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红霞教授运用乌梅丸验案一则

 德寿堂图书馆 2018-06-01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在《金匮要略》第十九篇亦有乌梅丸治疗蛔厥的相同记载。

乌梅丸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腹痛、巅顶头痛、反酸、躁烦呕吐、手足厥冷等多种病证。后世将其视为厥阴病之主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非仅限于文中所述蛔厥病,大凡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均可应用此方调其寒热,燮理阴阳。

试问厥阴病,为何易出现阳气馁弱之脏寒证?

这是由厥阴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肝为阴尽阳生之脏,其气应春,寒乍尽,阳始生,犹春之寒乍尽,阳始萌,阳气虽萌而未盛。若春寒料峭,则春之阳气被戕而不升;若人将养失宜,或寒凉克伐,或药物损伤,皆可伤肝始萌之阳而成肝寒。肝寒,则相火内郁,于是形成寒热不调证。所以乌梅丸中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之用;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黄连、黄柏泻其相火。故本方寒热并调,并以补肝阳为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袁红霞教授运用乌梅丸的一则验案。

李某,女,47岁,主诉:口酸2月余。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遂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出有慢性胃炎、重度胃下垂。经治疗,腹泻基本缓解,但食油腻或稍寒凉极易诱发腹泻。现症:口咽部发酸,伴咽喉及胃中灼热;心烦,善饥,口干苦;脐周寒凉,时有疼痛,腰以下凉;大便日一次,不成形,小便调;面色青黄,气短乏力,手足逆冷;情绪急躁。舌暗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弦细,沉取无力。袁师以乌梅丸加味治疗,具体用药为:乌梅30g,党参15g,当归10g,附子10g,炮姜15g,细辛3g,桂枝10g,花椒10g,黄连6g,黄柏6g,仙鹤草30g,7剂水煎服。

复诊患者诉口酸大减,灼热减轻,手足亦转温,且腹泻基本未再发生,故效不更方继服7剂。

按语:肝应春,喜升发,生少阳之气,主疏泄。肝为罢极之本,肝虚则阳气馁弱,故气短乏力。然肝又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郁而化热,致胃脘、咽喉灼热;木不疏土,胃气升降悖逆而出现腹痛腹泻。肝体阴而用阳,体阴者,指肝藏血,以血为体;用阳者,指肝以气为用,而有疏泄之能,肝体不足则出现手足逆冷、面色青黄之象;肝用失职,气机不畅而见情绪易怒急躁、心烦。故本案当属厥阴上热下寒证,治以辛热之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温阳,益肝之用;辛温之人参、当归补肝之体;乌梅、黄连、黄柏泻内郁之相火;加入一味仙鹤草意在收敛止泻,又扶人身之正气,《滇南本草》中别名脱力草,其性平,味苦涩,入肺肝脾经,有止血、止痢、杀虫等功,同时具有补益作用,可谓画龙点睛。

临床见弦而无力之脉,又有厥阴证中一二症状,即可辨为厥阴证,主以乌梅丸。脉弦按之无力,乃里虚之象,弦主肝,故辨为肝之阳气虚惫。厥阴亦有阴阳之进退转化,阴进阳退则寒化,阳进阴退则热化,寒化则见畏寒肢厥、吐利、汗出、内拘急、四肢痛,脉则转微,即弦中更显细微无力之象;热化则见口渴咽干、口伤烂赤、心中热痛、便脓血等,脉则弦数。故应用乌梅丸辨证施治之余亦当注意寒热药间的配伍比例,有的放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