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米》热传的背后有多少悲苦情怀?

 冰剑穿心 2018-05-31
            《卖米》热传的背后有多少悲苦情怀?


                 作者:冰剑穿心
    


    北大才女十年前一篇不足千字的小说,今天突然在各大网站热传,并成为热搜,据说这篇文章写哭了整个朋友圈。那么《卖米》热传的背后有多少人间隐忧和悲苦情怀?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北大校园刊物,2004年6月,权威文学杂志《当代》刊发这篇文章,后来被《新华文摘转载》曾经在当时引起轰动。据说《当代》很少给文章添加编者按或者编辑手札之类的小文,而《卖米》却成了一个特例,写下了这段话:“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如果飞花还活着,那将有多少期待啊!”。算着这篇文章发表已经十四年过去了,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苦难的,仅仅为了生存的日子已经不复反了,为何此文又再次轰动文坛呢?

    笔者在网上搜读了全文,感觉作者仅仅以一个主人公亲历的感受,续写了自己以及母亲,父亲的故事,文字是直白平铺展开,作者也未采取多少修辞手法和艺术笔触。那么引发编辑和读者共鸣的是什么?据悉作者张培祥生于1979年属于70后,如果笔者计算不错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叙述的应该是80年代农村的故事。而在中国,经历了60年代,70年,80年代的人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那个时期中国很穷,无论是深圳还是黑龙江,无论是上海还是乌鲁木齐,中国大江南北多数人除了过剩的精神财富,物质是极度贫乏的。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开始迈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作者张培祥是1979年10月6日,出生在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老屋组,她的父亲张元贤常年多病,母亲曾再云幼时患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几乎瘫痪,又做过乳腺切除手术。看来命运多桀,悲惨,凄楚是她非常同情和自己父亲,母亲一样的人,也许只有她的笔才能记录或者反映那个年代的一段迷惘故事。

    仔细捋一捋作者张培祥的人生轨迹,她留给大家的只有“悲惨”两个字。有人总结道:“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后来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后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父亲多病,母亲瘫痪,而自己有最终患上白血病。法国著名作家蒙田:《随笔集》中写道:“命运对我们并无所谓利害:它只供给我们利害的材料和种子,任那比它强的灵魂随着改变和应用,因为灵魂才是自己的幸与不幸的唯一主宰。”

    虽然张培祥的人生经历所有人间悲剧故事汇聚,但是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就像一部话剧,被无情的搬上舞台,那种剧情情节的冲突和人物以及作者命运多桀的交织以及聚光灯的照射,才是读者对于此文的无限钟爱。

    《卖米》作者的笔名叫“如梦飞花”。而她的命运也如同昙花一现,留给人们除了无限惆怅的情愫之外,就是在十四年后,依然还能有更多的人为她的运命唏嘘,哀叹。还有她走过的文学之路。虽然她出身贫寒,但是她还是考入令好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她著有《大话红楼》和译作《所向披靡》《你象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等,创作和译著有百万字之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然参加策划和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一至二期。但是命运依然对她是不公的,在她被查出白血病后仅仅三个月,死神就无情的撕裂了他人生美丽画卷,留给后人的只是对她的运命唏嘘,哀叹。这也许是这篇小文感动读者的主要原因。

    生命客观的一半是在命运中,在不同的情况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另一主观的一半却属于我们自身,生命自始至终就是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只能默认忍受命运摆布和主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自己乃至家庭的命运,但有时候,我们仍然被无情的现实打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