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寄人篱下者心底的悲哀——旄丘

 水中月nxy 2018-06-02



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⑴ 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土山。葛;藤萝类攀附植物。


⑵ 诞:阔大。节:枝节。


⑶ 叔、伯:对卫国贵族和臣子的称呼。


⑷ 日:时日。多日:指时间拖延得太久。


⑸ 处:决断。


⑹ 与:同盟者。


⑺ 以;因由,缘故。


⑻ 狐裘:毛皮的衣服。蒙戎:亦作“尨茸”,蓬松、蓬乱的样子。


⑼ 匪:通“彼”。不东:不向东行进。


⑽ 靡:不。同:同心。


⑾ 琐:卑琐。尾:末后,喻渺小。


⑿ 流离:“枭”的别名。意为骁勇、豪雄。


⒀ 褎(yòu):盛服。充耳:塞耳。褎如充耳:塞耳不闻的意思。



译文



前高后低的小山上长了许多藤萝啊,

那藤萝又为何长出了许多阔大的枝节?

卫国的那些大夫大臣们啊,

何以拖延这么多的时日?

他们何以如此难决断啊,

想必在等待同盟军的到来。

何以叫我们等待得如此辛苦啊,

其中必定有他们充足的原由。

狐裘貂袍啊皮毛华丽蓬松,

卫国的兵车啊还没有向东开进。

皆因人家的那些大夫大臣们呀,

不与我们这些受难人同德同心。

可叹我们如今的卑琐渺小啊,

我们也曾经是一代枭雄的后人。

卫国的那些大夫大臣们啊,

穿着华贵的盛服谈笑风生充耳不闻。


赏析


《毛序》说:“《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当时,黎国被狄人(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攻灭后,国君黎侯流亡于卫国。卫国由于害怕狄人,不敢履行一方诸侯领袖的职责,帮助黎国恢复国土。黎国的臣子便作这首诗谴责卫国的贵族。从诗文分析,本诗反映了寄人篱下的尴尬和痛苦。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读者感触:寄人篱下者心底的悲哀


开篇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是啊,在艰难的等待之中,日子过得飞快,几天不见,那高丘上的葛藤就长了很长的枝节。


卫国的叔伯诸臣啊,你们为什么这么多天还不发援兵啊?这是一种询问的口气,但也透着焦急的心情。

你们为什么如此从容还迫啊?看来你们是在等待更多的军队来加入进来。你们为什么这么久不发兵呢?看来一定是另有缘故啊。你看,身陷困境,黎侯的随从们还如此设身处地,如此善解人意。其实,他内心的焦灼难以掩饰,实际上是不敢得罪卫国啊。


我们留在卫国时间太长了,我的裘衣都破旧了,你们的兵车还没有向东开进。我们要等到猴年马月啊!叔啊,伯啊,你们这些卫国的大臣,原来跟我们不是一条心啊。不同心同德,当然不肯出手相救了。这里,诗人亮出了不耐烦的口气,直指其不同心同德的嘴脸。


我们这些流离颠沛的人,你看我们形象是如此之委琐低靡。再看你们这些卫国的栋梁之材,对我们的处境和遭遇视而不见,对我们的呼声弃耳不闻,还一个劲地恬着脸笑呢。你们于心何忍啊?最后,作者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


但我以为,虽然卫君已应允了黎侯所请,内部却像小山上的藤萝分出许多枝杈似的,意见不一,卫国迟迟不予发兵,只能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在漫长的等待中苦熬。



是啊,此一时彼一时,他们也曾是一代枭雄的后人,但现在却是这样的渺小卑琐,人家根本不把他们的事儿放在心上。他们在苦熬中挣扎,人家却日日宴酒夜夜笙歌,穿着盛服腆着大肚子,哪里稀罕多看他们一眼?这种无奈的悲叹,颇有一番“凤凰落地不如鸡,虎落平川受犬欺”的味道。流亡者还配有什么奢望?他们只能在祈盼、希冀、自嘲中苦熬,他们只能在失望、指责和挖苦中发泄。


没有切肤之疼的亲身感受,又何以知晓寄人篱下的味道?寄人篱下,必有求于人,别说一日三餐的吃喝人家要给你预备,一天两天尚可,时间长了谁人不厌哪个不烦?更何况你还有更大的希求!两个国家间的关系,与现实的人际关系如出一辙,只不过有大小之分罢了,从来讲的都是礼尚往来,互利互惠。眼下的黎侯是亡国失地的丧家之犬,卫君能看在昔日的情面上管你几天吃喝就算不错了,你的面子已经挣得十足了,何以还敢觍着厚脸企求人家助你兴复国大策?


孔夫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人者,得来的只能是鄙视,换来的只能是屈辱,一切的一切全要看人家的兴致,这与摇尾乞怜的哈巴儿狗有何区别?求己者,便可奋发图强,给人以振奋,施己以自励,就如同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样,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国兴家,怎么能像那吴三桂一样,靠他人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