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虾类高清疾病图,敬请收藏备用!

 鑫诚牧业 2018-06-01

1、虾蟹虾瘟

1.病原:螯虾瘟是感染小龙虾的高度传染病,其病原是一种卵型亚纲丝囊霉菌属的真菌。


2.流行特点:目前在欧洲及北美洲流行。实验条件下可感染中华绒螯蟹。


3.症状特征:螯虾瘟主要表现为失去正常的厌光性(白天在开阔水域可见到病虾),有些运动完全失调,背朝下而且不易纠正其姿态。临床上,受感染螯虾在薄表皮透明区域下面肌肉组织的局部,特别是前腹部和足关节处初期会变白,并经常伴随局部的褐色黑化乃是最一致的症状。


患病蟹虾在透明的上皮下可见肌肉组织(特别是在腹部)有白色和棕色的坏死斑点。


患病蟹虾在透明的上皮下可见肌肉组织有白色和棕色的坏死斑点,伴随有受感染的外骨骼黑色细胞瘤慢性感染。


4.诊断:

在实际操作中应检查的部位包括胸腹部和尾部的软表皮、肛门周围的表皮、尾部甲壳的表皮、步足,特别是身体的结合部和鳃。有时能在受感染的表皮上看见菌丝。通过病原分离和形态学鉴别进行特征鉴定。


2、虾细菌性白斑病

1.病因:

投饵次数多,投饵量大,排泄物也多,大量残饵及排泄物发酵造成池内水质、底质变坏,病菌大量繁衍;虾在池水恶化、底质变坏的环境内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再经大量病菌侵袭而发病。对虾甲壳先受细菌侵袭,变成点状白斑,此时若不采取措施,点状会逐渐变大,白斑中间出现点状黑色死亡组织;随后,对虾身体内部受侵害,免疫力和抵抗力急剧下降,其他综合症状出现,细菌、病毒大量侵入,形成病毒性白斑综合症而造成病虾批量死亡(病毒侵袭病灶很少与细菌侵袭病灶重叠)。


2.症状及病理变化:

 (1)将病虾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观察,甲壳完好。

 (2)镜检放大100倍或160倍:有的病虾甲壳上有不明显的点状小洞,一个视野可见?3-10个,此种现象为初发阶段,病虾头胸甲不易剥离,对对虾没有造成伤害。有的甲壳上有点状小洞,洞中间有一黑点,此为坏死组织,一个视野可见5个以上黑点,头胸甲易剥离,此类对虾已出现摄食减少或其他不适症状。


3.鉴别诊断:该病与病毒性白斑病相区别。

患细菌性感染的斑节对虾也有白斑

头胸甲的放大照片,示白斑

 

4.防治措施:

 (1)预防:

    ①定时、定点投喂饵料,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污染水质。

    ②定期检测池水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如果pH值超标,可用EM菌降低pH值;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可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水宝、活菌净水剂等生物制剂降解。

    ③定期在对虾饲料中添加VC、VE、大蒜素、对虾根连解毒散、利胆保肝灵等营养性添加剂和中草药,以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

 (2)治疗:

 由于白斑病多见有红尾、肠炎及肝脏病变等综合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治疗,采取外消内服同时进行,效果很好。

   ①换去部分池水后,用0.3~0.4毫克/升二溴海因消毒,连用2次,或一天用0.5~0.6毫克/升双季胺盐碘,一天用0.3~0.4毫克/升二溴海因。

   ②消毒3天后,用光合细菌5~10毫克/升等生物菌制剂培养水质。

   ③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2‰、维生素C、E4‰、根连解毒散1‰、营养免疫剂5‰,喂前停喂1顿,连喂5天,可彻底治疗。


3、虾肝胰腺坏死病

1.病因:坏死性肝胰腺炎(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NHP)对世界对虾养殖业危害极大。NHP是由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肝胰腺坏死性细菌(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bacterium,NHPB)引起的。


2.流行特点:

 存在于中国对虾、墨吉对虾、短沟对虾和斑节对虾

 地区:澳大利亚、海湾地区、东南亚地区、我国的沿海地区

 发病在6~8月,从出现病虾到大批死亡只需要2~3天,死亡率达到90%以上,病毒破坏脾细胞的代谢而可能引起死亡。


3.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期感染无特殊症状

 后期:活动力差,摄食减少,虾的肝胰腺糜烂

 组织切片:出现大量包涵体,使得核肿大,核仁被积压在核边  缘呈新月型。

 电镜观察:包涵体内有大量病毒颗粒;

 可引起肝细胞腐烂,常见包涵体,脱落而进入肝管中


4.诊断方法:

 (1)涂片:HE染色,可看到包涵体

 (2)1‰孔雀石绿水溶液滴加在浮片上染色

 (3)冷冻切片,HE染色

 (4)石蜡切片

患病南美白对虾(左)的肝胰腺明显萎缩,比正常虾(右)要小一半


5.防治措施:尚无有效方法。

 (1)检疫制度,比如:亲虾检疫

 (2)许多虾得病毒后,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它所造成的危害

 (3)加强饲养管理:即使有病毒感染也不发病


4、虾其他对虾细菌病

1.疫病概述:其他对虾细菌性病是指除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外的其余细菌病,这些病设计的范围光,但一些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与普通细菌性病差异不大,防治方法类似,现以对虾丝状细菌性病为例。


2.病原:丝状细菌中最常见的有发状白丝菌,另外还有发硫菌。发状白丝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绝对需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能忍受的最高温度30℃~35℃,温度0℃只能生存1周~2周,此菌必须在有氯化钠的水中才能生长。


3.症状特征:

 丝状细菌在幼体的体表各处,一端附着,一端游离,它仅以宿主作为生活的基地,用粘液样物质,附着在宿主体表,并不侵入体内组织,不会从虾体上吸取营养成分,也未发现宿主组织对丝状细菌的附着有明显的反应。因此,它不属于寄生物,应属于体表附着物或外共栖生物。但是有人认为发状白丝菌内有1种内毒素,属于类脂多糖类,可能对于虾体有害毒作用。附着在鳃上对对虾的危害性最大,且往往附生的数量很多,成丝的菌丛布满鳃丝表面,菌丝之间还往往粘附物许多原生动物、单细胞藻、有机碎屑或其他污物。这些菌丝和粘附着阻碍了水在鳃丝间的流通,隔绝了鳃丝表面与水的接触,妨碍了呼吸,增加了对虾负担,造成虾呼吸、蜕壳困难,引起死亡。


4.诊断方法:育苗池中,发现水中有大量象鼻涕状的粘附物,有人把它叫蜘蛛丝,即可作出判断。但要确诊必须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菌丝的构造。因幼体有时附生颤藻类,在低倍镜容易与丝状细菌混淆。

患病的虾体发黑

患慢性烂尾病的虾

不健康的虾(右)尾部不张开

患“红体病”的虾,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

取自透明度很低的水中虾体发黑

感染孤菌的对虾,肝胰腺肿大

由于局部感染导致虾尾巴肿胀

软壳虾

异常的对虾外观发红和发蓝

烂尾的对虾

严重的烂鳃

对虾的鳃变成棕色


5.防治措施:

(1)预防:

   ①育苗水处理要得到保证。    

   ②幼体密度不得过大,要适当换水。


(2)治疗:

   ①发病时,最好的方法是加大换水量,因为在药物的有效浓度下幼体一般忍受不了。

   ②全池泼洒漂粉精每立方米水体0.5克,或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0.5克~1.5克,效果较明显。

END

来源:养虾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