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推课堂:脾土

 渐近故乡时 2018-05-30

脾土穴

        小儿推拿穴位,五经穴之脾经,主治脾虚证。

【位置】有三种说法。

1、拇指末节桡侧。

2、拇指外侧,从指尖至指根。

3、拇指螺纹面。

【功效】健脾补虚、清热利湿

【主治】小儿腹泻、便秘、食欲不振、体虚倦怠、乳食内伤、痰湿咳喘、面黄肌瘦等脾虚诸证。

【解说】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补之健脾扶弱补虚,健脾胃,补血生肌,进饮食,助消化。脾为土,土生金,土克水,主运化水湿,推之可清利湿,化痰涎,故可止咳喘、止泻痢。脾居中洲,主升清,推之可调理气机,升清降浊。

【操作】推法为主,直推法和旋推法。脾土穴临床以补法为主,其次是清补,再次之是泻法。

1、补脾土。向心推之为补脾。用于脾虚引起的气血不足、食欲不振、腹泻、消化不良等。

2、补脾土:旋推法。

3、清补脾。平补平泻,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用于脾虚乳食内伤证。

4、清脾。离心推之为泻法,为清脾、泻脾。可清泄脾经湿热、除烦止泻痢。用于治疗食积内热、口舌生疮、肠燥便秘、湿热下痢等。

一点临床体会:不同流派对脾土的操作方法认识不同,为了验证推脾土的临床效应,在实际操作中,无论实热、虚寒证,我皆以清补脾法推之,再根据儿童不同的脾虚状态,采用“轻缓为补、重快为泻”的手法操作,都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由此推论,推脾土的临床效果与脾虚状态、操作频次及力度有关,与推拿的方向无关。(个人体会,与同道共享)


临床应用

1、健脾手法:清补脾5分钟、运内八卦5分钟、揉腹5分钟、捏脊6-10遍。为我常用健脾手法组合,可健脾和胃、消积化食。以此法为基础即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用于脾虚积食所致病症。

2、慢性咳嗽、哮喘:健脾手法,配合咳喘、二扇门、掌小横纹、膻中、肺俞、肾俞。

3、伤食泄:腹胀、大便酸臭、食欲不振者:健脾手法,配合揉板门、清大肠、清胃。

4、慢性腹泻:食欲不振、便溏、面黄肌瘦者,配合补肾、上三关、外劳宫、补大肠。

5、厌食:清补脾10分钟、清胃、揉腹5分钟、捏脊10遍。

6、疳积消瘦、倦怠乏力:清补脾10分钟、顺运内八卦5分钟、平肝补肾5分钟、揉腹10分钟,捏脊10遍。

7、胃肠积热、大便干结:平肝清胃、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脾、清大肠。

8、虚寒便秘:清补脾5分钟、清补大肠5分钟、外劳宫5分钟、运内八卦、3分钟、摩腹5分钟。

9、痘疹恢复期或出疹不透者:清补脾5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运内八卦3分钟、捏脊10遍。

10、发育迟缓、肌肉无力:补脾5分钟、补肾5分钟、上三关1分钟,揉腹、捏脊。

11、湿疹:清补脾5分钟、内八卦5分钟、外劳宫3分钟、揉腹5分钟、捏脊10遍。

12、流口水:实证者,清脾5分钟、清板门、清胃3分钟、揉二马3分钟。

虚寒证者,健脾手法、配一窝风、外劳宫3分钟,补肾2分钟。


文献选读:

1、明代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推脾土,脾土在大指端,蘸汤屈儿指推之为补,能醒人事。直其指推之为清,能进饮食。

2、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脾土,在大拇指上罗纹,男左旋,女右旋,而程公权云:不如屈小儿大指内推为补,直指外推为清。盖因小儿虚弱,乳食少进,必推此有效。至痰食诸症,又必先泄后补。总之人一身以脾土为主,推脾土以补为主,清之省人事,补之进饮食,万物土中生,乃一身之根本,治病之要着也。

3、清代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脾土在拇指桡侧,而余四经皆在指腹。”“补脾土法:法主健补脾虚。医用左手将儿大指面屈拿之,以右手蘸葱姜汤推之。又将儿大指面直拿之,仍以右手蘸葱姜汤推之。互相为用,在人之活法耳。”

4、清代徐谦光《推拿三字经》:曲大指,补脾方。内推补,外泻详。大便闭,外泻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