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乌镇 章剑华(文/摄) 小时候在书里读到过乌镇,但之后从来没有机会去过并不遥远的乌镇。纸上得来终觉浅,真不知道乌镇“乌”在什么地方。戊戌初夏,终于成行。不去则己,一去则在一天之内领略到了“三个乌镇”。 雨中的乌镇 都说游乌镇最好是在雨天。我运气好,去乌镇的那天,早晨是阴天,比起前几天来特别凉爽。一下车,便下起了雨。于是碰巧看到了雨中的乌镇。 丝丝细雨,飘落下来,似乎给乌镇笼罩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白纱,烟雨朦胧中,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清新挺拔:典型的江南古镇,依河筑屋,青砖黛瓦,重脊高檐,长街窄弄,深宅大院,青石雨巷,河流环绕,枕水人家…… 所不同的是,乌镇的色调是灰黑色的,灰黑色的瓦,灰黑色的墙,灰黑色的门窗——我这才明白了为何乌镇姓“乌”。在我们江南人的语言文字中,“乌”,同“黑”,同“灰”。历史上,乌镇曾称乌墩,因土地灰黑肥沃而名之。看来,当地人喜欢灰黑色是有渊源的。 乌镇这个色调,本来会让人觉得压抑,但这里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反而与大自然颇为融合。老街长弄、小桥流水掩映在绿树花木之中,质朴低调,和谐生动。 在雨中,乌镇有着别样的景致。湿漉漉的屋顶,湿漉漉的靑石板,像刚刚清洗过一般。河面上,浮游的鱼群随着落下的雨滴尽情嬉戏。街巷里,游人打着花花绿绿的雨伞,给这里增添了许多鲜艳的色彩,一派小城雨巷的意境。 此时此景,你丝毫不会感觉到这是一个10年前修复重建的乌镇,而是真实的古老的乌镇、自然的乌镇、水墨的乌镇、梦里的乌镇。 人文的乌镇 有人总是把鲁迅在小说《孔乙己》里的鲁镇误以为乌镇,其实,鲁镇是虚构的,乌镇是现实的。现实的乌镇与茅盾有关,是茅盾的故乡。 这次来乌镇,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茅盾先生来的。我参观了位于乌镇西栅灵水居内的茅盾纪念堂,这里有茅盾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陈列了他的遗物和藏书,复制了他晚年在北京的书房,还有以茅盾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的图片展。 在这里,我读到了茅盾在《故乡杂记》中对乌镇的描述:“故乡!这是五六万人口的镇,繁华不下于一个中等的县城;这又是一个历史的镇,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镇中有某寺乃梁昭明太子萧统偶居读书的地点,镇东某处是清朝那位校刊《知不足斋丛书》的鲍廷博的故居。” 茅盾笔下的故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从一千多年前的梁昭明太子,到宋、明、清近二百名举人、进士,再到近现代的文学巨匠茅盾、政治活动家沈泽民、新闻界前辈严独鹤、作家孔另境、朴学大师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画家诗人木心等,都是从乌镇走出或与乌镇有关。 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王会悟。参观了她的纪念馆,才知道了她。王会悟生在乌镇,青年时接受新思想,后与李达结为伉俪。她参与了中共一大的筹备。大会期间,密探闯入,王会悟立即建议改到嘉兴南湖继续开会,使“一大”完成了所有议程。王会悟也因此获得“一大卫士”的称号。 正因为乌镇从古到今出了那么多名家大师,所以在古镇内设有多处名人馆、纪念堂,平添古镇的人文内涵,让人更加耐看、耐读。这真是,名镇出名人,名人誉名镇。 地球村里的乌镇 以前人们提到乌镇,印象中就是那个古老的江南水乡古镇。而如今,古树上长出新枝,乌镇已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小镇。 如果要问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标识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互联网。互联网把硕大的地球真正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使人类在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并步入奇幻无比的智能时代。 不可思议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竟落户在这偏远、古老的农村小镇,搭建起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每年全世界的互联网大佬们云集于此,共商互联网发展大计,共谋互联网未来愿景。 这次我特地参观了乌镇互联网国际会议会场和国际会展中心。这里的建筑群,凸显江南水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共生,水乡特有的白墙黑瓦、临水连廊等古典元素被赋予现代设计风格,使建筑展现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智慧、品格与艺术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与风范。 这是一个现代的乌镇,一个地球村里的乌镇。她承载着诗与远方,承载着梦与将来。在这里,我领略了跨越时空的古镇新姿,获得了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样本与深度启示。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