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光:我砸的真不是缸!

 循迹晓讲 2020-10-21

宋神宗熙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轰轰烈烈的变法终于要开始了。

王安石跟皇帝表示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神宗击节赞叹,并由王安石主持变法。为了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机构,所有工作人员都由王安石挑选,全部权力也都下放给了王安石。

王安石任用自己的亲信吕惠卿、章惇和曾布为他的左膀右臂。这三个人后来也都干得有声有色,正式揭开了熙宁变法的序幕,这个熙宁变法在中学的教科书上,就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砸缸”司马光来也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富国强兵,但既要变法,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动摇祖上传下来的旧法。因此变法刚一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其代表人物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就是今天的陕西夏县。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的皇族司马氏,父亲也是朝廷命官,曾经出任河南光山县县令,所以给儿子起名叫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神童,从小就博闻强记,学霸一枚, 别的孩子还在学《千字文》《百家姓》的时候,司马光就能畅读《左氏春秋》了,而且他自学能力非常强,到哪手都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如果把司马光同学搁到一间屋子里给上他一摞书,你就甭管他了,司马光小朋友能一直把自己看成化石。

司马光天赋异禀,因为那么小的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嘛,不能不为他的机智点赞。不过实际上司马光砸的并不是缸,而是瓮

宋史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缸在清末才得以在民间出现并使用,收口为翁,敞口为缸,所以我们从小听过的“司马光砸缸”不妨说“司马光击瓮”或“司马光破瓮”更为合适。

青年得志,职场顺

功夫不负有心人,司马光同学这么勤学用功,19岁就考中了进士,王安石22岁中进士。对比一下小说里面大家非常熟悉的范进中举,50多岁的年纪只中了举人居然还乐疯了,700多年前的这哥俩,一个19,一个22,简直把他秒成了渣(当然了范进本来也就不是什么人才)。

中了进士,皇帝一般要设宴款待新科进士,琼林设宴。在宋朝,男子也有戴花的习俗,鬓边插花。今天要是有这么一位插花上街,肯定会被当成是gay呢,但在那个时候是一种习俗——簪花。

司马光坚决不干,大老爷们戴什么花,女里女气的。旁人劝说这花是天子赏下来的,不能不戴,你不戴皇上不高兴,司马光才勉为其难地戴上了一枝。

之后司马光出任地方官,跟王安石成长历程基本上一样,到基层去锻炼,踏踏实实完成本职工作。然后被朝廷调入京师任职,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就是做谏官,历经仁宗、英宗两朝,深受皇帝信赖。

一部《资治通鉴》奠定大咖

司马光是个书迷,尤其喜欢历史,那时候的书主要是史书——因为中华民族是最注重修史的民族

书看多了,司马光就立志也要写一本书传之后世,让我司马光的名字永垂不朽。于是他从战国开始写起,写到秦朝一共是8卷,叫通志。写完后呈给英宗皇帝看,说这只是小意思,毛毛雨,压轴的在后面呢,臣还要继续往下写。

宋英宗看到新成的通志非常高兴,觉得如果在他在位期间,完成这么一部大部头的著作,也是他一项政绩工程。于是英宗皇帝就把司马光这部书,纳入国家发展计划。

以后你就不用单打独斗了,你编书是国家行为,咱专门成立一个编写组,你挂帅,国家给你经费,编这么一部皇皇巨著。可惜英宗没等这部巨著编成就驾崩了,神宗登基之后,便继续支持司马光的编书工作。

司马光给这部书定的宗旨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就是提供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供今天的皇帝行政作为参考,堪称“皇帝教科书”。

神宗鉴于司马光编书的主旨,从里面摘出几个字,赐名为《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神宗亲自给这本书做序,绝对是国家级的大工程。

“硬塞给”的翰林学士

完成了这么一部惊世之作,皇上就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司马光说臣做不了,皇上反问你怎么做不了啊?有学问的人缺能力,有能力的人没学问,像你这样,既有能力又有才华,最适合做翰林学士了。

司马光说不行,微臣我不会写四六句的骈文。皇上又说怎么可能呢?你进士出身,怎么能不会写骈文呢,两汉时候的诏书都是骈文啊,不会写你看看不就完了嘛。

司马光又说做不了做不了,一边说着一边倒退着就要出殿,皇上一看司马光要跑,赶紧派太监追上去,把他提溜回来,强迫他做翰林学士,司马光没辙了只好接受。

我们看宋朝的名臣们很有意思,真是都有天子呼来不上朝的劲头,皇上用我,我觉得这事不合我胃口,我就不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