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受伤后缝合难”再次证明,全社会已经开始为医生短缺现象买单®医学论坛网

 蔚蓝色淼 2018-05-31

          前几天,2018年5月11日,天津《今晚报》报道了一个不是新闻的新闻《暗访天津医院、三中心、医大二院、人民医院等医院——看儿外急诊咋这么难?》,报道以一个读者来信开始:我女儿今年6岁,前段时间不慎将头皮磕破,原本只需要简单处理一下即可,没想到跑了三家医院的急诊才看上病,前后用了5个多小时。我们先去的离家最近的天津医院,医生说没有儿科不能接诊,让我们去天津医大二院。天津医大二院虽然有儿科,但只看内科,不看外科。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选择了离我家路程最远的第二儿童医院,可是也只有一位儿外科医生应诊,在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看上病。天津三甲医院这么多,没想到看个儿外科急诊这么难。

        今年年初,一条刷屏的新闻《高烧39.5度的二胎宝宝,在医院急诊等了3个小时,还没看上病》报道的也是天津市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仅有3名儿科医生,因病人太多连续加班全部病倒后儿科被迫停诊。

        儿童外伤后缝合难的事件发生后,天津市卫计委医政处人员为此给记者回复称,小儿外科医生确实稀缺,这是由于培养人才周期长、工作强度超负荷、承担的医疗风险和压力过高等原因造成,这是全国医院面临的普遍问题,本市也不例外。

        的确如此,儿科医生短缺现象是多年痼疾造成的必然结局,而且在全国范围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天津市的儿科医生缺口大概是600人。基于一个医生的培养周期和规律,即使如天津市卫计委医政处所言已经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但也是权宜之计,远水解不了近渴。

        其实,不仅仅是天津市儿科医生短缺。此前,南京一家三级医院因为唯一的儿科医生病了,儿科也被迫停诊;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同样由于儿科医生短缺只能收危重症患儿。

        《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这与发达国家1.5 个/ 1000 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此外,据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10年至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并未增长,反而减少了约0.3万人。

        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且随着二胎的放开及儿科医生的逃离,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将会愈加严重!你感觉到的岁月静好,其实是这些一线的临床医生们在负重前行。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卫生年鉴显示,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中国毕业的医学生五年制学生是431万名,7年制硕士是41万人,合计473万。但在这一期间,中国注册的医生仅增加了75.2万人,增幅15.9%。

        也就是说,医学生毕业后做医生的只是一个零头。更悲剧的是,10年中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医生队伍中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少。

        任何事情的发生,有果肯定有因,这么大的人员缺口,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绝对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

        儿科医生短缺现象的原因,无论你是否承认,医疗暴力频发,以及收入待遇与劳动强度失衡是根本原因。而且无论哪个专业,这二种情况越严重,哪个专业的医生短缺就越严重,今天是儿科医生短缺,明天可能就是急诊医生短缺。

        婴幼儿疾病诊断困难,儿童疾病变化快、恶化迅速,独生子女政策让儿童成了两、三代人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家长更容易病后焦虑和情绪失控。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儿科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儿科成了涉医暴力的重灾区。

        动辄对医生破口大骂,稍不如意就对医生拳脚相加,疾病的自然恶化和死亡却要医生承担责任。在中国,几乎没有儿科医生和儿科护士,没有遭受过孩子家长的辱骂和殴打。甚至可以说,这已经成为儿科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

        此外就是待遇问题。按照大学4年就可以上岗,每周40个小时工作制设计的工资体系,用在大学5年、研究生3年、规培3年才能上岗,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医生身上,竟然还说医生的待遇不低;一边诊治患者,一边还要承受患者的辱骂甚至殴打,竟然还说医生矫情;救治他人性命的人,自己的性命竟然得不到保证。这样的状况,这样的职业,人员怎会不短缺?

        不要以为医生像弹簧,拉一拉总可以弹回去;也不要以为医生像海绵,挤一挤总可以挤出水。再硬的弹簧,也有拉直的时候,再软的海绵,也有挤干的时候。

        作为一介书生的医生,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对抗,但他们可以选择逃离,无声的抵抗也会造成后果。即使许多人不是杀医、伤医、辱医的参与者,但对频繁出现的伤医、杀医现象的冷漠旁观,也要承担医生短缺带来的后果。儿童外伤后缝合难事件充分说明,全社会已经开始为医生短缺现象买单。

        良禽择木而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本性。收入低、风险高、没前途的专业,自然不会有人干。如果医生的从业环境持续没有改善,将来会有更多的危机会爆发。

        N年以前,曾有专业人士呼吁,如果医生的状况不改善,未来将无医可用。有媒体对此评判说这是危言纵听,用狼来了的故事吓唬人。现在看来,也许狼真的来了!

        《汉书·食货志》曰——米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伤医和伤农是同样的道理。

        医患双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而不是互相为敌,医疗改革应该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而不能以牺牲医生的利益来换取患者的利益。现在,医生短缺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已经凸显,如果医患双方继续对立下去,那更大的危害绝对不只是发生在孩子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