300年前的陇东南,已进入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时期,境内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众多。其中最大的有三支:

1 . 在今天水市籍河南岸,生活着一支神农氏炎帝部落,考古学文化表现为客省庄二期文化。考古研究发现,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籍河南岸的师赵村遗址第七期和西山坪遗址八期均属客省庄二期文化。而师赵村第六期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末期马厂类型初期阶段,与师赵村第七期所代表的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有明显的文化断裂现象,怀疑是关中地区西进的“客省庄人”武力侵占了“马家窑人”这块生活了几千年的地盘!

2.在今渭河以北,陇山以西,即今天水市清水、秦安、甘谷、武山,定西市陇西、通渭及平凉市静宁一带,则生活着华胥氏黄帝部落,考古学上表现为马家窑文化。

3.在今甘肃临洮、渭源、漳县、岷县及青海东北、甘肃中部一带生活着西王母部落,其在考古学上则表现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应该是华胥氏的分支。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考古学者多认为,齐家文化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但齐家文化却突然出现良渚文化特有的以“玉琮、玉璧”为主的玉文化!齐家文化陶器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典型器物斝和鬲。推测:齐家文化是由甘肃本土的马家窑文化、陕西关中西进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和远距离来自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共同融合发展形成。

一支已进入奴隶社会王权制度的“良渚人”被来自北方草原地区强悍的“石峁人”驱逐来到陇东南一带后(石峁古城可能是具有游牧传统的北方草原文明的人群对北迁“良渚人”的一种防御性建筑)。遇上还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的土著居民“马家窑人”。为了在此落地生根,在陕北地区已受过残败教训的“良渚人”,改变了以往武力争夺栖身之地的方法,而是在充分了解当地土著居民“马家窑人”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原始宗教等特点后,精心策划和导演了一场中国上古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颛顼和共工之战”、“虞舜流放四凶”等一系列和平演变之路……

第一步,帮助黄帝打败“外部强敌”神农氏炎帝部落并融合了炎帝部落,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千里迢迢从太湖流域来到甘肃东南的“良渚人”,为了在此落地生根,把改变命运的希望放在本土原始宗教制度下产生的只具有“神权”而无“兵权”的年轻首领黄帝身上!在具有军事实力的“良渚人”鼎力帮助下,黄帝在“阪泉之野”打败并兼并就连“最为暴的蚩尤都莫能伐”的入侵者炎帝部落,史称“阪泉之战”,让黄帝威望和势力大增,“诸侯咸归轩辕”!

第二步,帮助黄帝剪除“内部政敌”蚩尤,从此黄帝不久拥有“神权”,而且拥有“兵权”,黄帝部落也从原始议事制度快速进入集权专制国家!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按此所载,学者多把蚩尤和黄帝归结为有冲突的两支原始部落!

而今年《清华简.五纪》公布:“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五兵”学界一片哗然,蚩尤竟然是黄帝的儿子!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也载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说明蚩尤是黄帝儿子的说法自古有之,清华简所载并非孤证!

难道蚩尤真是黄帝儿子?

在上古时期,“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牛首人身”的神农等畸形特征的人出现,古人认为是上天之神下降到人间,称为“皇”。而“皇”死后按古人说法是要投胎转世的。于是按照某种原始信仰及原始宗教制度找到“皇”的“转世灵童”,并世世相传,就被称为“帝”。类似于今天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

推测:黄帝本是上古时期按原始宗教“转世制”代代相传的一个“帝”,蚩尤则为上一世黄帝之子,而非本世“轩辕黄帝”之子,只是后世把黄帝错误地认为是一个人了!

显然,上一世黄帝之子、极具势力的蚩尤不听从本世还年轻的“轩辕黄帝”命令就很正常了,所以“涿鹿之战”实际上是黄帝部落内部权力争夺之战!而最后以黄帝胜利而告终。

《竹书纪年》:“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屈轶之草”是类似于含羞草一类的植物,遇到或碰到任何不熟悉的人或气味叶片都会敏感合拢,而在此独说“佞人入朝,则草指之”!如此操作让人人在黄帝跟前谏言都会感到“自危”,都不想成为“佞人”。黄帝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回避和拒绝部落内部“圣人”如天老、力牧、容成等谏言者,破坏了原始社会本有的民主议事制度。

《竹书纪年》又载: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龟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

这次黄帝时期的“昼昏”,疑是发生在公元前2123年7月21日的日全食!这在古代对帝王影响是极大的,意味着帝王的行为处事与天相左,是要受到“上天”严厉惩罚的!因此,惶恐的黄帝才不得不向当时德高望重的“圣人”天老、力牧、容成求助。天老才借此机会建言黄帝少些杀戮,要好文而不要好武!《庄子》也记载有黄帝崆峒山(昆仑山)问道广成子(容成)开始并不受待见的故事。说明天老、容成等人对黄帝杀蚩尤等征伐行为是反对且极有怨言的!

从这些相关史料分析:疑“神权”首领轩辕黄帝在身边神秘“良渚人”的精心策划和帮助下,擒杀蚩尤夺得“兵权”,又巧妙利用“屈轶之草”破坏了原来的原始议事制度,于是黄帝集“神权”、“王权”、“兵权”于一身,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为后来破坏世代相传的“转世制”并传帝位于其孙颛顼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九案《博物志》云:

“黄帝仙去,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七年不还,左徹乃立颛顼,左徹亦仙去也。”

按今天的藏传活佛转世制度及帝陟三年后立新帝的古文献推测:上古时期认为“帝”死后会立即“投胎转世”,三年后,才按出生方位、外貌、语言能力、母亲怀孕异常天象等规则中,从三岁孩童中挑选“转世灵童”立为新帝。而黄帝臣左徹在黄帝死后削木黄帝之像率诸侯奉之,七年后才立颛顼,隐瞒了黄帝真实死亡时间,破坏了原来原始宗教神圣而严谨的黄帝转世制度,而是暗箱操作让出生晚四年的黄帝之孙颛顼成为黄帝的“转世灵童”。这样,神秘的“良渚势力”按自己早已形成的“王位世袭制度”联合华夏上层势力少昊(疑为颛顼外祖父,《山海经》有“少昊孺颛顼”之说)共立黄帝之孙颛顼为帝,引起炎帝之后共工的不满,争帝不成“怒触不周山”……

第三步,逐步废除传统的帝位“转世制”,借黄帝的威望影响力,让黄帝后裔继承“帝”位。

《今本竹书纪年》载:

“(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

“(帝颛顼)三十年,帝产伯鲧。”

《今本竹书纪年》五帝部分记载黄帝在位一百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喾在位六十三年,尧在位一百年,并且推算生于颛顼三十年,非正常死于尧六十九年的鯀竟然寿命高达一百九十岁,且按古人实际寿命,显然这些数据疑点重重,不足信!唯黄帝七十七年产帝乾荒(颛顼)、颛顼三十年产伯鲧这两条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似乎可信。这里的“产”本意“转世”之义!也就是说:黄帝立七十七年后陟,七年后立颛顼,颛顼立三十年后陟,引起共工之子术器叛乱,黄帝曾孙,颛顼之侄辛侯喾武力平定术器叛乱后,成为实际统治者(非称帝),未立按传统“转世制”产生的鲧,而是立其幼子挚为帝!九年后,因发生日食,才由喾之三妃庆都所生之子放郧继位,史称帝尧。

关于帝挚,传世史料较少且比较混乱,在此稍作整理!《帝王世纪》曰:

“帝挚之母,於四人之中,其班最下,而挚年兄弟最长,故得登帝位。”

帝挚之母为喾四妃之末,而挚却年兄弟最长,似不合情理!可能是作者受到当时立长为帝的传统观念影响。挚实为喾幼子,而非长子,是颛顼死后从黄帝后裔中“内定”的“转世灵童”,当与传统“转世制”产生的鲧同岁,称帝时只有三岁!

帝挚《史记》亦写作帝鸷,在殷墟甲骨卜辞则称其为高祖夔。历史学家孙作云认为甲骨文“夔”为鸟喙人身之形。跟“鲧为鱼”、“禹为虫”等外形有动物样貌的人物一样,上古时期都被认为是有“帝”之特征的人物!

文章图片3

甲骨文夔

帝挚(夔)退位后,和同父异母的兄长契和后稷一起,在帝尧时都被举用,但没有具体官职。到舜帝时命夔主典乐。《史记.五帝本纪》载:

“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夔在《山海经》则称帝俊(夋),全书多处记载!

《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五》引《山海经》曰:“帝俊生晏龙,始为琴瑟。 ”

《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引《山海经》曰:“帝俊八子,是始为歌。”

《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引《山海经》又曰:“帝俊八子始为舞。”

所有《山海经》这些帝俊之子“始为琴琵”、“始为歌”、“始为舞”等与“乐”相关的记载正好与“夔为典乐”相互印证,很好地证明了夔就是《山海经》帝俊这样一个史实!

黄帝之后帝位继承制度的明显变化,显然是受到“良渚人”的极大影响!黄帝死后,尽管还遵循着几千年来形成的帝王转世制度部分规则,但其本质已发生了变化,已向有父系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转变!

若按黄帝五十年发生日全食(甘肃天水测定)确定为公元前2123年7月21日。参考《今本竹书纪年》,现试拟五帝时期纪年如下:

黄帝

公元前2172年,黄帝元年。

公元前2123年,黄帝五十年。公元前2123年7月发生日全食。黄帝五十年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

公元前2096年,黄帝七十七年陟,四年后,颛顼生。三年后立颛顼……

颛顼

公元前2090年,颛顼元年。

公元前2061年,颛顼三十年陟,鲧生。

三年后,公元前2058年,在立鲧和立挚问题上出现纷争。共工之子术器作乱,辛侯灭之。

帝挚

公元前2058年喾立幼子挚。挚立九年。

公元前2050年,帝挚退位。公元前2050年2月26日发生日食为帝挚退位真正原因!古人认为是不受天命。(史记谓“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

公元前2049年尧立

公元前2031年,命共工鲧治河。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此共工为官职名,疑为鲧!此时鲧正好为当力之年三十岁。

公元前2022年鲧死,禹生。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作为“转世制”选定的“帝”之人物鲧,被尧借治水不力殛于羽山。鲧死时三十九岁。

帝舜

公元前2007年舜立

公元前2005年,命司空禹治河。舜即位二年后,命司空禹治河,此时禹十七岁。

帝禹

公元前1993年禹立。禹在外治水十三年后,舜禅位禹,此时禹三十岁。禹立四十五年!七十五岁后禅位伯益,均合情合理!

附:五帝时期尧至夏纪年表(参阅拙文《公开叫板夏商周断代工程|按《今本竹书纪年》新拟夏商周年表》)

文章图片4

五帝-夏纪年表

综上,在上古五帝时代,尽管已出现了帝王“转世制”走向“世袭制”的过渡阶段“禅让制”。但因意识形态很难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华夏族内依然存续着“转世制”的传统,即黄帝—颛顼—鲧—禹这条“转世”传承线,除了黄帝和颛顼有父系血缘关系,疑颛顼和鲧,鲧和禹之间并没有父系血缘关系,而是原始宗教制度下的“转世”关系,没有称帝的鲧也依然是华夏一族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帝”而受到拥戴和崇拜!

第四步,与黄帝后裔联姻让“良渚”后裔逐步进入权力贵族阶层。

“良渚人”迁徙到甘肃东南黄帝部落后始居地在亳和商。因居住地谓名,故“良渚”后裔被称为“商人”。商地望疑在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今本竹书纪年》(帝喾)元年,帝即位,居亳。

《尚书序》:“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传:契父帝喾,都亳。”

《水经.縠水注》引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毫。”

黄帝曾孙喾在颛顼死后,在“良渚人”帮助下灭掉作乱的炎帝之后共工之子术器,并立幼子挚为帝,成为氏族联盟的实际统治者,定都于“良渚人”居住地亳,而喾次妃简狄疑为虞朝“良渚人”贵族之后,其子契受封于商,成为商人始祖!元妃姜嫄疑为客省庄二期神农炎帝之后,其子后稷为周人始祖。

亳与商相邻,按帝乙十祀征九方(学者多释为“人方”)卜辞分析步行只有一日路程!

《左传.昭公元年》也有载: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其中“阏伯”被迁于商,当为商人始祖契,“实沈”疑为后来称帝的唐尧。

同样,舜疑为“良渚”平民后裔。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舜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按此记载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而产于颛顼三十年的伯鲧与颛顼六世孙舜同时代且年龄相仿,显然,这极不合理!也就是说,把帝舜世系排成黄帝后裔,是后人刻意附会的!

《今本竹书纪年》:“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

《国语·鲁语上》:“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

舜之子义钧封于商,商人褅舜,帝舜又史称“虞舜”!所以舜并非黄帝之后,疑是“良渚”平民后裔,因其“目重瞳子,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史载尧长十尺,禹长九尺九寸!)”等体貌特征,在“良渚”有虞氏看来,是奇丑无比有缺陷的畸形人,因此从小“舜父母憎舜”且处处想致其于死地。但在华夏一族看来,舜却有“帝”的特征!因此被“良渚人”选定并推荐为帝尧禅帝的接班人,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尧传其子丹朱还不够成熟,于是嫁二女于舜,期望其外孙获得继承帝位的权力。这样,从舜帝开始,“良渚人”已篡得最高王权!并举贤惩恶,举用高阳氏“八恺”、高辛氏“八元”,打击了帝鸿氏、少暤氏、颛顼氏、缙云氏等“不才子”,大刀阔斧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民心!

历史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儒家所推崇鼓吹的五帝时代帝位“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帝位“转世制”进入帝位“世袭制”的过渡阶段,因意识形态之争,并非安定团结的和谐时代,而是充满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和血腥镇压……

商人主体为“良渚”后裔有虞氏,在夏中期帝芒三十三年迁徙到今河南偃师二里头,称为殷,生活近二百年!后因故在帝孔甲九年又复归于商丘(今天水武山)。周人的主体则是姜姓神农炎帝一族,夏商时期主要生活在天水市秦城区籍水河以南及陇南市礼县一带,灭商后进入关中平原。夏人的主体则是华胥氏一族,在汤伐夏桀后被迫迁徙到“偏安一隅,不失桑榆”的南巢(今广汉三星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