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之《国风·邶风·旄丘》赏析

 儒墨轩 2020-08-18

【原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旄(mào)丘:前高后低的土丘。一说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

诞:藤。一说延、长。

节:葛节巴。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也指对情人的昵称。一说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多日:指拖延时日。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与:交好。一说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何其:为什么那样。

蒙戎:蓬松貌。

匪:通“彼”。一说非。

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靡:没有。

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

琐、尾:年少、美貌。一说琐:细小;尾:卑微。

流离:琉璃美玉名。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之子:此人。

褎(yòu):服饰华丽繁盛。一说聋;一说多笑貌。

充耳:塞耳。古代贵族帽子两旁悬挂之玉,下垂至耳,用以塞耳避听。此处意为充耳不闻。

【参考译文之一】

葛藤长在高丘上,枝节为啥这么长?叫声叔叔和伯伯,为啥多日不相帮?

为啥安心在家住?定有盟国在一处。为啥拖延这么久?其中一定有缘故。

狐皮袍子毛蓬松,他们车子不向东。叫声叔叔和伯伯,心情不和我们同。

细小卑微真可怜,四处漂流人离散。叫声叔叔和伯伯,塞住耳朵听不见!

【参考译文之二】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参考译文之三】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仙泉新译】

山丘上的葛藤藤,

为何纠结蔓延啊!

那些老少爷们啊,

为啥许久不帮咱们!

他们为什么按兵不动?

一定是有同谋。

为何长期不理我们?

肯定有难言之隐。

身穿裘皮毛绒绒,

他们乘车不往东。

那些老少爷们啊,

与咱想法就不同。

我们这些贱民啊,

都是无家可归的人。

那些老少爷们啊,

充耳不闻难民的悲鸣。

【仙泉赏析】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落难在卫国的“黎国”难民的不满之言。

那么,读懂诗就需要知道两个词语“西伯戡黎”与“黎民百姓”。

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在商纣时期,黎国人口众多,国力强大。古人竟然把 黎字作众多之义解。所谓“黎民百姓”,就是泛指芸芸众生。

西伯(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儿子西伯发(周武王)伐纣先灭黎以便根除未来的劲敌。假借"黎侯不从王命",冠冕堂皇地采取了替纣伐黎的办法,对黎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应当说"西伯戡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无辜的杀戮。《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杀戮之残可谓鸡犬不留。此后,黎人四方逃散,远走他乡。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所灭。

可见,黎国的黎民百姓由强而衰最后成为逃命的难民,在卫国的一些难民期望得到帮助,卫国当然不会轻易帮忙。没有国,何以家为?发牢骚也没用!本诗所言“车不东”,疑为难民希望回到山东郓城的黎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