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常用推拿手法动画图祥解

 火帝养生_WSH 2020-07-07

一、开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二、推坎宫

功能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      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烦躁不安,惊风,目眵等。 临床作用:临床上常与推攒竹、揉太阳开天门、揉耳后高骨等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在临床治疗中,推坎宫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手法配合使用。在治疗目赤肿痛时,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推后也可点刺放血或掐按揉摩,以增强疗效。
操作方法: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推后也可点刺放血或掐按揉摩,以增强疗效。 操作次数:50~100次。

四、揉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五、清补脾经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清脾经作用:清利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多用于腹胀、便秘、打嗝嗳气、因脾胃不和引起的吐奶等症。

补脾经的作用: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廋、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证。

  

六、清胃经

手法:用一只手固定孩子的手掌,露出拇指、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桡侧沿赤白肉交际处,自腕横纹推到拇指根部。

作用:清利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多用于腹胀、便秘、打嗝嗳气、因脾胃不和引起的吐奶等症。

  

七、清大肠:

功能: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八、清小肠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 次数: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

  九、清肝经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滋水涵木,滋肾养肝。因为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清肝经有助于治疗和环节口干舌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状况。清肝经300次

十、清心经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高热神错,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十一、补肾经

补肾经之前要找准肾经的位置,它就在手掌小指的螺纹面,将孩子小指伸直,由指根推向指尖为补,称为补肾经。

手法:采用揉法,推法并作的手法,施术者用拇指的螺纹面采用揉五推一(向指尖方向为补,向指根方向为清)的手法进行。
作用:补肾经具有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的作用。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症。

十二、掐五指节

  位置:五指节位于掌背面五指第一指间关节处横纹。

  手法:用拇指甲一一掐过每一个关节横纹,各掐3-5次。

  作用:安神镇惊、主治惊燥不安、夜啼等症。小儿夜啼推拿手法二 脾寒型夜啼

十三、一窝风

一窝风穴主要治疗: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等。如果宝宝有发烧感冒、着凉或者肚子疼,都可以通过按揉一窝风来缓解。

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散一身之表寒(外寒),而外劳宫侧重于温脾化湿(也就是温里寒),温下元。

小贴士:

所以如果遇到打喷流清涕或全身发冷这种,用一窝风效果就好过外劳宫。而如果是误食冷饮或风寒入里导致腹痛腹泻或者遇到高烧时上身暖下肢冷的情况,那用外劳宫效果就好过一窝风。



  十四、揉小天心

“揉小天心”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手足心烦热,或心经有热,移热至小肠导致的小便短赤等症。“掐、捣小天心”主要用于惊风、夜啼、惊燥不安、受惊等症。清火手法常与“清肝经”、“清小肠经”、“清天河水”、“摩涌泉”搭配。

推拿次数: 揉100-300次/天;掐3-5次/天;捣5-20次。

 推拿作用: 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小天心能镇静安神。

十五、分和阴阳

推拿位置:掌心向上,掌后腕横纹(腕部第一横纹)。靠近拇指端为阳池,靠近小指端为阴池。

分阴阳推拿方法:用两手拇指自掌后腕横纹中央向两侧分推,称分推大横纹,也称分手阴阳。 推拿次数:推30-50次/天。 推拿作用:揉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和阴阳推拿方法: 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 操作次数: 100~300次。

十六、二人上马

二人上马:位于手掌背面,第4、5掌骨小头后陷中。

主治:小便短赤,体虚发热,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咬牙,神昏,腹痛,腰痛,耳鸣,足软,颈肿咽痛等。

揉二人上马操作: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使手心向下,再以右手拇指甲掐之,称掐二人上马;以拇指端揉之,称揉上马。掐3-5下;揉100-500次。

 

十七、推四横纹 

四横纹(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100次

十八、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十九、揉脾俞

按揉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分钟,利湿升清、健脾和胃,200-300次

十二、揉内劳宫

定位:位于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当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取穴:手掌中心,屈指时中指,环指指尖之间中点处。
方法: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揉100-300次;自小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运15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疏风解表,主治五心烦热,发热,口舌生疮,烦渴,齿龈糜烂,便血等症。

二一、揉外劳宫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1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

二二、推三关: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重推三关穴500次。

二三、拿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二四、揉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二五、摩腹

揉腹前让宝宝排空小便,不宜在过饱、过饥的状态下进行。

操作手法:宝宝仰卧,全身放松,家长用手按住腹部、手心对肚脐,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10分钟,动作轻缓。 

操作力度:全掌摩腹,可以单掌揉腹,也可以双手叠加揉。急摩、重摩、逆时针摩刺激量相对较大,属泻;缓摩、轻摩、顺时针摩时刺激量相对较小,属“补”。

摩腹100次,顺时针消食通便,逆时针止泻


二六、揉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二七、推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纹尺侧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见上图。约揉100~300次。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二八、揉膻中或分推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二九、退六腑

操作手法:常用推法,小儿屈肘,术者以一手握其手腕,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从肘推至手腕,称为推(退)下六腑。

推拿作用:通腑,泻热。

主治疾病:高热、烦渴、咽痛、便秘等一切实热病证。

操作时间:推3~5分钟。

三十、清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名清天河水;从掌心劳宫推至肘横纹,名大推天河水;由肘横纹下推至劳宫,名取天河水;由腕横纹推至肘横纹,再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向上拍之,并用口吹天河处,随吹随拍,名引水上天河;以一手大指按总筋处,另一手大、食指如弹琴状弹天河穴,由内关弹至肘横纹上,再以两手大指掐肩井、琵琶、定马等穴,名打马过天河。用治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喝咽干等一切热症。

 

  

三一、黄蜂入洞

发汗解表、宣肺通窍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无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病症。

  

三二、揉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三三、揉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三四、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

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三五、点按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三六、分推肩夹骨

操作: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本手法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三七、搓胁肋

躯体两侧,从腋下至胁缘区域。

作用: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治疗恶心、呕吐、呃逆、消痞散结、肝气郁滞所导致的胁肋胀满、脘腹疼痛以及口苦、咽干、烦燥易怒。。

操作:患者坐立,双手交叉置于头部,术者两手掌置于两侧腋下,先向下推抹9次左右,再来回搓摩,边搓摩边从上向下移动,直至天枢处,并就势点天枢,然后一拂而起,操作6-9遍,此称为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三八、推七节骨

作用: 通大便,止泻痢。推上七节骨可以达到温阳固涩止泻的作用;推下七节骨则可以达到泻热导滞通便的功效。 

主治: 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

  

三九、捏脊

捏脊是在人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上捏脊能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可温肾健脾,令脾肾得以运化,属补法。所以更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症状。

 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