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到底何在?

 老刘tdrhg 2018-06-02


 

人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话当然是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面来的。不过,欧阳修在文章中自称“在乎山水之间”,其实也是掩饰之语。

 

首先,欧阳修当年还只有40岁左右,身为滁州太守,正是年富力强醉心于政绩的时候,怎么可能“在乎山水之间”呢?

 

其次,作为一州之守,就是公干之余“在乎山水之间”,也要讲点风度气派,何至于当众喝成这个样子?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成何体统?

 

再说,人家“山之僧智仙”作亭,“翼然临於泉上”,何其飘逸!他倒好,稀里糊涂把它名为“醉翁亭”,搞得酒气熏天,岂不大煞风景?难道这是因为“在乎山水之间”吗?

 

还有,欧阳修明知自己酒量不及格,“饮少辄醉”,为什么非得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呢,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寓之诗文不就得了?欧阳修如此寻醉,哪里像是“山林之乐”?

 

而且,欧阳修这篇自称“在乎山水之间”的大作《醉翁亭记》也写得怪怪的。作为一代文伯,又是朝廷命官,为文自当典雅端庄、充满正能量,可是欧阳修却故意油腔滑调,嘻而痞之,大耍“也”字文。他劈头盖脑就是一句“环滁皆山也”,然后就一“也”到底。通篇只有十九句话,句句尾巴上都是一个“也”字。最后,他还来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就是欧阳大学士“醒能述以文”吗?

 

不过欧阳修“也”文一出,立刻成为网红大V,举国粉丝、包括后代粉丝都摇头晃脑地跟着“也”起来,“也”了一千多年,而且今后还要“也”下去,这到底是玩的什么味?难道这个味是因为“山林之乐”吗?

 

所以我认为,无论欧阳修的醉态还是文章,都说明他的“醉翁之意”并非真正“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心结。

 

心结是什么?这就跟他当时的官场遭遇有关。要知道,欧阳修到滁州可是贬谪而来的。他原本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负责今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北部地区的行政及官员考核工作。可是在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欧阳修居然公开为改革派鸣怨叫屈,惹得宋仁宗很不高兴。但仁宗惜欧阳修之才,不想拿他怎么样,就让他临时代理真定府事宜。

 

可这时,一个名叫钱明逸的朝廷谏官却认为欧阳修在参与编纂《新五代史》时贬斥了钱氏的祖宗先人而心怀仇恨,于是就勾结在主政益州(今成都)时大肆敛财、贪污官银,曾遭到欧阳修弹劾的开封府尹杨日严,向朝廷诬告欧阳修私吞财产,编造了一则“盗甥”的绯闻。

 

所谓“盗甥”,是诬陷欧阳修与外甥女通奸。原来,欧阳修妹妹嫁张氏不久便守寡,张氏前妻遗一女,欧阳修可怜她们,将她们接到家里抚养。其外甥女长大成人后,嫁与欧阳氏远房侄子欧阳晟,但她不守妇道,与家仆私通,被人告发。后受人利用,屈打成招,竟然说欧阳修和她有乱伦,还欺占了她娘家的财产——有人事先用张氏的家财购买田地,落在欧阳修名下。他们想借此把欧阳修名声搞臭而且置于死地。

 

宋宗仁即刻着人调查,结果查无实证,也不相信欧阳修会做出如此伤风败俗之事,多次作出批示。但那些人不依不饶,仁宗只好将欧阳修贬到滁州。

 

欧阳修遭到如此严重的污蔑诽谤和人格侮辱,心中悲愤忧郁可想而知,他只好借酒浇愁,“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这才是欧阳修“醉翁之意”的真实所在,但这样人生痛苦是说不出口的,他便用“在乎山水之间”来掩饰,故作超脱状,而且写成了千古传颂的美文《醉翁亭记》。当我们知道了欧阳修当时的悲愤心境之后,再读这篇美文,就该品出那些“也”字的真实意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