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西木偶戏

 芸斋窗下 2018-05-30
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境内山清水秀,群峰逶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岳西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扁担戏”“木头壳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岳西县的木偶戏属于傀儡戏里小型杖头木偶类,表演场地一般在农村人家的堂轩、院落、祠堂戏台等处。所演为黄梅戏剧目,所唱腔调为黄梅戏唱腔。
  岳西木偶戏历史,据考证已有一百余年。清道光年间,怀宁三桥艺人陈机匠在今岳西县五河、岩河一带织布兼演出木偶戏,深受欢迎。五河镇的叶其尊等人纷纷拜师学艺并续传后人。光绪中后期,本县的木偶戏班相继成立,演出活动更多,影响更大。桃李晚清文人王浣溪曾为此填《齐天乐・傀儡》一阙:
  登场只有形维肖,人人相视而笑。没点肌肤,单凭木梗,活现须眉面貌。是何工巧?弄袖里机关,特翻新调。大部梨园,如今变作夜叉庙。俗情何用计较,叹从来世局,都由此了。甚么奸雄,恁般节义,一样归他笼罩。不须相诮,看着得衣衫,装成大佬,比沐猴冠,思量尤觉好。
  木偶戏演出具备轻便灵活、戏金低廉、易于接待的特点。每到一处,不消半时辰即可完成装置,开锣表演;演毕收拾装箱,挑起就走,甚为简便。演出又不受季节、时间、气候、交通、场地、对象等限制,享有较大的自由;能在不同场合进行娱乐演出。所以乡村婚嫁喜庆、四时八节都可接副“担子”热闹一番。那些常年难得出山的农民,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戏曲表演,所以历来深受各阶层的欢迎。
  岳西木偶戏以偶代人,操作简便,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
  首先是其别具一格、妙趣横生的表演形式。戏班称“担子”,它有两类形式:一种是单人班,演出时只有一位艺人在幔帐内手托木偶表演,脚踩锣鼓伴奏,自打自唱自帮腔。清光绪年间,五河向山的艺人刘聪彝(1868~1935年)及后来的方立堂(1898~1943年,徽戏、黄梅戏艺人)所演属于此类。后因操作难度大,演出多受制约而逐渐失传。
  更多的是双人班,由一人伴奏、一人操作木偶表演,行话称“托戏”。“托”者需要集“唱、念、做”功力于一身,对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要有极强的熟知力和掌控力,不但要熟记各人物身份、唱词、唱腔,还要懂得舞台演员“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规律。可以说每一位艺人都必须是“戏篓子”。
  木偶戏演出需两张方桌,一张为伴奏使用,一张为台基,桌面置木偶箱,四周用幕布围上,以扁担竖插在箱挂上支撑舞台,台高约2.5米。中间以屏帘隔成宽1米、径深0.5米的前、后台。舞台上有顶篷,饰有图案,台柱嵌以戏联,两盏油灯分挂左右用以照明。整个舞台模拟真人戏台,小巧玲珑、精致美观。演出时,艺人隐藏在帐内操纵木偶演唱,帮手在旁伴奏锣鼓兼帮腔。木偶长约尺余,“头子”多以柳木雕刻,以色描摹,造型鲜明,神态逼真。木偶之所以能活动自如、得心应手的操纵,全凭三支木棍,中间一根直棍插在头子上,以固定身体;两支弓行木棍分别插在两手,表演各种动作。木偶的头顶、手心均凿有小孔以戴上头饰、拿道具,再穿上戏服,艺人便可凭这三根木棍操纵木偶进行表演。
  其生旦净丑行当表演的动作、调度、节奏,均模拟戏曲表演,人物出场整冠、理髯、抖袖、甩发、戏翎子、耍手帕,无一不符合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套路。
  在表现剧中人物身份、个性,喜怒哀乐情绪及某些特技上有其一套“绝活”:战胜者洋洋得意,战败者靴底朝天;悲啼者泪流满面,发怒者跺脚有声;小丑的下巴能嗑嗑作响,眼珠能轱辘转动;猪八戒会向观者讨烟、孙猴子能索茶答谢,堪称惟妙惟肖。在难度颇大的武戏场面中,行兵布阵,马嘶铃响,刀枪并举,来往冲杀,无不调度自如,合乎法度。
  这种艺术形式虽以偶代人,却比真人演出更为有趣。艺人与观众一布相隔,气息相通,众人围观犹如促膝谈心。听者对唱腔剧目亦非常熟悉,所谓“生书熟戏”,兴之所至台下能低唱附和,跟随剧情的起伏齐声喝彩或潸然泪下,可谓上下互动,水乳交融。
  岳西木偶戏受到欢迎,也在于其有丰富的剧目、优美的黄梅调。
  所演剧目,题材多样,达百本以上。除黄梅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折之外,还有艺人根据民间唱本、传本改编的,这类剧目文武兼备、人物众多,如《五鼠闹东京》《七侠五义》《唐僧取经》《张四姐闹东京》等数十本。和本地的鼓书、琴书等曲艺艺人“不著文字”一样,全凭着艺人熟练掌握剧目情节,自编唱词,做到出口成章。
  岳西木偶戏唱的是黄梅戏,唱腔质朴自然,清新优美。岳西艺人习惯将唱腔统归为起板、平板、缓板、急板、迈板、二行板、三行板、火工板、落板等“十大板”。有平词、花腔、彩调三大类。唱词的词格,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其上下旬讲究平仄音韵,通俗易懂。伴奏乐器主要是大锣、小锣两件,锣经有长槌、十三槌半及二、四、六槌等。
  岳西木偶戏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也代有传人。
  第一代传人始自清光绪初,代表人物是叶其尊。他生于清咸丰末年(1861年),光绪初年拜师陈机匠,后传多名学徒;崔尊荣,生于同治十年(1872年),徽班艺人,善武戏,中年后转唱木偶戏;储泽风(1886~1966年,艺名大砻匠)储茂尧(1892~1965年,艺名小砻匠),两人为胞兄弟,光绪末年在黄梅戏“同升班”从艺,除在周边邻县,还远至颍上、亳州、寿县等地表演,中年后转唱木偶戏;储加和(1885年~不详)、储加才(1890年~不详)、储加诚三兄弟,光绪末年是本地黄梅戏“三元班”为首者,中年后改演木偶戏;此外还有储为贵、储得贵、刘金魁、方立堂等都是民国初期的知名木偶戏艺人。
  第二代艺人有大老向、小老向、大老江、小老江等数十位,其代表性人物是职业木偶戏艺人崔达谱。崔达谱,字传家(1909~1948年),其父是纸篾扎匠,其姑母为黄梅戏早期女艺人。崔达谱自小便显出表演天赋,12岁追随大砻匠从艺;15岁拜储为贵为师;16岁再师从叶其尊。融各家之长。其“戏目”应有尽有,任人选点。在长达20多年的从艺生涯里,演遍岳、潜、太、英、舒、霍、金寨等县,影响深远。1930年后他投身革命,利用艺人身份搜集情报、多次救护游击队员,1947年被敌人杀害,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三代艺人是建国后从艺的,为数众多。如汪治安、刘炎、彭表扬、储茂清、汪金炉、王琼林、王天根、储长海、崔道美、包增章、谢东山、王建来、朱颂秧、汪秀峰、王泽喜、储文龙、崔道来、王宪中、储茂涛等。
  艺人储皖南1981年曾在县文化馆举行木偶戏专场演出,2000年安庆电视台“皖风皖韵”栏目为其拍摄了木偶戏专题。
  冯定安、崔达文两人作为本县最后几位尚能表演的老艺人,在2006年岳西县“非遗”普查中接受采访,文化馆拍摄了两人合演的木偶戏专场,2007年将其列为首批岳西县非遗传承人予以公示。
  岳西木偶戏自清后期传人以来,三代传承,曾花开四方,几度繁荣,影响力波及周边邻县。然而,受时代发展、保护不力等因素,至今濒临灭绝。仅存的几位老艺人都年事已高,面临传承无人、难以保护的危机困境。2007年,岳西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第一批岳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予以公示,目前正在抓紧着手对岳西木偶戏展开抢救性保护工作,以期这朵戏曲之花继续盛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