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鲜事儿: 蘑菇裙海藻衣穿身上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6-01

新鲜事

蘑菇裙海藻衣穿身上

【核心提示】

新科技面料何时才能产业化?若无法全面投入市场,也就等于人们根本无法享用新科技面料。

新鲜出炉的2018年第三届全球变革大奖上,农作物成衣、藻类服装、菌类时尚成了五项优胜创新的其中三项。究竟这三种由常见食材演变而成的面料是通过什么技术达到的呢?

  广州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基海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分析,这些创新面料本质上都是将大自然的动植物原料经过一定手段,重新制作成可再生的环保纤维原料。农作物成衣,意为用粮食作物收割后的剩余物制作而成的可持续生物纺织面料;藻类服装,意指将藻类转化成有益皮肤的生物纤维和环保染料;菌类时尚,即使用可分解的菌菇根来制作定制服装。它们有一个共同优势:可被循环利用再生。

  “农作物成衣”实际上是利用粮食作物的剩余物来提供能量,并创建用来升级纤维的织物化学物质,这种制作出来的生物纤维具有柔软、强韧、抗菌和热动力学特征,与传统棉制面料相比其具有多变化的再利用价值。“藻类服装”选择可再生、可降解的水生生物,释放出抗氧化剂、维生素以及对皮肤有益的其他营养物质。

  相比前两者拥有执行研发的独立性,“菌类时尚”需要借助3D技术来共通实现的,创作团队在菌菇根这种真菌体上发现了意想不到的资源,并借助3D技术,找到了无需剪裁缝纫即可使用新型自然纤维生产定制服装的方法。而且在衣服穿坏后,只需将其埋进土壤自行分解即可。

  行业:减少闭环污染 变废为宝

  这些新面料的推出给服装业带来那些变化呢?

  广州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基海表示,时装行业的水污染众所周知,但其实除了制衣闭环内产生的水污染,还有一大部分污染来自生活污水,而生活污水中很大部分的污染源,还是来自日常生活中水洗服装而产生的。

  “比如这项农作物成衣技术,本质上就是将大自然的植物资源经过科技工艺再生成为纤维原料,比如菠萝的叶或香蕉的皮等,这种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方向十分具有领先意义,但想要做到产业化比较难。”李基海认为,一项技术的生命力应该取决于能否产业化,而目前为止,这项雏形科技除了概念前瞻性外,还未能带来即时的变革。

  他强调,“农作物成衣”这种纤维素再生产品,早在2000多年前在丹麦出现过,当时丹麦人曾利用过亚麻手工经过抽丝等比较原始的手段获取一些质量不算太好的纺织面料,“2018年的科技当然可以解决布匹粗糙的亲肤感,但制作原料始终有它的局限性,因为粮食本身并不是取之不尽的,这等同于同样可制成纤维素再生产品的咖啡和羊毛,可以做但量产有很大的难度。”这也许是目前三种新型生物面料在推出市场时需要面临的问题。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专研服装生物面料的范福军教授认为,人为的技术干预,其实是可以达到许多种“制衣纺织面料”效果的,“成功研发出一项技术,是首要难关,接下来如何将这项技术有效地推广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才是决定这项技术是否真正实用的关键。”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017年底,科技已经实现了“把葡萄渣制成皮衣”,将更多新元素变身为日常穿着的服饰,也许不久将来就能实现。

  启发:与香云纱跨界

  面对今年大量科技新面料的冲击,传统设计师与新锐设计师对于新面料,大多持观望态度,但也希望能够尽快在设计上作出新尝试。

  广州设计师班晓雪与Alice Yu,前者是女性独立品牌的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后者是高级定制领域的一名独立设计师。

  班晓雪说:“这种环保和再生技术的创新,肯定会给设计师更多探索空间与启发。从尝试、研究到真正量化、普及,未来衣服需要承载的可能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设计意念,它们将会拥有更宽泛的价值。”Alice Yu的观点则相对保守,“比如针对定制服装的菌类面料,虽说可借助3D技术让它更快适应剪裁与缝纫,但对我而言,我还需要去试验与思考这种面料是否存在更多的可能。”Alice Yu表示,她有单独为这种菌类纺织面料新开发一条产品线的想法,“这样我可以根据它本身的面料特性,来设计出与其最契合的定制版型。”

  藻类服装拥有的抗氧化等特质,让金憓,这个带领香云纱创作研发团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掌门人有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藻类面料作为新科技,如果可以与古老工艺的代表香云纱来做一个碰撞,我认为是很有趣的事情。”


  她认为,香云纱研发创作团队可以利用藻类面料独特的颜色与质感柔软度,与香云纱做一个设计剪裁工艺的结合,这里面可以取各自的优势来填补彼此的弱点。“比如说香云纱色调偏暗沉的部分我们可以尝试用藻类面料来中和,此外还可以尝试在装饰工艺上做一些新颖混搭的处理。”

  但同时,金憓表示担忧的是,鉴于对这种全新科技的不熟悉,由于它处在一个科技雏形阶段,工艺也应该属于未成熟阶段,所以执行时需要更多的试验与谨慎。

  记者观察:

  新面料商业化有多难?

  从今年研发的新科技,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时装行业的研发重点,几乎都落在生物纤维面料的开发,以及把废弃衣服重新分解为可降解可回收面料技术上。中国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HKRITA)首席执行官Edwin Keh教授在接受采访表示,“‘从纤维到纤维’的回收方法确实可延长回收材料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新科技面料何时才能产业化?若无法全面投入市场,也就等于人们根本无法享用新科技面料。

  H&M基金会项目经理Terik Bang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一般来说,从创意到走向市场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目标则是将其时间缩短到5年。消费者要看到面料创意到正式上架门店还需要一点时间。”对此,李基海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能有少量的好东西以设计师精品的形式流动于消费者间,也是件培养审美观念的好事。”

  李基海举例指出,目前在泰国,有一种环保纤维面料是来自荷花的茎,以人手工艺将其抽丝,再制成生物纤维。“这种荷花茎抽丝制成的面料相当金贵,而且还因为极其少量,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类型的高级奢侈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