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北京东正2018春拍特别推出【九木堂】专题,以青白瓷和龙泉青瓷为主,又有耀州窑、吉州窑等作品辉映其间,实为难得。 本期将为您推荐数件九木堂龙泉青瓷甄选之器。
细长颈,折肩,微弧形腹,里外及底足内均施粉青釉,足边涂护胎釉呈红褐色,装饰风格以釉色取胜,色彩虽单一,但与流畅简洁的线条精准搭配而相得益彰。 此时的龙泉窑在审美上受到了北宋晚期开始出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极致简约宁静意境的影响,烧造祭祀及礼仪用器,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使产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崇古尚古,体现了“尚其象”以“格神明”的艺术追求。在技术上的革新更多来自当时的官窑。为达到玉质感将施釉次数增加,釉层增厚,摒弃了北宋至南宋前期的传统刻划花装饰手法,对釉料的配比进行改进,将石灰碱釉代替了以往《故宫陶瓷馆·上编》紫禁城出版社,页199的石灰釉,并更好地控制窑温和还原气氛,成功地研制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使釉面滋润似玉,器物更显端庄典雅。 参阅: 《故宫陶瓷馆·上编》,紫禁城出版社,页199
元代龙泉窑的装饰风格基本分为繁复和简约两种,部分器物通过满饰富贵华丽的纹饰,灵活运用贴塑等方法表现繁复之美,部分器物则反其道而行,仅通过优美流畅的线条和光素无纹的风格表现简约之美。 此碗敞口、弧腹,小圈足,内外皆施青色釉,圈足无釉微泛火石红色。釉面延续了南宋以来的风格特征,上釉次数多却不显拖沓冗沉,滋润匀净,平整光滑。通体光素无纹,是为追求极致平淡后归于宁静的态度。
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底部因支圈烧造而刮釉露涩圈。内壁口沿处有缠枝花卉纹一周,内壁其余部分、碗心、外壁皆满刻宝相花纹样,釉色青绿,因釉层较厚而显得滋润。 宝相花,因为其富贵吉祥的寓意和华丽对称的图案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多作缠枝花纹或与其它吉祥题材相融合,流行于明早期。元明为龙泉窑内、外销的繁荣时期,用流行纹样装饰瓷器,也是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品味。
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壁圆厚。碗内外均施青釉,圈足内无釉而露出火石红色,内壁饰缠枝莲纹、外壁满刻莲瓣纹。元代瓷器普遍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透明感强。 莲瓣纹是元代常见纹饰,元代初年莲瓣宽矮,其后变得狭长,形似菊瓣,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出筋莲瓣纹的演化,故有一脉相承之感。
明早期的龙泉窑大窑枫洞岩遗址已被探明作为贡瓷产地而备受关注,除贡瓷外,生产生活用具的龙泉窑其它窑区也不乏精巧别致之作,不仅创造了很多新的器型,在装饰风格上也有了全新的表达,而且胎体致密,釉面匀净,多次施釉,玻化程度普遍较高,可见该时期的龙泉窑瓷器质量达到又一顶峰,佳作叠出。 印盒施青绿色釉,扣合处及盒底一圈涂护胎釉而呈红褐色,盒面正中为莲花一朵,四周围绕缠枝纹,立墙回纹一周,寥刻几笔,生动自然,是明早期龙泉窑小精品的代表。
在瓷器的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虽继续生产,已不再辉煌,但此时的龙泉窑却迎来了又一个鼎盛时代,不仅增加了器型品种,装饰技法也开始多样化,整体风格偏厚重奔放。故宫博物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07年曾先后几次对龙泉窑进行考古发掘,在元代地层发现盘底装饰锦地纹的瓷片,说明大盘内底装饰锦纹最晚自元代开始。明初也沿用了此种装饰风格,以广东省博物馆藏明宣德龙泉窑梅子青釉刻花花瓣口大盘为代表。 此盘宽沿平折,浅弧腹,平底,胎厚质坚,釉色青中泛黄绿、莹润光滑。底部露赭红色涩胎一圈,垫圈支烧。口沿处及内壁饰缠枝花卉纹,盘心以锦纹为地。整体给人以庄重大气之感,时代特征明显。
在传统的观念上,元代龙泉窑瓷器大多胎质粗糙胎体厚重,修胎不规整,装饰简单。但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批元代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在高安元代窖藏以及新安沉船中发现大量龙泉青瓷,尤以高安元代窖藏为代表,其龙泉器物之精美,实属罕见,为我们研究元代龙泉窑瓷器提供了大量规范的实物依据,改变了我们对元代龙泉瓷原有的观点和看法,很多器物也成为该时期龙泉窑的标准器。 此盘器形硕大规整,宽沿平折,浅弧腹,平底。胎体厚重,施青绿色釉,厚而润泽,底部露赭红色涩胎一圈,垫圈支烧。盘内壁、外壁刻划缠枝花纹,盘心为莲花纹,技法娴熟,刻划洒脱、豪放,与器物的浑厚融为一体。莲花纹是元代最常用的装饰纹样之一,高安窖藏龙泉青瓷大盘有四件为莲花纹样,可与之比对。
南宋至元时期,龙泉青瓷则大体分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种风格,薄胎厚釉为南宋晚期工匠通过改进釉水配方的成果,用含钙量低黏度大的石灰碱釉替代了以前常用的石灰釉,多层施釉后不易流淌,产品颜色青翠均匀,釉面光泽柔和,如冰似玉。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自北宋晚期开始,倾向于简单纯净,更加注重线条的轮廓,以及器物本真的力量,在瓷器上则以素面匀净为美,赋予了艺术品全新的解释,南宋时期则基本延续了北宋末期的风格。 此件折沿洗,窄沿平折,斜直壁,圈足,足部修胎符合当时特征。通体施粉青釉,圈足边缘无釉露胎而有火石红色。器物表面因多次上釉而显得滋润无比,光素无纹,纯以釉色而取胜。
南宋晚期龙泉窑工匠改进了釉水配方,运用含钙量低黏度大的石灰碱釉,优势在于多层施釉后不易流淌,釉面柔和匀净,配以流畅洗炼的轮廓,呈现出此时期龙泉窑简洁优雅的风格。此件折沿洗,窄沿平折,斜直壁,圈足,通体施青绿色釉,光素无纹样,圈足边缘无釉露胎而有火石红色。器物表面因多次上釉而显得滋润无比,莹润光洁。 ![]()
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扩大,改进了烧制工艺技术,对胎土塑形能力以及窑温、烧制气氛有了更好的把控能力。使得釉色能比较稳定地呈现出青绿色调,提高烧制温度的同时器物不发生变形。 此瓶盘口,细长颈,鼓腹至足部渐收,足边无釉有火石红,并见坚实的胎土。器型规整,胎体厚重,多次施釉而未影响器物的线条设计及纹饰装饰,釉面光洁而沉稳,釉色青绿自然。颈部、肩部、足部皆装饰有弦纹,纹饰简单大方却有点睛之功。 |
|
来自: 天宇楼33 > 《临时文件拍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