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心电图技巧1.1 先看Ⅱ导联1.2 分区看导联1.2.1Ⅱ导、Ⅲ导、aVF导联为下壁导联1.2.2Ⅰ导、aVL、V4、V5、V6为高侧壁1.2.3V1、V2、V3为前间壁1.2.4V2、V3、V4为前壁1.2.5V1、V2、V3、V4、V5为广泛前壁1.2.6V3、V4、V5为心尖部1.2.7要看的内容是否有T波的倒置和低平(7版教材并未说明何谓低平,实际上,T波在肢体导联小于0.5mV,在加压肢体单极导联小于0.7mV,在V4、V5、V6小于同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我们认为T波低平。) ST段是否有压低或抬高(与教材不同的是,任何导联只要ST段压低0.05mV就有临床意义,而不是教材上说的0.1mV,任何导联只要有弓背向上抬高的就有临床意义,除外,V1、V2导联ST段可以抬高0.3mV,V3导联可以抬高0.5mV均不具临床意义。其他任一导联抬高0.1mV就有临床意义。早期复极,很多心电图报告经常这样报,实际上只要J点提早出现,T波宽大对称,那么可以这样下报告。还可以报告心肌复极异常也没有错。据资料表明,有些早期复极的人有猝死的可能性大。但有些资料表明,心肌早期复极不具临床意义。
1.3 看QRS波宽大畸形若有则考虑:室性的、差传来的、阻滞来的、电轴转位来的 1.4 整体看导联是否有胸前导联R波的递增不良,在心电图上V1、V2、V3的R波是递增的S波递减的V4、V5、V6的R波是递减的S波递增的。是否有左右室的高电压还要看结合电轴转向,是否有小q波,通常V1、V2导联可以有小q一般比较瘦的人,或肺气肿的病人都可以出现。但若V4、V5出现则就有问题了,应注意是否有问题了。 2、心电图特征2.1 是否是窦性心律:Ⅰ、Ⅱ、aVF导联P波增高,aVR导联P波降低为窦性心律,否则为异位节律 2.2 P波有无异常2.2.1右房肥大P波在Ⅱ、Ⅲ、aVF≥0.25mV 时限0.12s 2.2.2左房肥大P波时限>0.12s在Ⅰ、Ⅱ、aVL有切迹 2.2.3窦性心动过缓PP间期>1s(横坐标大于五个大格) 2.2.4窦性心动过速PP间期<0.6s(横坐标小于三个大格) 2.2.5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不等差别≥0.16s(横坐标大于等于4个小格) 2.2.6窦性停搏无P-QRS波且停搏间期不是PP间期的整数倍 2.2.7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脱漏 2.2.8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P波突然脱漏无进行性缩短过程 2.2.9房性期前收缩P波提前出现与正常P波形态不同,PR>0.12s(横坐标大于3个小格)来源于心房否则来源于房室交界区 2.2.10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房早但不是持续的 2.2.11房性心动过速房早致使心房率100—250次/分 2.2.12心房扑动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扑动波,心房率250—350次/分 2.2.13心房颤动无P波,由频率不等形态不一的颤动波代替 2.2.14电轴左偏QRS主波Ⅰ增高、Ⅲ降低 2.2.15电轴右偏QRS主波Ⅰ降低、Ⅲ增高 2.3 PR间期有无异常 2.3.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v 窦性心律PR间期>0.20s(横向坐标大于5个小格) 2.3.2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v 窦性心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不能下传 v 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QRS脱落 v 停搏间期为PP间期的两倍 2.3.3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v 窦性心律PR间期恒定 v 间歇性QRS波脱落 2.3.4不能鉴别是二度Ⅰ型还是Ⅱ型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v 窦性心律P波与QRS波为2:1的关系 2.3.5三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v 无房室传导,心房率必须大于心室率 2.3.6加速性房室传导v PR间期<0.12s(横坐标小于3个小格) v P波及QRS形态正常 2.3.7预激综合征v PR间期<0.12s(横坐标小于3个小格) v P波形态正常 v QRS波群>0.11s(横坐标大于2.75个小格)起始部分顿挫(△波) v 继发性ST-T改变 2.3.8房室交界区心律v 规则的心室率35—60次/分 v Ⅱ、Ⅲ、aVF导联的P波倒置,可在QRS之前、之中、之后,若无逆传阻滞则PR间期<0.12s(横坐标小于3个小格) 2.3.9加速性房室交界区心律v 房室交界区心律,频率70—130次/分,非阵发性发作和终止 2.4 QRS波有无异常2.4.1R波上升不良2.4.2R波反向上升v V1、V2、V3导联都有R波,但R波电压V1、V2、V3导联逐渐降低 v 胸导联低电压、左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患者除外 2.4.3肢体导联低电压v 每一肢体导联的R波和S波电压总和<0.5mV(纵坐标小于5个小格) 2.4.4胸导低电压v 每一胸前导联的R波和S波电压总和<0.8mV(纵坐标小于8个小格) 2.4.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 QRS波群的时限>0.12s(横坐标大于3个小格) v 右胸导联上继发的R’波,且R’波多大于R波, v 继发ST—T异常 Ⅰ、aVL及左胸导联S波顿挫 2.4.6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 QRS时限在0.09—0.11s(横坐标2.25—2.75个小格) 2.4.7左前分支阻滞v 电轴左偏 v R波在aVL导联终末部分向上 v QRS时限<0.12s(横坐标小于3个小格) v Ⅰ、aVL导联呈qR型 v Ⅱ、Ⅲ、aVF呈rS型 2.4.8左后分支阻滞v 电轴右偏 v Ⅰ、aVL导联呈rS型 v Ⅱ、Ⅲ、aVF呈qR型 v QRS时限<0.12s(横坐标小于3个小格) v 可有Ⅲ导联的R波大于Ⅱ导联的R波 2.4.9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v QRS时限>0.12s(横坐标大于3个小格) v Ⅰ、aVL、V5、V6导联R波宽大、切迹或顿挫 v 继发ST-T异常 v Ⅰ、V5、V6无Q波 v V5、V6导联R波峰时间≥0.06s(横坐标大于等于1.5个小格) 2.4.10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v QRS波群时限0.10—0.11s(横坐标2.5—2.75个小格) v Ⅰ、aVL、V5、V6导联R波宽大、切迹或顿挫 v Ⅰ、V5、V6无Q波 v V5、V6导联R波峰时间≥0.06s(横坐标大于等于1.5个小格) v 符合上述四条中的三条即可判定 2.4.11左室肥大v V1、V2导联的S波 V5、V6导联的R波>3.5mV(女性纵坐标大于35个小格)/ >4.0mV(男性纵坐标大于40个小格)或aVL导联R波>1.2mV(纵坐标大于12个小格),Ⅰ导联R波>1.5mV(纵坐标大于15个小格), aVF导联R波>2.0mV(纵坐标大于20个小格)或Ⅰ导联R波 Ⅲ导联S波>2.5mV(纵坐标大于25个小格)或aVL导联R波 V3导联S波>2.0mV(女性纵坐标大于20个小格)/>2.8mV(男性纵坐标大于28个小格) 2.4.12右室肥大v 电轴右偏 v V1导联R波>S波或严重时V1导联 qR型或V1导联R波 V5导联S波>1.05mV(纵坐标大于10.5个小格),aVR导联R波>0.5mV(纵坐标大于5个小格) 2.4.13双心室肥大v 同时符合2.4.11和2.4.12时 2.4.14左(右)室肥大伴劳损v 符合2.4.11和2.4.12中任意一条同时伴有ST-T改变时 2.4.15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v QRS波群提前出现,宽大畸形,形态一致 2.4.16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v 一种以上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 2.4.17成对室早v 成对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 2.4.18二联律v 室性期前收缩与正常窦性QRS波群交替出现 2.4.19三联律v 一个正常搏动后紧接着连续出现的2个同样的早搏的图形,这样成组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 2.4.20室性心动过速v 室性QRS波群连续出现3个及3个以上,频率>100次/分 2.4.21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v 室性QRS波群连续出现3个及3个以上,频率<100次/分 2.4.22心室颤动v 无QRS波群,心室波极不规则,频率及振幅各不相同 2.4.23尖端扭转性室速v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振幅和极性变化 2.5 ST-T有无异常 2.5.1急性心肌梗死v 病理性Q波,深度大于同导联R波振幅的1/4,时限大于0.04s(横向大于1个小格) v 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 v T波倒置 v 注:+表示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表示可以出现+的改变。 心肌梗死部位的心电图定位 | 导联 | 前壁 | 前间壁 | 前侧壁 | 高侧壁 | 广泛前壁 | 下壁 | 后侧壁 | 后下壁 | 右心室 | aVL | ± | ± |
| + | + |
| + |
|
| Ⅰ | ± | ± |
| + | + |
| + |
|
| aVR |
|
|
|
|
|
|
|
|
| Ⅱ |
|
|
|
|
| + |
| + |
| aVF |
|
|
|
|
| + |
| + |
| Ⅲ |
|
|
|
|
| ± |
| ± |
| V1 |
| + |
|
| + |
|
|
| + | V2 | ± | + | ± |
| + |
|
|
| ± | V3 | + | ± | + |
| + |
|
|
| ± | V4 | + |
| + |
| + |
|
|
|
| V5 | ± |
| + | ± | + |
| ± |
|
| V6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