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大针灸名家的龙虎交战手法

 景水观 2018-05-31

针刺复式补泻手法较多,名目也繁多,各医家的理论论述和临床应用也较多,且有异同。龙虎交战针法是众多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系属于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针刺补泻法。本法始见于《针灸大全》中之《金针赋》,后世有所发展,目前临床多宗此法治疗痛证。



“龙虎”古有传说,左青龙,右白虎;青龙蜿蜒,白虎驯兆页等,古人以龙(祥瑞物)虎(威猛物)分守左右,以苍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故左捻转针柄喻为龙、为补,右捻转针柄喻为虎,为泻。

所谓“交战”是形象手技的动作,一左一右进行。龙虎交战法,是比喻龙虎争斗之声势,以交替操作,达到补泻兼施的一种针刺手法。



徐 凤

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针灸大全》卷五《金针赋》


徐氏是明代一位重视手法和按时选穴的针灸学家,对此法他简单而明了地指出捻转结合九六补泻,即左捻九次为龙补,右捻六次为虎泻,主治痛疼病证,但未指出左右共捻转多少次。


高 武

天降真龙从此起,克木白虎真全体,反复离宫向北飞,消息阴阳九六里。——《针灸聚英》


高氏之龙虎交战歌中亦指出本法以捻转和九六补泻结合操作。


汪 机

下针之时,先行龙而左转,可施九阳数足;后行虎而右转,又施六阴数足,乃首龙尾虎以补泻。此是阴中引阳,阳中引阴,乃反复其道也。又云:先于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摆动,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此乃阴阳升降之理,住痛移痛之法也。——《针灸问对》


汪氏在徐氏的基础上作了发展,论述较详。

前段所述的操作虽与徐氏法相同,但其指出这是阴阳相引的反复操作手法,以达阴阳数足;后一段所述分天地两层结合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操作,但对左盘几次和右转几次或右盘几次和左转几次,以及如何分三提九按和三按六提未具体指出。


李 梴

龙虎交战,治疟疾先寒后热,一切上盛下虚等症,先浅入针,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数。如疟疾先热后寒,一切半虚半实等症,先深入针,行六阴数,气行觉凉渐退,针九阳数,引龙虎交战法,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气也,盖邪气常随正气而行,不交战,则邪不退而正不胜,其病复起。——《医学入门》


李氏在徐氏、汪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其操作步骤比较明确,分浅深两层进针和反复行九六数,行气达到热补凉泻之目的,并明确指出此法治病的机理是扶正除邪,若不交战则病不除。  


杨 继 洲

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又云:“龙虎升降手法,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针灸大成》


杨氏论述详细而明确,前段分三层操作,俱施捻转和九六补泻法;后段之龙虎升降法,术者用右手和左手分别捻针,实际上可作为龙虎交战法的又一种术式。 


朱 明 清

简化的龙虎交战手法。

一为将针刺入皮肤后,直插至该穴治疗所需深度(约1~1.5寸),针芒略斜向病所,得气后,拇指向后捻针六次,然后以拇、食二指夹住针柄,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一次捻针,至针身不能捻动为止。

此时,拇、食二指固定针柄,勿令针身后转,约2~3分钟,多可产生针下凉感。

用此法治疗偏于热症之疼痛。

二为针刺穴位后(如上法),拇指向前捻针9次,然后以拇、食二指夹住针柄,大指向后,食指向前1次捻针,至针身不能捻动为止。

此时,拇、食二指固定针柄,勿令针身反转,约2~3分钟,多可产生针下热感。

用此法治疗偏于寒证之疼痛。

上述二法,若不产生凉或热感,可重复施行手法,至产生凉、热感为止。

朱氏施本法时针尖向病所,施捻转和九六补泻。


杨 楣 良

施本法进针时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按切穴位,中指向切指的对侧方向将皮肤撑紧),右手持针刺入(用捻转法)。

得气后,即行龙虎交战,拇指向前左捻针九次,捻针的同时将针体向下按压3~5下(提插补法);在保持得气的情况下,拇指向后右捻针6次,捻针的同时将针体向上提升3~5下(提插泻法)。

杨氏将捻转、九六和提插补泻法结合在一起而组成龙虎交战法。


李 志 明

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捻转或速刺进入穴。

行捻转或提插术,先令气至,在疼胀感觉的基础上,拇指向左(前)捻针九次,随捻便将针稍向下按;继以拇指向右(后)捻针六次,随捻便将针稍向上提,如此左右交替捻针3~5次。有的患者就有热凉感觉,即可达到通络活血和治痛的作用。

若遇先寒后热症,行先补后泻手法,结合深浅区分九六补泻。如针1寸,先针5分,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左捻九次,连捻3~5次,有的则有热胀感觉,即达补之目的;再进针至1寸深,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右捻针6次,连捻3~5次,有的则有凉胀感觉,即达泻的目的。

若遇先热后寒症,其操作步骤相反。

李氏之龙虎交战法操作将捻转、九六、提层补法结合在一起,并分层操作。


陆 瘦 燕

先大指向前左行九阳之法,后大指向后右转行六阴之数,先左后右,一补一泻,反复捻转。

龙虎交战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地反复捻针,对气血的运行产生一推一拉的双向影响,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从而起住痛移疼的作用。

陆氏宗徐氏之法,并阐明了本法的针刺治痛机理。


总上九家所述,虽有出入,但其大法,左捻九为龙补,右捻六为虎泻则是一致的。龙虎交战针法不外捻转、九六、提插六种单式补泻手法,结合分层操作,独汪氏在分层的基础上又结合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



龙虎交战针法有调和阴阳、疏通经气、宣通营卫气血之功效,对临床所见之痛证和虚实寒热夹杂之证均有较好的疗效。

痛证涉及的范围较广,可见于内、外、妇、儿、骨科、肿瘤、神经、五官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中,以部位而言,人之一身,自顶至踵,俱有痛证,剧烈或持续的疼痛可致患者精神和机体上继发性损伤,甚则有厥脱之危险,对此选穴施龙虎交战针法每获针到病除之效。

对于虚实寒热夹杂之征,根据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及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情况,采用先龙后虎或先虎后龙的手法。



头颈部疼痛可取太阳、下关、风池、合谷、内庭、太冲、曲池、中诸。

胸腹部疼痛取内关、中腕、膻中、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腰背部疼痛取曲垣、天宗、肾俞、大肠俞、腰眼、委中、昆仑、承山、人中。

上肢疼痛取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条口、承山。

下肢疼痛取环跳、秩边、承扶、郄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承山、悬钟、梁丘、伏兔、丰隆。

对于其他系统疾病,可根据穴位的性能和主治,适当参照上述穴位,酌情择取,但以2~3穴为宜。



1

施本法时医者应集中精力,谨情求全,切忌粗暴、浮躁、操之过急,以免出现意外。医者手法应熟练,不熟练者不宜施行本法,以免增加患者痛苦。


2

施行本法时要充分注意患者,医者体位,以不影响医者操作,患者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体位以卧位为宜,以免发生晕针。


3

对体质虚弱,及对针刺有恐惧感者,应慎用,施术时宜适当减轻刺激量。


4

注意押手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其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不而下之,……,顺针而刺之。”《标幽赋》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押手可以消除或缓解针刺破皮时的疼痛外,还能探测腧穴的气血状态,固定体位,并可促进得气。对本法而言,除上述作用外,还有避免因连续的操作可能导致纤维缠绕而带来的局部的疼痛和不适。


5

重要脏器和器官部位,如眼区、心区和接近肺、肝、胆、脾、肾等部位,以及重要大血管处都要禁用本法,头面肢端等肌肉较薄处,又颇敏感,故一般情况下应慎用或不用。


本文内容选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永臣教授的文章《论龙虎交战针法》


服务生命之美!——气道堂



  • 崇尚道德,悬壶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