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词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气象阔大、威武雄壮的郊野送行的景象。旌旗飘飘,光照原野,车马萧萧,浩浩荡荡,这样威武雄壮的画面,再衬以平沙万里、野旷天低的广阔背景,给人以无限遐想。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包括概括单个景物的形象特点,赏析单个或几个景物的形象内涵,分析某类景物的形象特征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意象,感知意境。抒情诗十分注重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因此把握景物特征,要注重理解诗歌使用的意象,体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比如诗歌描写芳草萋萋、断壁残垣,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悲凉气氛;诗歌描写夜月高悬、孤舟流水,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孤寂意境等。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手法,概括形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对比、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垫、烘托、照应、过渡等手法塑造形象。因此,概括景物形象特征时,就可以从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入手。 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就要注重揣摩诗歌的情感。这是解答赏析诗歌形象题不容忽视的环节。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 杜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世人:统治集团中的人。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敏捷诗千首”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和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正确分析这两类人物形象,应做到: 1.知人论世,注重背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结合作品的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 2.要抓住关键词,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往往是通过一些关键的字词,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3.要抓住周围的景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古典诗歌经典《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孔雀东南飞》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4.要适当地想象补充。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答案】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排比:前后结句均用排比,“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声声凄切,句句血泪。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注】这支曲子是作者浪迹于扬州时所作。平山:平山堂,因伫立堂上,遥望江南诸山,山与堂平,故而得名。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沧浪:本指水青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凉”字的妙处。 【答案】“凉”指温度低,是形容词。“一城秋雨豆花凉”把豆花在秋雨中现出的令人怜爱之态和盘托于读者之前,让人有秋寒不胜之感。作者用一“凉”字,既含雨后气温转寒之意,又含秋后花稀、心境凄凉之意。 1.套用法。试题中常见“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看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在赏析时往往是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伤春赠远 【唐】独孤及 去水流年日并驰,年光客思两相随。 咨嗟斑鬓今承弁,惭愧新荷又发池。 杨柳逶迤愁远道,鹧鸪啁哳怨南枝。 忆君何啻同琼树,但向春风送别离。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注】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并禽:成双的鸟。 这两首诗歌中的画线句都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杨柳逶迤愁远道,鹧鸪啁哳怨南枝”中的“愁”和“怨”字分别赋予杨柳、鹧鸪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的茂密绵延之状和鹧鸪叫声的凄凉。“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赋予花人的动作,写出了花被风吹动时的美丽和动感。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两诗均即景抒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诗在写景抒情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相见欢》上片用白描的手法写登楼所见之景,景象雄浑开阔;下片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朝廷不图收复故土的不满,对中原人民的怀念。《咸阳城西楼晚眺》写景由远及近,采用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写登楼所见之景,景别致而凄美。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感慨家国衰败、忧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感。学.科网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知州的友人朱寿昌的。高楼:指黄鹤楼。剑外:指四川剑门山以南。苏轼家乡在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江表传》:记三国时事的史书,已佚。狂处士:指三国狂士祢衡,因恃才傲物为黄祖所杀。祢衡著有《鹦鹉赋》,死后所葬的沙洲,人称鹦鹉洲。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对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以及思归之情。怀友之思。超然物外、随缘自适之情。对友人的激励和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金陵别邵大仲游 黄景仁【注】 三千余里五年遥,两地同为断梗飘。 纵有逢迎皆气尽,不当离别亦魂销。 经过燕市成吴市,相送皋桥又板桥。 愁绝驮铃催去急,白门烟柳晚萧萧。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为求生计四处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长年四处漂泊无依的愁苦;仕途失意的悲愤;与友人相见却又匆匆分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感情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首联中的“两地同为断梗飘”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无依的愁苦,“三千余里五年遥”从时空上强化这种愁苦;颔联中的“逢迎”指向仕途,分析“纵有”“皆气尽”,联系诗人的经历,不难体会出其仕途失意的悲愤;颈联中的“相送皋桥又板桥”写诗人与友人在金陵见了一面却又匆匆分别,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清清楚楚。 3.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抓住意象特点。如在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这个意象的特点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怀便容易揣摩了。 5.抓住注释。命题者给出注释,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6.看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意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的意思;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考生平时备考时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7.看表达技巧。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托物言志、象征等。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考生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住全诗的思想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上看属近体诗中的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真可谓天衣无缝。 B.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C.“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D.“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华清宫 崔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 吴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骊山磴道因无御辇经行而荒草丛生,格外冷清,与吴诗中华清宫温暖如春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 B.崔诗“云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碧树高耸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的富贵繁华,珠歌翠舞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C.崔诗“明月”二句,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栏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表现了历史的苍凉感。 D.吴诗开头二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表明天色已晚,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E.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2.两首《华清宫》诗所用的手法、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齐”,布列整齐之意。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B.“试上小楼极目望”诗人眼中的景象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C.“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但是这“鸡鸣犬吠”,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把它当作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D.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的画意,表明词人需要的是“独掩”的与世隔绝的那份淡定。 E.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一 1.AE 【解析】A项,本诗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E项,“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 2.诗歌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来了”,这里运用典故,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一般应从句意、手法和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从句意上分析,诗人极力赞叹画的逼真,从手法上看,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从情感上分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的赞扬之情。 二 1.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表明天色已晚”理解错误,“暗云端”表明大雪正浓,天色变暗。E项,“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理解错误,诗歌通过皇宫内外气候的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讥讽和愤慨之情。 2.(1)崔诗运用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用夸张手法写出华清宫周围树木的高耸和浓密。(2)吴诗用了对比手法,将宫外天寒地冻、草木枯折的景象与宫内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一片暖融融的景象形成对比。(3)崔诗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吴诗写统治者沉湎于宫中之乐,贪图安逸的生活,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不考虑国家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讥讽和愤慨之情。 三 1.BE 【解析】B项,“一片烟笼十里陂”的背景下,词人的“望”不会是景象分明的。E项,词人先写远望之景,后写眼前的“灯火”,景象由远及近。 2.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