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之一的任务就是讲座。 今年我的讲座之一就是“乌司他丁——脓毒症治疗的新希望?” 我非常喜欢这个题目, 因为我们在临床确实在使用该药时,而且是大剂量情况下成功的逆转了不少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而且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我知道,盲目地教唆别人使用非常规剂量是不对的。 但作为一件慎重的事情,尤其事关患者的生命和治疗结局,这就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只要所基于的是科学与理性的分析。 我个人觉得,当前对乌司他丁的认识,存在不少错误的理解和引申,这影响了我们对该药的充分认知并影响对疗效的预计。例如: 乌司他丁仅是非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 乌司他丁确实是非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但不仅如此! 在我看来,乌司他丁应该是蛋白酶抑制剂+膜稳定剂+炎性因子调节剂才对!简言之,从其独特的双kunitz结构中的O端和N端K区的抑酶,到O段糖链的膜稳定和N端糖链的对内皮细胞与各种炎性细胞结合力的等综合作用来看,应该是增效、广谱,这与其他有类似结构(多数是单kunitz结构)的货色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酶抑制剂时机是极其错误与存在偏倚的——如果低估的乌司他丁的这种“独特结构与抗炎抑酶功效”可真是对这个宝贝的侮辱。
乌司他丁常用于胰腺炎治疗是对淀粉酶酶类的抑制作用 下图是乌司他丁对各种酶类抑制的50%抑制活性,值越低,则酶抑制作用更强。可是你看到没有,其淀粉酶的抑制作用(2500)是对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抑制作用(5.6)的1/500!这意味着什么? 
这说明,乌司他丁对胰腺炎的作用恐怕不是对淀粉酶或者其他酶类的抑制作用那么简单,而更可能是乌司他丁抑制了参与到胰腺炎的炎性细胞的激活以及对其释放的中性粒细胞相关炎性酶类的抑制!因此,如果指望乌司他丁降低淀粉酶不是不行,而更应该关注白细胞的激活,这才是乌司他丁真正有大作用的方向。 在胰腺炎治疗时,用了乌司他丁,就不要用生长抑素了! 这又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生长抑素是抑制酶类分泌,乌斯他丁是对分泌的淀粉酶的水解,两个作用机理和靶点不一样,两者联用完全合理! 外源性的乌司他丁,尤其大剂量使用副作用要考虑! 有一定道理,但乌司他丁实际是机体自身合成的天然产物,无免疫原性,更没有抑肽酶这个早从市场撤离的产品的过敏报道,使用外源性乌司他丁要比多数其他常用药物安全。此外,研究已经发现机体的乌司他丁前体浓度越低,预后越差。有趣的是作为天然产物,其各级各种分裂产物依然持续具有抗炎效应(实际上从人尿中提出的乌司他丁并非一种固定分子量的提纯产物,而是复合产物。)近期复旦大学的的成人志愿者大剂量使用的临床前研究有以下证据: 1)UTI 目前推荐剂量为 3×105 U , 2)小鼠和大鼠的 LD50 > 3 × 106 U/kg (相当于给60Kg成人用量1.4 × 108 或2.88× 108 U 3)小鼠静脉或腹腔注射最大耐受量 (MTD) > 3.75 × 106 U/kg (相当于给60Kg成人用量>1.8 × 108 U). 4) 狗的长期毒性试验5 × 105U/kg未显示毒性U/kg (相当于给60Kg成人用量>1.62 × 108 U,即目前推荐剂量的54倍。
以上只说明动物实验的安全性非常不错,而复旦大学的研究同样提示,成人用800万时仍然较为安全。
不过,从副作用上看,尽管宣传上比较安全,仅有皮疹,胃肠蠕动增加,头晕等,但实际上白细胞下降和转氨酶变化更值得重视,粒却患者大剂量使用要慎重!

......
以上只是个人对乌司他丁的一些理解,我觉得这个要是非常值得深入讨论的。据闻目前已经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等地开展了多中心的大剂量使用的临床研究,非常期待!
以下我将本次会议上有关乌司他丁的课件上传,供大家参考,重点除了以上说到的外,还有就是大剂量使用的基础研究证据和单中心的小型用药经验总结。——对于这样一种全身性的危及生命的重症情况,普通的常规剂量能否有效阻断炎性瀑布效应?而大剂量使用不仅深具安全性,而且从机理上更为广谱增效,这是否值得考虑呢,这真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