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人 “寓医于食”是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下磨炼出来的一套本领。客家饮食的“寓医于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料多为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旧时客家地区四面环山,与外界交通不便,在饮食制作方面只有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客家山区的固有饮食资源。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以及山间野生动植物资源,甚至生长在高山深谷、田间地头的野菜也成为客家饮食食材。食材的乡土性、天然性特色造就了客家菜“野、素、粗、杂”的风格,也赋予了客家菜养生保健的绿色功效。 二是烹调方法以“煮、煲、蒸、烩、炖”居多,既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适,还不会轻易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纤维组织。更为重要的是,蒸、煮、煲、炖等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物更有益于人体健康。医学研究成果显示,晚期糖化终产物是正常新陈代谢的副产品,人体内晚期糖化终产物含量越少则寿命越长,未来人们可以通过减少体内晚期糖化终产物的含量来延长生命。 人们可以通过减少高温烹饪食物及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来控制晚期糖化终产物的摄入,而减少晚期糖化终产物摄入的最佳食物烹饪方法就是煮、蒸或炖,而不是炒。因此,客家菜的烹饪方法蕴含着科学、健康的饮食理念。 三是客家菜注重养生保健,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且会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许多客家食品有着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如五叶神具有人参的功效而没有人参的副作用,能把低密度脂肪转变为高密度脂肪供人体使用。千斤拔补气固表,牛乳树茎”有清热,滋阴降火,健脾开胃,益气生津,祛湿化滞,清肝润肺等作用。 客家人又善于利用中药的食疗保健作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客家人会选用药食配合普通食品而食用,如生地、土茯苓、生姜、山楂、淮山、芡实、杞子、天麻、红枣、百合、冬虫草等。客家人还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使用,如牛肉能补脾胃益气血,牛肉作用等同黄氏,鸡肉功用比作党参,狗肉功用比作红参等。 客家人平日饮食注重营养全面、荤素相结合的观念非常确切,这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一致。平衡膳食结构、注重药食功效保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另一特色。这也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潜藏的科学道理。 四是佐料简单,主料突出,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客家人做菜一般用食盐、生姜、熟蒜、白糖、老抽、生抽、陈醋等较为天然的调料,对味精、鸡粉等非天然的调味品多敬而远之。 点击下方二维码,长按关注,你会喜欢上客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