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9 一位“老笔头”对“新生代”写手的拳拳之心

 LH588 2018-06-03

今天上午,我参加了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在开班式上作了动员讲话。

讲话稿是我昨晚连夜写的,一气呵成。收笔的时候,天已放亮。本来我分管的处室帮我起草了一个讲话稿,但我不是很满意。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教人写材料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连我这个“老笔头”的讲话稿都要假手他人,我在台上教别人写材料哪有底气啊?那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

这篇7300多字的稿子,我写了7个小时,不能说用尽了洪荒之力,但确实释放了多年凝聚的“写作能量”。从学员的反映看,效果很不错。

“讲台之声不过百米,文章之言可越千山。”这里,我把自己的讲话稿搬到“三好公文课”的课堂上,希望对更多正在从事文稿工作的“新生代”写手有所启发,能让你们从中获取攀越文山的力量。





在全省优秀年轻干部

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上的讲话

成    文

(2018年6月2日)



今天,第一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正式开班了。受××同志委托,我代表省委××部部务会,对大家到××干部学院参加培训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这个班一共两期、184名学员,这一期是91名学员。省委××部对本次培训高度重视,在办班形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精心筹划和周密安排,××部长更是对大家寄予厚望。我向他汇报筹备工作情况的时候,他说,在各级机关,文稿都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文稿水平是机关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写作人才很宝贵。他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兴致勃勃地与我谈起了当年在××××工作的时候,他们单位如何遴选善于写作的人才;他担任××市委书记的时候,如何严把文稿质量关。他对我说,办这样的班很有必要,要办出质量、办出效果,为全省各级机关培养更多优秀的写作骨干。

举办这么大规模、高层次的文稿写作培训班,在我省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是一件稀罕事儿。我们没有做考证,不好说史无前例,但至少近十年来是第一次,所以不少同志把这个班称为××(地名)“材料界”的“黄埔军校”。这个比喻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充分体现了大家对这次培训的期待。本来,省委××部常务副部长××同志打算来作开班动员,但因为公务繁忙,实在脱不开身,就委托我来跟大家讲一讲。

讲什么呢?我们部里研究室的同志精心准备了一个稿子,我认真看了,觉得写得很不错,但与大家贴得还不够紧,或者说针对性还不够强。我这样说没有批评的意思,我知道他们已经很用心、很尽力了,但写材料嘛,历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昨晚赶到××(地名,办班地点)以后,我连夜做功课,重新写了一稿,用了原稿中的一些素材,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至于为什么要重写,下午我讲课的时候,会用前后两稿作为实例,用文稿说话,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主要讲3个问题,分别是: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班,这个班具体怎么办,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班

这个班,是我提议举办的,可以说我是“设计师”,研究室的同志是“施工队”。我之所以想办这个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句话:干才易得,写才难求。

“写才”这个词是我造出来的,但不是生造,是有道理、立得住的。“干才”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既然会干活的叫“干才”,那么会写材料的为什么不能叫“写才”呢?人才不一定擅长写材料,但材料写得好的一定是人才。我们平时经常听人把擅长写材料的人称作“写手”,但我们写材料不仅仅是“写”的问题,光动手也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写”之外的功夫,称作“写才”更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更能让我们产生成就感、尊重感、获得感。

回到办班目的上,为什么我说“写才”难求?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学校培养不了。有人说,中国文坛有两怪:一个是文学院培养不出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个是中文系不产笔杆子。连同挂职和抽借在内,我在高校、群团组织、政府部门、党委部门等5家不同的单位工作过,五进五出办公室,还要加上一个研究室,但在我工作过的单位,拿笔杆的没几个是学中文的。远的不说,我就说说这次请来的授课老师,其中有6位厅级干部,但我上网查了他们的简历,只有1位是文学学士,有可能是学中文的。

5月20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名校大学生,写作也不行!“写作与沟通”缘何成为清华所有本科新生必修课?》。文章说的是2017年年底,教育部专家经过实地审核评估,认为清华“学生思辨与交流表达能力需要提升”。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连清华大学的学生都需要“补课”,何况其他高校?


我总结了一句话:学习公文写作,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课堂、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老师都在党政机关。为什么?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里的写作课专任教师,一辈子写的公文恐怕也比不了机关干部一个月的写作量。就算是大学里的管理人员,公文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也很难与“大机关”里的干部相比,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岗位决定的。我们这个班,本来是专门面向机关干部开办的,后来根据××副部长的意见,邀请开设有文秘类专业的8所高校也派员参加,目的是既直接帮助高校培养“写才”,又希望对他们改进文秘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第二个原因是好苗子太少。我认为,机关文稿写作的好苗子,应该具备这么3个基本条件:一是不怕写,写不怕;二是肯钻研,有悟性;三是基础好,勤积累。先说“不怕写,写不怕”。写材料,光不怕写还不行,必须写不怕。很多年轻人,刚进“机关门”的时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一开始是不怕写的,可写着写着就怕了,而且越写越怕,简直畏之如虎。有人说,宁愿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也不愿意待在办公室里爬格子,宁可组织十次活动也不愿意写一篇稿子,宁可出差一个星期也不愿整一份材料。我过去有一位同事就是这样,他本来就是学中文出身的,因为在写材料方面有两把刷子,被上级机关选中,放到了以文稿工作为主业的岗位上。到了新单位新岗位,他本以为可以大显身手,结果写了几篇稿子,全部被枪毙了,自信心一下子崩盘了,明确表示“我是不会写材料了,你们看着办吧!”毫无疑问,这个干部后来被调整了岗位,估计也很难翻身。再说“肯钻研,有悟性”。我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基础好,勤积累”的前面,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机关干部写材料都是“零起点”,是进了机关以后才开始学的。能考上公务员,大家的基本素质都差不多。一段时间以后,机关新人的材料水平就会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原因就是钻研的程度、悟性的高低不同。至于“基础好,勤积累”,这一点不用多说。文字基础好的人,写材料上手肯定会快一些。打基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须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地积累。基础再好,也有个知识折旧、自我刷新的问题,这还要靠积累。

上面这3个条件,最难达到的是第一个条件,所以好苗子非常难找。因为好苗子少,成材的就更少,所以几乎在每一家单位,“写才”都是稀缺资源。用一位领导的感慨来说,那就是:找一个好的写手,简直比找个好老婆还难!

第三个原因是好苗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好苗子不是大白菜,在菜市上随处可见,一年四季都找得到;也不是速生桉,一两年就能长起来,五六年就能成大材。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撰有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成为一名笔头过硬的“写才”,非下十年八年苦功不可。前几年有一个很热门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无论学习什么技能,你要想成为行家里手,都要经过不少于1万小时的练习。后来有学者跳出来反对,说你随随便便练上1万个小时是不行的,必须有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为此,这个学者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写材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到现在已经整整27年。因为长期与材料打交道,对上面这3个原因深有体会。我提出办这个班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对症下药,为加强全省机关文稿工作队伍建设办点实事,帮助文稿工作者提升写作能力专业化水平,发现和掌握一批综合素质高、写作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只要我还分管研究室,就会争取把这个班办下去,每年都办。

第二个问题:这个班具体怎么办

从报名情况看,我们这个班真的很受欢迎,有点儿趋之若鹜的味道。办班通知一发出去,研究室的电话、×××等同志的手机就成了“热线”,非常火爆,有的领导还找我“走后门”,希望多给他们单位一些培训指标。一位省直部门的主要领导说:“只要给指标,有的处室就是暂时停工,我也要派他们去参加这次培训。”尽管我们对培训规模严加控制,但最终确定的学员人数还是大大超过了预定计划,可以说是在避免影响培训效果的前提下,达到了这个教室容量的极限。干部学院的同志说,教室的饱和状态是200人。我们实际安排了184人。这充分说明,各地各单位对“写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广大写手对参加培训的需求十分热切。

既然各地各单位这么支持,大家报名这么踊跃,我们必须把这个班办好。怎么办呢?我们做了3个方面的精心安排:

第一个安排是请名师,做到言传身教。师资力量是办班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同志在内,他的总结我认为也是一课,我们请来了12位老师,其中有××部党建研究所的专家,有省委、人大、政府有关部门和处室的领导,还有省社科院、××日报、××电视台的资深专家。这样的师资阵容相当“豪华”,特别是汇集了好几位我省的“顶级写手”“材料大咖”。比如,社科院的×××院长当过市里的宣传部长,也当过省人大的副秘书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省委政研室的×××、×××两位副主任,省政府的××处长,他们都直接为省领导提供文稿服务;省委信息综合值班室的×××主任,当过党委办公厅××处处长,这个岗位也是直接为省委领导服务的,她现在主编的各类信息不仅直接呈送省领导,很多还要上报党中央。其他的老师也都在“写”和“说”方面各有专长,功底深厚,经验丰富。能把他们请来给大家讲课,非常不容易,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我们请这些老师来讲课,除了让他们讲方法、传经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让他们作为大家学习的标杆。别的老师我不是太熟悉,但×××、×××、×××、×××这几位,有的是我的老同事,有的是一起写过材料的“写友”,他们都长期奋战在“材料一线”,不怕写,写不怕,写了很多大稿子、好稿子,也写出了一番成就。他们几位提拔到副厅级岗位的时候,最年轻的只有39岁,最大的当年也只有43岁。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职务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但他们几位的成就确实离不开写、得益于写。让他们几位来讲课,就是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身边典型,具有不教而教的作用,他们的写稿经历甚至比写作能力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个安排是供大餐,保证营养丰富。从培训内容上看,我们所开设的课程有综合性的,比如“提高综合文稿质量”“提高以文辅政质量”“地方党委重要文稿的起草”“地方政府重要文稿的起草”;也有专题性的,比如领导讲话、机关公文、政策法规、政务信息、新闻评论、课题研究等方面文稿的写作;还有演讲与口才的专题辅导,这是为了引导大家既重视写,也重视说,让说和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培训形式上看,以专题讲座为主,同时也安排了写作训练、学员演讲、分组研讨、拓展训练等环节。这样的培训,给大家提供的不是零食、小菜、快餐,而是套餐、大餐甚至是“满汉全席”。我相信,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精神大餐。

第三个安排是混班制,便于深入交流。这个班是××部办的,胳膊肘当然得往里拐,适当照顾一下××干部。我数了一下,来自各级××部门的学员刚好是50人,占学员总数的三成多。我们在编班的时候,故意把××系统以内和以外的、不同地方的、省市县乡不同层级的、处级科级没定级的学员尽量打散、重新组合。在宿舍安排上,两个人一间,这里面既有节约经费的考虑,也有干部学院用房紧张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希望大家课下课外也能广泛交流、深入交流。这肯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但我相信利大于弊。这一点还请大家原谅,也希望同志们能够理解。

第三个问题:我们希望这个班达到怎样的培训效果

满打满算,这次培训也就一周时间。无论我们怎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满档运行,时间毕竟有限;还得给大家一点儿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得让大家劳逸结合,时间就更加有限。就这么7天的培训,想让大家脱胎换骨显然不现实,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次培训也不可能造就“笔林高手”。我们所希望的,是给大家带来这么3点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写作认知上的深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在我看来,认识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认识不仅能让你获取知识,还能培养兴趣、指导实践,正如古人所说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机关文稿写作,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这个培训班上的12位老师、91名学员,每个人的文稿工作经历、看待写材料的视角各有不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老师的讲解、学员的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启发,相信能让每个人都有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可以帮助大家改变思维方式、提高政治站位、放大心胸格局、升华思想境界,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说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属于“法”和“术”的层面,这些认知则属于、至少更接近“道”的层面。

比如,有不少人认为写材料是“虚活”,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做花样文章。但真正善于写材料的人都知道,要把材料写好,既要顾大局、明大势、想大事,又要懂理论、懂政策、懂业务、懂情况;既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觉”,又要“关起门来当领导”“站在山顶上看问题”。这些是文字游戏吗?是所谓的写作套路能够解决的吗?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为了写好材料,总是第一时间聆听上面的声音主张,系统学习高端的战略思想,尽量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然后站在本单位最高领导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起草文件,久而久之,你的胸襟、视野、见识、思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看问题做事情的高度、广度、深度,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所能比的吗?如果每写一篇稿子,我们都能收集一套资料、研究一项工作、得到一次锻炼、取得一些进步,你还怕自己出不了头吗?所以,经常有领导说,材料写得好的人,你让他去干任何工作,都会迅速上手、手到擒来。这并不是领导的偏爱,而是长期的辛勤付出铸就了写手特有的强项。

又如,不少人认为在机关单位写材料是为他人做嫁衣,写好了署不上名,写不好要挨批评,吃力不讨好。真是这样吗?在我看来,写材料其实是借着为他人作嫁衣,让自己锻炼本事,为自己积累本钱。我经常说,稿子你尽管拿走,但我稿子里的思想、写稿子的方法你是拿不走的;你认真对待文稿,文稿就会认真待你,你把智慧、热爱和尊重奉献给它,它就会把成长、快乐和自信回馈给你。

再如,不少人认为,写材料这个事情一旦沾上手,就再也难以脱身了,正所谓“文章写得好,甭想当领导;笔杆舞得好,科员做到老”。事实并不是这样,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而且成长得比一般人快不少;我在办公室、研究室干过,也在××处、××处、××处等业务处室干过。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在写材料的岗位上坐冷板凳?我想,一个原因是材料写了不少,但质量不高、进步不大;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写材料。如果你平时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与领导同事相处,都是一脸的“旧社会”;与别人合作写材料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当“文霸”,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认为自己写的材料就是最好的,谁也不能改、改不了,那你最后给别人的印象,只能是“他就适合写材料,别的岗位干不了”。

第二个变化是写作态度上的转变。我把机关干部对待写材料的态度概括为4种:一是鄙文厌写。就是看不起写材料,讨厌写材料,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二是畏难怕写。有的人是怕难、怕写不好,这是本领恐慌;更多的人是怕苦怕累、怕一改再改、怕推倒重来,这是思想庸懒。无论哪一种“怕”,往往越怕就越是写不好,越是写不好就越怕,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勉力强写。你让我写我就写,反正我尽力了,我就这么个本事,写不好别怪我。这样的人只要动笔去写,多多少少也会有进步,但不会太大,因为他不敢挑战自我、不能超越自我,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四是能写愿写。不仅善于写,更能自觉写、主动写,主动挑重担、挑大梁,扛得了大稿子,应付得了急稿子,啃得下硬骨头。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第四种类型的“写才”。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说的倒是轻松,可我对写材料根本没兴趣,这该怎么办?态度往往源于兴趣,但我们写材料不能仅仅凭兴趣。为什么呢?一是多数人对写材料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没有几个人天生就喜欢写材料,那些天生对写作有兴趣的,基本上写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写材料的兴趣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二是仅凭兴趣做事很难坚持,因为人的兴趣往往不怎么靠谱,容易发生转移,就像墙头的小草、水中的浮萍。

我体会,要把写材料的兴趣培养出来,主要靠获得感,而要让写材料的兴趣固定下来,主要靠责任感;获得感能让“兴趣”变成“乐趣”,责任感能让“兴趣”变成“志趣”。你写材料的时候,如果能感受到能力上的进步、精神上的愉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最大的愉悦应该是一种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的满足感幸福感。《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我们在机关写材料,是为单位和领导代言,更是为人民群众代言,虽然自己没能立言,但我们立的是“为天地立心”的大德、“为生民立命”的大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更让人自豪的呢?

第三个变化是写作能力上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所以我把这一点放在最后。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我们这次培训,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进一步解决好“知”的问题。无论老师传授的写作原理、写作方法、写作秘笈,还是学员之间相互分享的写作经验,培训期间都只能让大家“知”,更多的功夫要下在回去以后、下在“行”上。写作之道的“道”字,先写一个“首”字,这就启示我们要动脑去记忆、去思考,这就是“知”;再写一个“走之”,就是启示我们要去调研、去实践,这就是“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悟道,才能得道。我体会,“知”和“行”是写作人才的任督二脉,这两条主脉打通了,写作能力的飞跃就会水到渠成。



同志们,我们这个班叫做“优秀年轻干部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每一名学员都经过各地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层层推荐,都很优秀,都是骨干。组织上把你们推荐上来,说明对大家非常认可,也是在重点培养。希望同志们珍惜组织上的信任,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虚心求教、相互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次培训班,我们还精心安排了一些集体活动,大家要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严格的纪律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等一会,×××副院长还要专门提出要求。希望大家严格按要求去做,把我们第一期班办成精品班、示范班。

最后,预祝大家在××干部学院培训期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生活愉快,预祝本次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