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压对不同年龄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学到老图书馆nd 2018-05-31

  • 血压对不同年龄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作者:张亚静 吴寿岭 李慧英 赵权辉 宁春红 张芮英 于俊杏 李蔚 陈朔华 高竞生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


摘要

目的:探讨血压对不同年龄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方法:以既参加了2010、2012和2014年健康体检又检测了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开滦集团在职及退休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高血压人群和高血压人群。

baPWV是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以baPWV代表动脉僵硬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人群收缩压(SBP)与baPWV的关联,并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SBP与baPWV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总人群血压和不同年龄组人群血压对动脉硬化(baPWV≥1 400 cm/s)的影响。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同时完成2010、2012和2014年健康体检并检测了baPWV的职工共35 350名,排除血压值缺失者2 237名,排除外周血管疾病患者1 569例,排除检测baPWV之前有心脑血管病史者1 016例,最终入选研究对象29 367名。

29 367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8.0±12.4)岁,其中男性21 305名(72.5%)。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其中18~44岁组11 608名(39.53%)、45~59岁组12 757名(43.44%)、≥60岁组5 002名(17.03%)。

(2)不同年龄组人群baPWV的分布情况:baPWV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非高血压组18~44岁、45~59岁和≥60岁亚组人群baPWV的均数依次为1 299.3、1 428.7和1 704.6 cm/s(P0.001),高血压组18~44岁、45~59岁和≥60岁亚组人群baPWV的均数依次为1 498.4、1 640.7和1 921.4 cm/s(P0.001)。高血压组人群baPWV高于非高血压组同年龄亚组(P均<>

(3)baPWV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以baPWV为因变量,以SBP为自变量,校正了年龄、性别、脉压差(P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服降压药、服调脂药等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SBP与baPWV呈线性正相关(t=39.30,P0.001)。进一步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发现SBP与baPWV均呈线性正相关(t分别为37.72、27.30、9.15,P均<>

(4)baPWV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baPWV为因变量(baPWV<1 400="" cm/s赋值为1,≥1="" 400="">OR=2.54,95%CI 2.35~2.74)。

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均高于非高血压人群(分别为OR=3.22,95%CI 2.86~3.63;OR=2.48,95%CI 2.23~2.76;OR=1.91,95%CI 1.42~2.56)。

结论:SBP与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动脉僵硬度呈线性正相关,且高血压是不同年龄组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NC-11001489。

动脉硬化不仅是血管老化的标志,还是心肌梗死、卒中、肾功能损害、认知功能障碍、全因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高血压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发现血压对动脉硬化的影响可能与年龄有关。在中青年人群中,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与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在老年人群中,这种相关性消失。但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群诊室、24 h动态SBP、随诊间与动脉硬化均呈正相关

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 to 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是反映动脉硬化的金标准,但其测量方法相对复杂。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cfPWV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测量方法简便,重复性好,是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以baPWV代表动脉僵硬度。

开滦研究(注册号:ChiCTR-TNC-11001489)是一个以功能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干预研究,部分人群于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进行了baPWV检测,为我们分析血压与不同年龄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关系和对动脉硬化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开滦研究始自2006年7月,此后每2年由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开滦唐家庄医院、开滦范各庄医院、开滦吕家坨医院、开滦荆各庄医院、开滦林南仓医院、开滦钱家营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开滦医院分院共计11家医院负责对开滦集团在职及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自2010年3月开始对部分员工检测baPWV。本研究以既参加了2010、2012和2014年健康体检又检测了baPWV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高血压人群和高血压人群。

入选标准:

(1)既参加了2010、2012和2014年健康体检又检测了baPWV的开滦集团职工;

(2)baPWV、血压资料完整;

(3)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患有外周血管疾病;

(2)检测baPWV之前有心脑血管病史;

(3)患有严重残疾、不能自立行走接受检查。

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研究获得开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06]医伦字5号),入选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资料收集: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生活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心肌梗死及血脂异常病史,家族史,吸烟史,饮酒习惯,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及质量,受教育情况,职业,家庭收入,工作环境等一般情况。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诊室SBP、DBP等。生化指标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详见本课题组已发表的文献

3.血压测量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生活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心肌梗死及血脂异常病史,家族史,吸烟史,饮酒习惯,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及质量,受教育情况,职业,家庭收入,工作环境等一般情况。

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诊室SBP、DBP等。生化指标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详见本课题组已发表的文献。

4.baPWV测定:

于体检当日上午7:00-9:00,采用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BP-203RPEⅢ网络化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测量研究对象的baPWV,通过网络连接直接读取数据。

检查室室温保持在22 ℃~25 ℃,测量前嘱受检者不吸烟,休息5 min以上,录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嘱其穿薄衣,检测开始时受检者保持安静,去枕平卧,双手手心向上置于身体两侧,将四肢血压袖带缚于上臂及下肢踝部,上臂袖带气囊标志处对准肱动脉,袖带下缘距肘窝横纹2~3 cm,下肢袖带气囊标志位于下肢内侧,袖带下缘距内踝1~2 cm,心音采集装置放于受检者心前区,左右腕部夹好心电采集装置,每位受检者重复测量2次,取第2次数据作为最后结果。本研究取左、右两侧baPWV中的较大值进行分析。

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医学/科学报告(1993年)的判断标准:baPWV<1 400="" cm/s为动脉僵硬度正常,bapwv≥1="" 400="" cm/s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也定义bapwv≥="" 1="" 400="">

5.相关定义:

将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或虽SBP140 mmHg且DBP90 mmHg但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定义为高血压。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诊断标准:踝臂指数(ABI)≤0.9定义为外周血管疾病。

将近1年平均每天至少吸1支烟定义为吸烟。将近1年平均每天饮白酒(酒精含量>50%)100 ml且持续至少1年定义为饮酒。将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30 min定义为进行体育锻炼。

6.统计学分析

健康体检数据由各医院经统一培训的专人录入,通过网络上传至开滦总医院计算机室服务器,形成oracle10.2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经对数转换成正态分布后,再应用相应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人群SBP与baPWV的关联,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SBP与baPWV的关联。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总人群血压和不同年龄组人群血压对动脉硬化(baPWV≥1 400 cm/s)的影响。以P0. 05(双侧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敏感性分析:为排除服用降压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除外服用降压药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双侧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表1):

注:BMI为体重指数,FBG为空腹血糖,TC为总胆固醇,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aPWV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 mmHg=0.133 kPa

同时完成2010、2012和2014年健康体检并检测了baPWV的职工共35 350名,排除血压值缺失者2 237名,排除外周血管疾病患者1 569例,排除检测baPWV之前有心脑血管病史者1 016例,最终入选研究对象29 367名。29 367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8.0±12.4)岁,其中男性21 305名(72.5%)。

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其中18~44岁组11 608名(39.53%)、45~59岁组12 757名(43.44%)、≥60岁组5 002名(17.03%)。≥60岁组人群的年龄、SBP、体重指数(BMI)、FBG、TC、HDL-C、LDL-C和baPWV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均<>P均<>

2.不同年龄组人群baPWV的分布情况(表2):

注:baPWV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非高血压人群同一年龄亚组比较,aP<>

baPWV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非高血压组18~44岁、45~59岁和≥60岁亚组人群baPWV的均数依次为1299.3、1428.7和1704.6 cm/s(P0.001),高血压组18~44岁、45~59岁和≥60岁亚组人群baPWV的均数依次为1498.4、1640.7和1 921.4 cm/s(P0.001)。高血压组人群baPWV高于非高血压组同年龄亚组(P均<>

3.baPWV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以baPWV为因变量,以SBP为自变量,校正了年龄、性别、脉压差(PP)、BMI、FBG、TC、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服降压药、服调脂药等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SBP与baPWV呈线性正相关(t=39.30,P0.001),SBP每增加1 mmHg baPWV增加5.8 cm/s(表3)。

进一步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发现SBP与baPWV均呈线性正相关(t分别为37.72、27.30和9.15,P均<0.001),sbp每增加1 mmhg="" bapwv分别增加7.1、6.8和4.4="">

注:以baPWV为因变量,以收缩压为自变量,校正了年龄、性别(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2)、脉压差、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服降压药、服调脂药;决定系数R2=0.47

注:以baPWV为因变量,以收缩压为自变量,校正了性别(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2)、脉压差、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服降压药、服调脂药

4.研究人群baPWV≥1 400 cm/s的检出率(表5):

在总人群中,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baPWV≥1 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33.1%(3 846/11 608)、60.7%(7 738/12 757)和91.2%(4 561/5 002),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

在非高血压人群中,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baPWV≥1 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26.1%(2 468/9 448)、48.4%(3 722/7 685)和83.8%(1 612/1 924),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

在高血压人群中,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baPWV≥1 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63.8%(1 378/2 160)、79.2%(4 016/5 072)和95.8%(2 949/3 078),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

5.baPWV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baPWV为因变量(baPWV<1 400="" cm/s赋值为1,≥1="" 400="">

在总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高于非高血压人群(OR=2.54,95%CI 2.35~2.74)(表6);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均高于非高血压人群(分别为OR=3.22,95%CI 2.86~3.63;OR=2.48,95%CI 2.23~2.76;OR=1.91,95%CI 1.42~2.56)(表7)。

注:以baPWV为因变量(baPWV<1 400="" cm/s赋值为1,≥1="" 400="">

注:以baPWV为因变量(baPWV<1 400="" cm/s赋值为1,≥1="" 400="">

6.敏感性分析结果:

为了排除服用降压药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除外服用降压药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PP、BMI、FBG、TC、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服降压药、服调脂药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SBP与baPWV呈线性正相关(t=39.56,P0.001),SBP每增加1 mmHg baPWV增加6.1 cm/s。

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SBP与baPWV均呈线性正相关(t分别为37.84、27.51和9.76,P均<0.001),sbp每增加1 mmhg="" bapwv分别增加7.2、7.0和5.3="">

本研究除外服用降压药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PP、BMI、FBG、TC、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服降压药、服调脂药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较非高血压人群高(OR=2.54,95%CI 2.35~2.75)。

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均较非高血压人群高(分别为OR=3.21,95%CI 2.85~3.62;OR=2.47,95%CI 2.24~2.78;OR=1.90,95%CI 1.42~2.58)。与之前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一、讨论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非高血压人群还是高血压人群,baPWV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年龄组内高血压人群baPWV高于非高血压人群,说明动脉硬化存在于人体生理衰老过程中,高血压加速了其发展进程。Tomiyama等研究发现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人群baPWV均与年龄呈正相关,高血压组人群baPWV与年龄的相关性最强,高血压前期组次之,正常血压组最弱。

本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组中,SBP与baPWV均呈线性正相关,这一结果与Cecelja等的研究结论不同,他们研究发现在中青年人群中,SBP和DBP与动脉硬化均呈正相关,在老年人群中,这种相关性消失。

本研究结果与赵华灵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发现老年人群诊室SBP、24 h动态SBP、随诊间SBP与动脉硬化均呈正相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18~44岁组人群SBP与baPWV的相关性最强,45~59岁组次之,≥60岁组最弱,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影响baPWV的其他危险因素增加,因而血压对动脉硬化的影响减少。

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在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组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均增加,说明无论年龄如何高血压均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18~44岁组中,高血压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是非血压人群的3.22倍,而在年龄≥60组中,高血压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是非高血压人群的1.91倍,提示患高血压病的青年人可能比老年人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更大。在总人群中,高血压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是非血压人群的2.54倍。

敏感性分析发现在排除服用降压药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组,SBP对baPWV的影响均增加,说明降压药能够降低SBP致动脉硬化的作用。

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在不同年龄组,血压对baPWV影响的OR值均减小,说明服药的高血压人群可能是发生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以往研究也表明高血压存在残余风险,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即使采取最佳治疗措施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的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仍增加50%,动脉硬化可能是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预后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观点认为,持续高血压可增加大动脉血液动力学负荷,导致弹性蛋白受损断裂及胶原纤维增加,弹性动脉管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脉硬化。增龄所致的动脉硬化也归因于此,高血压及增龄不仅会导致动脉硬化,而且二者的增大还会加速动脉硬化,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高血压所致的动脉硬化并非仅表现在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上,还可能与致动脉硬化的脂质改变、炎症反应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也有研究报道血压与动脉僵硬度可能互为因果,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壁变硬、管腔变窄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用高脂肪、高糖饮食诱导小鼠动脉硬化,6个月后发现小鼠血压升高。

本研究发现血压对不同年龄组人群的baPWV均有影响,故应积极监测并控制血压,使血压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以减少亚临床动脉硬化的发生进发展。而且,本研究发现影响动脉硬化的因素除了年龄、血压外,还包括性别、TC、FBG、吸烟、体育锻炼等因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戒烟、加强体育锻炼、降低血糖血脂(除服用降压药外,还应服用他汀类等调脂药)减少残存风险。

而且,欧洲高血压协会推荐高血压患者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动脉硬化,强调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值和降低血压同等重要,降低PWV意味着血管壁和组织得到改善,是降压治疗的关键,因此baPWV的监测对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功能、进行有效干预及治疗过程的监测、预后的评估等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1)没有采用动脉硬化的金标准cfPWV进行检测,但baPWV不仅与cfPWV相关性好,AHA也将其列入了动脉硬化评估的推荐标准。

(2)虽然发现了高血压与baPWV存在关联,但不能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3)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4)有研究认为女性绝经期之前PWV慢于男性,此后不同性别间PWV无差异。本研究男女性别比例不均衡,男性比例高达72.3%,我们并未分析不同性别血压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5)本研究评价血压和baPWV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时,虽然尽可能校正了相关的混杂因素,但仍有混杂因素未被校正,如环境变化等。

总之,本研究发现SBP与不同年龄组人群动脉僵硬度呈线性正相关,且高血压是不同年龄组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