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 | 木偶戏人

 人文武汉 2021-06-11

木偶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是,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武汉木偶戏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具体考证材料。据现有史料记载,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民间木偶戏艺人在汉口后湖一带,以布幔围成戏场,表演一些节目,《王小二打老虎》就是其中剧目之一。当时社会上称之为扁担戏,或被窝戏,意思是这种木偶戏极为简便,一两个演员用扁担挑着木偶走街串乡,用一床被单围成帐幔就可以进行演出。

清末民初,汉口附近乡镇出现了杖头木偶戏班,为群众婚丧嫁娶唱堂会戏,或为许神还愿演灯戏。剧目多为封建、迷信、色情故事,后转入城市。木偶人表演时,艺人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控主杆,操作木偶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右臂。如果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控一个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

武将出场,走起路来沉稳有力,威风四射;小姐走起路来,则步履轻盈,仪态万方。众生百态,都在艺人双手的操控之下,动作丰富,神态细腻,可灵活自如地表演甩袖、斟酒、写字、舞剑、摸头、擦眼泪等动作。

无论男女老少,都由艺人独自扮演。艺人们一边操作着木偶,一边演唱。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全都入神,或悲或喜或急,场上无声。到了紧张处,众人齐声惊嘘。台前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而幕后的木偶艺人则满头大汗,有时衣服都被汗水湿透。可演完艺人开始讨钱时,众人一哄而散,忙得人累死,却收入甚微。无奈叹气摇头,收拾东西,挑起扁担,再到别处表演,这碗饭也不好吃。

1926年,武汉木偶戏艺人组成“提影宣传社”,参加湖北剧学会的活动。1929年前后,有3个半职业性的木偶戏班,活跃在汉口品月、德记、易云记等茶楼演出传统连台本戏《包公案》、《四下河南》、《樊梨花》等,当时虽然武汉影剧院逐渐增多,但并未夺走木偶戏的观众。影剧院票价较高,而木偶戏入场价较低,又有楚剧、汉剧演员在后台配唱,所以还是吸引、痴迷了不少观众。1938年,武汉一些青年与华北一些流亡学生共同组成抗日宣传队,曾在街头演出过木偶戏《放下你的鞭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武汉沦陷期间,伪政府不准茶楼演出木偶戏,那些演员只得停营改行。抗战胜利后,木偶戏有所恢复。解放后,1950年,余长清、冯梅清、李海清组成的木偶戏班,从汉口迁到武昌演出;沈作喜、罗莲英夫妻木偶戏班、丁官保的季节木偶戏班,在武昌的一勺、大官、庆和等茶社进行演出。

1953年,经武汉市文化局批准,武汉市地方曲艺队在汉口六渡桥德华茶馆(三民路德华酒楼旁)正式成立,下设曲艺、皮影、木偶3个小组。木偶组由汪小梅、姜少仙、谢淑萍等7人组成,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传统折子戏《正月十五闹花灯》、《蓝玉莲吸水》、《荥阳城》等。

1958年,武昌区木偶艺术剧队成立,人员逐步发展到30多人,剧目也更丰富,除了改编《追鱼》、《火焰山》、《白蛇传》等外,还排练了《智取威虎山》、《红岩》、《江姐》、《南方小英雄》、《焦裕禄和他的孩子》等。

文革时,受到批判,被迫解散。197211月,市说唱团建立了木偶队,以原武昌木偶队中的郭小川、沈应春、黄小华、丁春娥等骨干,曾经演出《东海小哨兵》、《追车》等小歌舞剧。1978年,武汉市木偶剧团在汉口天声剧场建立。1989年,演出文艺新作《拦马》、《金色的房子》等剧目。

如今,人们只能在专业的木偶剧团里,才能一睹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风采,而来自市井的表演,已经很难见到了。一根扁担挑一路风尘,在人们的视线中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