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你被夜幔笼罩, 黑夜也让我模糊不清。 ——惠特曼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创造出不同的世界。决定我们是否出色的,不是能力和天赋,而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当中你选择了哪一种。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天赋的体现,看重评判,回避挑战,害怕失败,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认为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认为挑战可以帮助成长,愿意迎接挑战并接受失败,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个人更喜欢用心智模式这个词——指个体如何解释现实并做出反应的内心态度或理念,有着成长型心智模式会让你看见不可思议的自己,比如达尔文、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塞尚等等都曾不被认可,却在后来独树一帜。 固定型心智模式与成长型心智模式,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别?有基因一说,先天倾向;有环境一说,后天塑造;还有人认为两者都有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本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身具潜能,发挥自身潜能是一生的使命。在这一点上个人非常认可,从一些小事儿观察来看,的确如此。比如到一定阶段,孩子就要自己用勺子、筷子夹菜、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控制脚踏车......不让父母帮助,如果父母强行帮助还会反抗等等,无不说明成长是个体内在的基本需求。 成长是需求,固定型心智模式会限制成长,所以基因一说有违天性。个人认为心智模式源于后天的塑造,起作用的是奖惩系统——内在的奖励与惩罚及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塑造着个人的心智模式。 先看看卡罗尔·德韦克牵头的实验研究,涉及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然后给与不同的鼓励和表扬,其结果令吃惊。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孩子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其聪明,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努力,比如,“你刚才非常努力,表现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德韦克研究表扬聪明的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内在评判及奖惩系统,促使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形成:通过测试说明我很聪明,反过来如果不能通过,则代表我比别人笨;聪明人不用努力,努力的人不够聪明。这样的联系,导致不能通过测试及努力都是“不聪明”的证明——这种内在的否定或者说“惩罚”,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当的表扬、鼓励可以塑造固定型心智模式。 再来看看外在的惩罚,比如孩子尝试自己夹菜吃饭,因为笨拙,不小心弄翻、甚至打破了碗碟,遭到父母的训斥、打骂,也会影响再次尝试的勇气,害怕出错。多次被责难之后,为了逃避惩罚,也许会放弃努力,听从父母安排,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固定型心智模式(如果父母是固定型心智模式,受家庭熏陶,孩子极少会不是)。在学校,老师的不当惩罚也是一样。 成人的心智模型同样也会和儿童一样被塑造。否定、控制、压抑、惩罚、责骂、威胁都会让人有不安全感,造成内心的紧张与畏惧,尤其是信心被动摇之后,害怕失败而畏手畏脚,转而被动服从,如此恶性循环,即可形成固定型心智模型。而尊重、安全、支持、认可、鼓励的氛围,会让人放松,愿意努力尝试,不害怕失败,这样更能帮助个人发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几率。成功的鼓励,他人的认可,使得个人更有成就感,更加自信,更愿意努力,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转化为成长型心智模型。 无论儿童与成人,现实活生生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点像达尔文的环境选择,个体固然重要,环境却也不可或缺,当个体的力量不足以对抗环境的时候,个体就被环境塑造了。 所谓的TA就是这样,TA还真不一定就是这样。 |
|
来自: 似水流年_HJ > 《Onl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