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少淳 |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且消遣 2018-06-03
 


       儿童画被视为儿童经验的表达 , 是儿童天性使然 , 那么儿童画的历史就应该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但是 , 长期以来, 儿童画并没有普遍地引起成人世界的关注 , 只是到了儿童研究运动以后 , 儿童画才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当然 , 对儿童画的关注主要是为了心理学的研究, 从复演说的角度来探寻人类智力的发展, 而非对儿童画本身的艺术价值的充分探讨。德国学者尔申斯戴纳(Kershen -Steiner)竟然花了 7年的功夫 , 察看了 58000 余名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了 30 万张儿童画。正是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 , 一些研究者归纳出儿童画发展的分期理论, 尽管这种发展的指向是成人绘画。 我们所熟悉的涂鸦期、图式期、写实期, 乃至于一些更为具体的划分, 就是在这一时期和以后出现的。


       成人世界对儿童绘画的关注本身是一种值得赞扬的事情。 但是 , 成人世界对儿童绘画的关注如果不是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而是将成人世界的审美观和功利目的强加给纯真的儿童 , 则可能会使儿童的心灵及其对美术的反应变得浑浊起来.


       应该看到,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成人美术则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 , 以及情感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成熟的认识, 以及技巧的精湛娴熟和对媒体的熟练驾驭。


     儿童美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教育。 教育的本义总要使人发生一些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不可避免要“教”和“育” 。问题的症结最终回到了怎样教上。是按照成年人的审美习惯和趣味揠苗助长, 还是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天性, 在个性的基础上去发展 ?


      保持儿童美术世界的纯洁性 , 是一切智慧的、人性的教育家和美术教育家的责任。伟大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就曾呼吁:“在万物中 ,人类有人类的地位, 在人生中, 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待,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说得多好哇 ! 我们每一个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是否可以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将“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


     应该说 , 在儿童美术教育界的确有不少人真正在“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谢丽芳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看重的是儿童美术所透出的率真的天性 , 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谨慎地保护着这种天性, 不将儿童美术作为自己谋取世俗名誉的工具, 也不将儿童美术作为自己赚取钱财的手段 , 而是汲汲于探究儿童美术的真谛。 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美术教育的关注, 是她近年研究活动的焦点。她曾数次去过西藏和湖南的湘西地区 , 研究原生态的儿童美术现象。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委员会的主办下 , 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湖南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 , 于 2003 年 7月在湘西正式启动 , 这一课题的主持人就是谢丽芳女士。


      这一项目遵循的是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 儿童优先”的原则, 并实践着我国基础教育帮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及特殊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理想。这一项目的研究体现的真正内涵包括三个理想。这一项目的研究体现的真正内涵包括三个,其一是人文情怀,其二是文化生态,其三是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


       人文情怀是一种尊重和关爱人的生命 , 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和态度。以人文情怀对待世界, 人们会发现所有人的生命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都值得去关爱和尊重。然而就美术教育而言, 我们自觉不自觉奉行着城市中心主义,忽视了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儿童弱势群体同样享有接受优质美术教育的权利。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既是文化的载体 , 也是文化的产物。 在全球化的今天, 提倡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该保持文化生态的丰富性。要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 后现代的艺术教育观, 非常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代的文化继承者。


     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往往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 是儿童天性与文化环境互动的产物。农村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在很大的程度上培植了儿童美术的纯朴、率真。因为功利目的的降低, 在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似乎更能发现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


    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互动中的儿童与艺术教育”的展览包含了谢丽芳女士的研究, 以及全国其他地方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展览中将包括 5 个部分 , 即传递者的责任与反思 ;来自心灵的图式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与艺术对话的孩子和老师 ;自我认定的儿童。 以这种方式举办的儿童美术教育展览, 在全国并不多见 , 它是在学术性和研究性的背景下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种反思 , 也是各种儿童美术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比较。





     尹少淳  美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原文载于《中国教育报》2003年)

编辑 / 宋思文 / 2018 / 06 / 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