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05.30【中医流派】丨火神派【8】——范中林'范火神'(下)

 秦岭之尖 2018-05-31

'口内少实火'论

郑钦安对于真气上浮即虚阳上越之证有着深刻的认识,按郑氏经验,对头面五官诸疾,尤其红、肿、疼痛等病症,多有虚阳上越引起之假热真寒之证,亦即'阴火',极易误认为阳热或阴虚火旺之证。范氏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此类病证常说:“口内少实火”,确为阅历有得之论。观其医案,凡病发于头面五官诸症,除外感表证者,其余均判为阴证所致,用药不离姜附,俱收佳效。现引典型案例如下:

慢性喉炎、息肉:黄某,女,44岁。一年前因兄病故,不胜悲戚。次日,觉喉部不适,似有物梗。继而发展至呼吸不畅,甚至憋气,心悸,身麻。某医院五官科检查,诊为'喉炎'、'息肉',病情日益加重。初诊:喉部明显堵塞,轻微疼痛。向左侧躺卧,气憋心慌,全身发麻。头昏,体痛,乏力, 咳嗽吐泡沫,痰甚多,自觉周身血管常有轻微颤动,精神倦怠, 食欲不振,胃脘常隐痛,喜热敷,形体消瘦,步履艰难。前医均以清热解毒,养阴散结为治,服药百余剂,仅夏枯草一味, 自采煎服共两箩筐之多。医治年余,越清火自觉火越上炎,舌上沾少许温水均觉灼痛,满口牙齿松动、疼痛。唇乌,舌质偏淡微暗,少苔不润,脉沉细。

此忧思郁结而成梅核气,并因正气不足,过服凉药,转为少阴证喉痹。先以半夏厚朴汤加味,调气散郁为治。

处方:法夏15g,厚朴12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10g,干姜12g,甘草10g。服4剂后觉喉部较舒畅,憋气感消失,吞咽自如。仍咳嗽、头昏、身痛,为太阳表证未解。法宜温通少阴经脉,兼解太阳之表,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主之:麻黄10g,制附片120g (久煎),炙甘草60g,干姜60g,辽细辛6g。

6剂后咳嗽,头昏、体痛基本消失,痰涎减少,心悸好转。惟喉间息肉未全消,左侧躺卧仍有不适。尚觉神疲,牙疼松动,舌触温水仍有痛感。此为少阴虚火上腾,宜壮阳温肾, 引火归原,以四逆汤加味主之:制附片120g (久煎),干姜片60g,炙甘草45g,上肉桂12g (研末冲服)、辽细辛6g。

范氏认为:病情虽较复杂,纵观全局,病根在于少阴心肾阳虚,无根之火上扰;主证在于喉部气血痹阻,病属虚火喉痹;诱因为忧伤太过,致痰气郁结而上逆;兼证为太阳风寒之表。治宜先开痹阻,利气化痰,然后表里同治,再集中优势兵力,引火归原。

上方连进4剂,诸症皆减。以理中汤加味善后,继服十余剂。1979年7月追访,患者说:'我第一次服这样重的热药,很怕上火,小心试着服,结果几剂药后,反觉得比较舒服,喉部就不堵了,从此,三年来未再发病'。

评析:一般治疗此类喉证,多以阳、热论治,药用甘寒之品。而干姜之燥,附子之热,则视为大忌。范氏则认为:'口内少实火'。临床所见,凡虛火上炎,郁结于喉,证属少阴者, 概用寒凉之剂,则邪聚益甚。而投以辛温,则其郁反通。不仅郁结于咽嗌之客寒,温之能散;且怫郁于咽喉之客热,散之即通,本案即为明证。

舌强舌干:土某,男,60岁。1970年被钢丝绳撞击头部,昏迷约8分钟,诊为'急性脑震荡'。约一月内均处于意识模糊,吐字不清,口角流涎状态。其后仍觉头晕、头胀、恶心、呕吐、畏声音刺激。经治疗诸症有好转,但严重失眠,呈似睡非睡之状,持续7年余。头左侧偶有闪电般剧痛,发作后则全身汗出。1976年5月开始觉舌干、舌强,说话不灵,下肢沉重,后逐渐发展至左上肢厥冷麻木。到1979年2月,出现神志恍惚,气短,动则尤甚,纳呆,病情加重。于1980年1月3日来诊:舌强,舌干,难以转动已三年余。尤其晨起为甚, 须温水饮漱之后,才能说话,舌苔干厚,刮之有声,纳差,畏寒,左上肢麻木,活动不灵,下肢沉重无力,左侧较甚。七年来双足反觉热,卧时不能覆盖,否则心烦不安。步履艰难,扶杖勉强缓行数十米,动则喘息不已。小便清长频数。面色黄滞晦暗,眼睑浮肿,精神萎靡。

范氏认为属于少阴阳衰阴盛之证,以四逆汤主之:制附片60g (久煎)、干姜30g,炙甘草30g。服完一剂,半夜醒来, 自觉舌有津液,已能转动,遂情不自禁:舌头好多啦,我能说话了!下肢沉重感亦减轻。服完两剂,舌强、舌干、转动困难之症显著减轻。守原方再进五剂。舌强、舌干进一步好转。左上肢麻木、畏寒减轻。舌根部尚有强硬感,仍稍觉气短,眼睑浮肿,食少寐差,舌淡苔白。少阴寒化已深,又累及太阴脾阳衰惫,以四逆、理中合方加减为治:制附片60g (久煎),干姜30g,炙甘草20g,白术30g,茯苓30g,桂枝10g。五剂。舌强、舌干已愈大半。可离杖行动,登上四楼,左上肢凉麻消失,摆动有力。双足已无发热感,夜卧覆被如常,寐安,食欲增加。上方加上肉桂10g,增强益阳消阴,峻补命火之效,再进五剂。精神振奋,诸症显著好转,嘱其原方续服10剂。

评析:此例虽属外伤,但其主证,巳在里而不在外,属少阴寒化。外伤可循经入里,从内而治。范氏遵'仲景约法,能合百病'之论,对于某些外科疾病,亦按六经主证及其变化处方,外伤亦迎刃而解。如此舌干舌强之症,不用一味阴药,即或投理中汤亦弃掉人参,足见范氏认证准确,心有定见。

阴证失血,不避辛热

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共有3例阴证失血案例, 含两例鼻衄和一例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 均用辛热大剂治愈,不仅重用姜附,而且不避麻黄、细辛诸辛温之品,尽管是在确定为太阳、少阴同病的情势下所用,其经验、胆识仍然令人钦佩,值得总结。

如冉某鼻衄案,女,72岁。1975年4月,感冒后鼻内出血。前医诊为肺热,连服清热解表剂,病势不减。急用云南白药塞鼻内,血仍渗出不止,遂来就诊:鼻衂已10日,鼻血仍阵阵外渗,血色暗红,面色苍白。饮食难下,四肢逆冷,恶寒身痛,微咳。舌质暗淡,苔白滑,根部微黄腻。辨为阳虚之人,外感寒邪,血失统摄,阳气被遏,脉络瘀滞,血不循常道而外溢,属太阳少阴证鼻衄。法宜助阳解表,温经摄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麻黄10g,制附片60g (久煎),辽细辛3g,炮姜30g,荷叶10g (醋炒),炙甘草20g。服一剂,出血减;二剂后,血全止。以四逆汤加益气之品续服:制附片30g (久煎),炮姜15g,炙甘草10g,党参10g,上肉桂10g (冲服),大枣30g。 3剂后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嘱以生姜羊肉汤加当归、黄芪炖服调补。

本例鼻衄,证属寒中少阴,外连太阳。治以表里双解,佐以温经摄血而衄止。仲景有'衄家不可汗'之戒,此例何以用麻黄?范氏释曰:患者兼有太阳伤寒之表,具备麻黄证。方中重用附子,温少阴之经,解表而不伤阳气;重用炙甘草以制之,则不发汗而祛邪。临床所见,衂家并非皆不可汗,须具体分析。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 吴某,女,43岁。自1971年因失眠与低血压时而昏倒。1975 年以后发病频繁,尤其经量多、间隔短,长期大量失血,不能坚持工作。北京数家医院均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经治疗无效。1978年6月来诊:行经不定期,停后数日复至,淋漓不断,色暗淡,夹乌黑瘀块甚多。头痛、浮肿,纳呆、踡卧,失寐惊悸,气短神疲,肢软腹冷,恶寒身痛。面色苍白,形容憔悴。舌质淡,苔白滑,根部微膩, 脉沉而微细。辨为太阴少阴证崩漏,法宜温经散寒,复阳守中,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炮姜30g,炙甘草30g, 3剂。服药后胃口略开,仍恶寒身痛。继以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表里兼治:制附片60g (久煎),炮姜30g,炙甘草30g,麻黄9g,辽细辛3g。上方随证加减,附片加至每剂120g,炮姜120g,共服25剂。三诊:全身浮肿渐消,畏寒踡卧、头痛身痛均好转。崩漏已止,月事趋于正常,瘀块显著减少。舌质转红,仍偏淡,苔白滑,根腻渐退。病已明显好转,阳气渐复,阳升则阴长;但仍有脾湿肾寒之象。法宜扶阳和阴,补中益气。以甘草干姜汤并理中汤加味主之,随证增减,共服四十余剂:制附片60g (久煎),干姜15g,炙甘草30g,党参30g,炒白术24g,茯苓20g,炮姜30g,血余炭30g,上肉桂10g (冲服),鹿角胶6g (烊化)。至1979年10 月中旬,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已正常,诸症悉愈,恢复全日工作。春节前后,因任务急迫,每日坚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自觉精力旺盛。1979年3月临出国体检时,均属正常。

范氏按语:患者长期漏下,已虛衰难支。必须从病根入手,方能奏效。东垣云:'凡下血证,无不由于脾胃之首先亏损,不能摄血归源'。结合舌象脉证,其长期漏下失血,首'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为此,始终以温脾为主,连用甘草干姜汤,守中复阳以摄血。本例由脾胃虚寒发展为全身虚寒之少阴证,并外连太阳之证,表里皆病。里寒宜温,表实当解,故以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表里兼治,终以甘草干姜汤并理中汤加味收功。

常用方药经验

范氏用药悉本《伤寒论》,临床均用经方,不再赘述。唯其对当归四逆汤的运用颇有独到经验,予以介绍。

范氏认为,当归四逆汤原主治'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其病机在于血虚寒滞,由于血被寒邪凝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则临床见证各异。范氏据《伤寒论》之学术思想及后贤经验,灵活运用于多种疾病,常获显著疗效。其辨证要点: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发凉,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阴器、睾丸、下肢筋骨、关节疼痛,以及痛经等。除以上主证外,还可能出现某些兼证。而脉象多细弱,舌质常暗红无泽,或有瘀斑,苔灰白或腻或紧。以上诸症,不必悉具, 皆可用之。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郝某,男,70岁,干部。曾有风湿性关节痛史。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难忍,不能坚持工作。经某医院检査,诊为'坐骨神经痛'。1974年3月中旬来诊。少腹及下肢发凉,膝关节以下微肿,行走困难,自右侧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神疲,头昏,舌质淡红稍乌暗,苔白滑腻满布,脉细弱。辨证为风寒入肝则筋痛,入肾则骨痛,入脾则肉痛。系邪入厥阴肝经,寒邪凝滞,气血受阻所致。'本例冷痛,肉臀部痛引下肢,小腹及四肢末端发凉。此为厥阴证之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故不以四逆姜附回阳,而以当归四逆温经散寒,养血活络为治':当归12g,桂枝15g,白芍12g,辽细辛5g,木通12g,炙甘草6g,大枣20g,牛膝12g,木瓜12g,独活10g。服上方3剂,肢痛减轻,原方续服4剂。患者可缓步而行,疼痛大减。仍守原方,加苏叶10g, 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风10g,祛经络之风邪。再服10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头晕显著好转,滑腻苔减。唯下肢稍有轻微麻木感,时有微肿。寒邪虽衰,湿阻经络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湿之品,以增强疗效:当归12g,桂枝10g,白芍12g, 木通12g,牛膝12g,茯苓15g,白术15g,苍术10g,苡仁15g,炙甘草6g。一月后病基本治愈,步履自如。追访七年病未复发。

范中林具有深厚的伤寒功底,善用经方,以六经为纲通治诸病是其突出的学术特色。同时注重阳气,擅用大剂姜附扶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重舌诊在辨证中的意义,的确称得上是一位有影响的火神派医家。

说明

图文资料多数取自互联网,经我们收集整理再呈现给大家,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一心一醫

祖国医药文化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