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四逆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咳喘、喘证医案案例

 潇湘之子玄黄 2021-01-24

(1)高某,女,71岁。每年冬季都要发作咳喘,此次发病更重,咳嗽吐脓臭痰,日夜不能平卧,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其脉沉迟而细,舌苔黄腻而厚,略带微白,不饮食已3日,腹痛身疼,四肢厥冷,神识已不清楚。

此由阳虚不能卫外,寒中三阴,引动宿痰,并误服寒凉药味,注射青霉素,形成阳虚欲脱之证,必须大剂回阳,加散寒药味,主以新订四逆加麻黄汤:

制附片62 g,干姜、炙甘草各31 g,麻黄12 g。尽剂后,神识渐清,咳喘略减,能吃粥一小碗,但四肢仍厥冷,上方加重分量治之:

制附片124 g,干姜、炙甘草各62 g,麻黄18 g。服1剂,咳喘大减,已能平睡,脓臭痰化为泡沫痰,四肢渐温和。舌苔黄腻减少,脉仍沉细。以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平咳定喘:

麻黄9 g,制附片62 g,细辛3 g,桂枝15 g,生姜62 g,甘草31 g。连服2剂,诸症悉退。唯胃纳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当温脾健胃,处以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制附片62 g,白术、干姜、炙甘草各31 g,砂仁15 g,白豆蔻15 g。又服2剂,咳喘痊愈,饮食渐增。

嘱以附片、生姜炖羊肉汤调理,以竟全功:制附片62 g,生姜62 g,羊肉500 g。患者炖服羊肉汤2次,有如平人,不怕冷,能做些家务。第二年冬季,咳喘亦未复发。(唐步祺治案)点评:咳吐脓臭痰,兼之舌苔黄腻,一般易辨为肺热痰火。但脉沉迟而细,四肢厥冷,神识不清,不进饮食已3日,腹痛身疼,一派阴寒之象。脓臭痰系宿痰郁积而致,不可按痰火认证,舌苔黄腻也不单主热象,慢性咳喘久病常见此等症状,不可惑此而投寒凉之品。当从全身阴象阴色着眼,看出阳虚本质。

本案初诊得效后,附片、干姜、炙甘草三味均剂量加倍,是经典火神派风格。

四逆加麻黄汤组成:制附片、干姜、炙甘草、麻黄,唐氏称之为新订四逆加麻黄汤。方解: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不独为少阴立法,凡太阳病脉沉与寒入三阴及一切阳虚之证,俱能治之。麻黄为太阳证伤寒之主药,又为肺家专药,能开腠散寒,用以发汗解表,附子温经扶阳,麻、附配伍,使汗出表解无损于阳气。

(2)罗某,男,26岁。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经治疗缓解。

1964年春复发,遂来求诊:喉间痰声辘辘,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辨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炙附子30 g(久煎),生姜30 g,炙甘草15 g,肉桂10 g(研末,冲服),砂仁12 g,白术12 g。

二诊:服上方4剂后哮喘减轻。原方加茯苓续服5剂。哮喘明显减轻,继服上方月余以巩固疗效。1979年6月追访,14年未见复发。(唐步祺治案)点评:本例气急喘促,不能续接,张口抬肩,得长引一息为快,应属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气促壅塞,不能布息,得呼出余气为快之实证不同。气藏于肺而根于肾,此证虚喘汗出,动则尤甚,恶寒肢冷,面浮神疲,痰涎稀薄,舌淡苔白,一派少阴虚喘之象。范氏“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始终未用平喘套方套药,坚持扶阳驱阴,补肾纳气之法,阳旺阴消,哮喘自平。

(3)刘某,男,49岁。10余年前患慢性支气管炎后发展为哮喘,经常发作,每冬必重。医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久治未愈。刻诊:气紧,心累,乏力,偶有咳嗽,痰少,清稀色白。体稍胖,两颧赤暗,唇乌,舌淡白,苔灰白厚腻。时值伏天,哮喘虽未大作,病根犹存。证属少阴,法宜扶先天之元阳,镇纳浊阴之气,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制附片(久煎)、干姜片各60 g,炙甘草18 g,上肉桂15 g,生白术30 g。

二诊:上方加减服20余剂,诸症皆减。活动后仍觉气紧、心累。舌质仍淡,苔腻稍退,守原法再进。又服20余剂,气紧、心累明显减轻。双颧暗赤色稍退,舌质微现淡红,苔厚腻减。为巩固疗效,拟四逆、理中合方加味,配成丸药,坚持服用2个月。

处方:制附片、干姜片各150 g,炙甘草60 g,红参30 g,炒白术120 g,上肉桂60 g,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各120 g。共研细末,加红糖为丸,如枣大,每日2次,每次2丸。经服药后,该年冬季与往年截然不同,在严寒之晨,可在室外打太极拳和跑步约1小时,坚持工作已1年多,咳喘未再发作。(唐步祺治案)

点评:多年哮喘,宿根缠绵,逢寒则重,难以根治,既治亦无非降气平喘类套方套药,反复发作,已是该病通例。范氏着眼于少阴肾阳亏损,从“扶先天之元阳”入手,又是大剂姜、附,未用降气平喘化痰之类方药,愈此顽症,再次显示了扶阳理论的价值。

此老善后调理时常用四逆、理中合方,其中枸杞子、紫河车两味阴药值得玩味。

(4)金某,男,2个月婴儿。素秉羸弱,因发热、咳嗽,诊断为小儿肺炎,曾服退热等西药,病情转危。来诊时症见神迷、发热,目闭不开,颜面发青,唇色淡白。喉间痰鸣,咳嗽气喘,冷汗淋漓。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小而紧。

患儿素禀本亏,元阳稚弱,忽感寒邪外侵,又经药物克伐,遂至浊阴上逆,中阳不守。若不急扶元阳,速驱浊阴,势将出现元气暴脱危候,急用四逆汤加味:

黑附片15 g,干姜、桂枝各5 g,茯苓9 g,炙南星5 g,炙甘草3 g。四逆汤回阳救逆,加桂枝宣通心肺阳气,茯苓健脾利湿而和中,炙南星祛风痰。

次日发热减轻,冷汗已收,面转红润,目开神清。喉间痰鸣消失,危象悉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黑附片15 g,桂枝5 g,炒杭芍5 g,炙甘草3 g,烧生姜3片,大枣2枚。连服2剂,诸症消失。(戴丽三治案)原按:此证虽系阳虚感受外寒而致,但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是因患儿冷汗淋漓不止,已有阳气欲脱之象,故不再用麻辛之散,必须急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驱逐寒疾,使患儿元阳得扶,危症消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和阴,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