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李唐《萬壑松風圖》淺析南北宋山水畫風格演變

 尋夢閣 2018-06-02
中國山水畫在北宋時期已達到成熟階段,「三家山水」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高峰,而南宋山水畫無論在取材審美、風格構圖,還是筆墨技法上都有明顯的變化,從北宋氣勢磅薄的全景式山水發展到南宋時期「一角式」詩情畫意般的煙雨江南山水,開創了南宋畫院派嶄新的繪畫格式。在分析兩宋畫風演變中,北宋南渡的畫家李唐是關鍵性承上啟下的角色,在這山水畫變革中開宗立派,對南宋畫壇以及後世影響深遠。本文通過分析李唐南渡前的代表作《萬壑松風圖》,從而淺析北宋至南宋山水畫風格的流變。

(一) 作者小傳

李唐(約1065-約1150) ,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根據《中國古代畫家詞典》所載,李唐為人勤奮好學,穎慧過人,詩文書畫俱佳。初以賣畫為生,徽宗趙佶政和中參加畫院殿試,以切題畫佳中魁,補入畫院。「靖康之變」後被擄往北國,後冒死南逃,在太行山遇蕭照,蕭照拜其為師,同至臨安(今杭州)復以賣畫度日。李唐在高宗紹興年間授成忠郎,任南宋畫院待詔,賜金帶。所畫山水、花鳥、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為傑出,成為引領南宋畫院的重要人物 。

李唐師承古人而超越古人,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對後世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軸、《江山小景圖》卷等,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長夏江寺圖》卷、《採薇圖》卷藏故宮博物院;《晉文公復國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粗筆《山水》雙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二) 作品介紹

李唐《萬壑松風圖》軸 (圖1)、設色絹本、幅縱高一八八。七公分,寬一三九。八公分,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據觀察此畫由三段娟所組成,其左側山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 唐筆』的隸書款題 (圖2),考證為李唐約六十歲高齡時於北宋晚期南渡前的山水畫作品,被學術界視為兩宋繪畫的分水嶺。

...圖1:《萬壑松風圖》

...圖2:《萬壑松風圖》款題

此畫尺幅巨大,畫面描繪一處由主山與左右二山環繞,松樹林立的幽谷,山峰聳立, 瀑布飛瀉而下,山泉奔騰,山腰間雲霧縈繞,若動若靜。畫中山上有茂密松林,略低山頭的松林與後方山體之間,以留白方式表現白雲,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亦使畫面有疏密相間的效果,調和氣氛,不會有過分的壓迫感,為北派山水的代表作。

此圖歷經宋內府、賈似道、明內府、以及梁清標等有序遞藏,文字著錄見於《石渠寶笈》三編,收藏印有「乾卦」(半印)、「悅生」(瓢印)、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梁清標收藏印以及清內府鑑藏印等。

(三) 《萬壑松風圖》承上啟下的論據

李唐被視為北宋山水畫的繼承者,又是南宋院體山水畫的開創者,在兩宋山水畫的流變時期是個關鍵人物,而《萬壑松風圖》在兩宋山水過渡期的重要橋樑,此畫即繼承了北宋山水的技法,也有創特徵,以下將以構圖和筆法分析此畫與北宋山水畫特點的異同。

(1)構圖

《中國繪畫全集》中提到:「他此時的畫法既有范寬畫風的影響,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徵,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畫在繼承中的嬗變。」 若以范寬《溪山行旅圖》(圖3)和此圖作比較,可以看出李唐此作在構圖方面不僅有對前人包括范寬的繼承,同時開啟了南宋山水畫近景構圖的格局。

...圖3:《溪山行旅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兩幅作品構圖乍看很相似,都是以全景巨碑式構圖,主山風格相近,經過比較發現《萬壑松風圖》裡面李唐把《溪山行旅圖》中的俯瞰式視點改為平視,拉近了取景角度,擴大前景,主峰相對縮小,將對高遠效果的追求改為擴大林木比例的差距來達成。此圖中亦將《溪山行旅圖》中巍峨的山峰高度以比較合理的空間結構來表現,不突出主峰,而是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的比例表現得更為自然。此畫把中心放在中景的部位,使觀畫者覺得如置身其中,而不是俯視雄偉震撼、高不可攀的美景。

北宋郭熙所著《林泉高致集》中對北宋山水畫經驗的整理研究,其中強調繪「可游可居之境」的山水畫,所以北宋山水畫多採用大圖闊幅的全景式構圖。《萬壑松風圖》雖然採用全景式構圖,崇古摹古氣息仍十分濃厚,在當時正處於向南宋過渡的轉折時期,激發了李唐創新的意識,漸漸擺脫了古法,更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通過對局部的描寫來反映出整體的感官效果,這種構圖方法對後世的影響很深,成為南宋院體畫截景式構圖的基礎。

(2)筆墨

此圖融合了北派山水畫諸家技法,包括皴、擦、點、染、鉤,等多種手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荊浩的豆瓣皴和范寬的雨點皴基礎上開創了「大斧劈」皴和 「小斧劈」皴,用於描繪山石肌理,先以中鋒勾勒山石輪廓,再以側鋒橫刮出皺紋,最後用淡墨渲染,用筆蒼勁而方直下,如截釘,方中帶圓,用以描繪石頭的方峻峭硬,立體感強,成為南宋畫院體中重要的技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謂:「李唐善山水,初法李思訓。其後變化,愈覺清新。多作長圖大障,其名大斧劈皴。」在斧劈皴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很多其他皴法,可以看到其中間的主峰用的是大斧劈皴,這樣的皴法符合北方山石堅硬的特徵,可以把此種皴法用來畫乾燥、剛硬的山石,而此畫中左右的山石用小斧劈和斜擦等多種皴法,以此表現出小塊山石結構的多變,於中鋒的大斧劈又形成了對比(圖4)。除此以外,此畫中也運用了多種皴,包括刮鐵皴和豆瓣皴等(圖5),集各家之所長,為己所用而自成一家是李唐的特點。

...圖4:《萬壑松風圖》局部 – 斧劈皴

...圖5:《萬壑松風圖》局部 – 豆瓣皴

(四)李唐畫風對後世南宋畫家的影響

南宋畫院重建,有不少以前北宋畫院的畫師回歸,加上宋高宗對李唐的推崇, 授予成忠郎與金帶,李唐成為了當時畫院畫家中的臨摹對象。 從萬壑松風圖中的創新構圖和技法,影響深遠,而最早追隨李唐的,當屬其南渡途徑太行山時遇到的蕭照 ,從他的傳世作品《山腰樓觀圖》可見(圖6),由北宋全景式構圖,改為一角式,並運用「小斧劈」皴法,畫風處處以乃師為楷模。其後是人們熟知的南宋四家」三人-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的作品中皆有李唐的影子,包括大斧劈皴和近景山水的構圖,發展成為一角式和半邊式的構圖,突顯李唐在南宋山水畫壇的顯著貢獻,成為引領南宋繪畫風格的主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南宋院體山水繪畫可見馬遠的《踏歌圖》,此畫中運用一角截圖式構圖及大斧劈皴法,都源於李唐在南宋風格轉變後的作品的創新技法(圖7)。明代前期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明中期的「江夏派」及明文人畫家唐寅等,皆受李唐影響。

...圖6:《山腰樓觀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7:《踏歌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五)總結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南渡前的代表作品。在構圖上,雖然李唐採用了典型北宋的全景巨碑式構圖,與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相似,但已然看出李唐在構圖上的創新,拉近取景角度,著重近景和局部的表現,成為南宋畫院的近景截圖式構圖的基礎。在筆墨技巧上,更開創了「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成為南宋院體畫主流使用的皴法。無論從構圖上和筆墨技巧上,《萬壑松風圖》都是獨樹一幟,借古以開今,集前人之所長以開創南宋山水畫新風格。可以說《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南渡後作品轉變的基礎和前提,是中國繪畫由北宋全景式的構圖,向南宋「詩畫江南」式構圖過渡的橋樑,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引領了南宋院體繪畫的潮流成為美術史上最輝煌的年代,對後世影響深遠,也對後人了解兩宋繪畫有著重要的價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