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龍泉青瓷简史

 粮有三仓 2018-06-04


龙泉青瓷简史


天下误龙泉久矣!

龙泉青瓷达到官窑级别的有:北宋贡瓷、北宋官窑、南宋粉青梅子青瓷器、南宋哥窑,元代朝廷用瓷、明洪武官窑。


龙泉窑与中国文化最高期宋代同时成为顶峰,其原因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儒教在宋代被重新确立,在意识形态上有了统一方向。二是民族的单一性,几乎全是汉人,而文化是以民族为单元的。



大窑岙底风光

五代-北宋,盏托


大约在魏晋时期,龙泉开始烧制青瓷。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初具规模。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釉色淡青。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其主要风格以刻画为主,线条流畅,率性自然。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出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一人监理两地窑务,应是当时越窑、龙泉窑部分产品极其相似的原因。当然也是中国青瓷发展阶段水平所决定。

北宋刻划碟

北宋婴戏纹刻花盘

北宋五管瓶,龙泉博物馆藏

北宋执壶,云和文管会藏

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方窑场衰落。越窑、以及北方一些制瓷匠人极有可能进入龙泉,加上龙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以及政府经济和文化(人才)方面的支持,使得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窑场28处(此数字为官方多年前统计,实际数字远不止)大窑村岙头有土名'官厂'地,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按照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记载,遗址出土实物以灰黑胎为主,更多信息指向北宋官窑就在龙泉。

北宋官窑器(待考证)

延伸阅读:最早、记载最全面,且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接受的就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写的《说郛》及《辍耕录》中收录的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的内容:'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此文字已经清楚写明:朝庭于宣政间在龙泉自置官窑。亦可在微信上搜索叶英挺先生《北宋官窑在龙泉》一文,有详细解读。

大窑黒胎把杯

大窑黑胎鬲炉(官窑)

假设北宋官窑在龙泉成立,那么从其器物形态上看,其窑即"官厂窑"并没有随着北宋灭亡而停烧,而是从宣、政年间一直延续到南宋…大窑很多窑场在"官厂窑"的影响下共同发展,以至于大窑杉树连、叶坞底、清明丘⋯很多窑都生产黑胎瓷器。除大窑以外,小梅、溪口也生产黑胎瓷器。"官哥难分"是很显然的了。

而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哥窑"是指溪口?还是指大窑?还是指小梅窑?还是三者?这就很难讲清楚了。


南宋龙泉大窑黑胎瓷片(资料图)

接着黑胎青瓷,还有一个课题叫作"官仿龙泉",即南宋官窑仿龙泉窑问题,试析如下:

宋室南渡,朝庭于绍兴年间于杭州设窑制瓷,其釉和龙泉釉如出一辙。诸君试想:其釉来自何方?北方已落入金人之手,何况汝釉和官窑釉相去甚远。越窑低领头在南宋早期曾烧制乳浊釉,但和南官釉却有很大差异。那么是窑场自行研制?从中国青瓷发展史来看,短短数年绝无可能烧制出南宋官窑温润如玉之釉质。而与杭州水路交通甚为便利的龙泉,此时已经烧出釉色极佳的瓷器,只需把龙泉的釉土运往杭州便是。当然朝庭也可能把龙泉某个窑场整班人马全部迁往杭州烧制瓷器。

另外一个问题,为何南宋朝庭不去恢复汝窑?主要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北方汝窑产地已不属南宋。二是因为南方有龙泉窑,就品质而言,比如釉质温润、气质典雅等方面已在汝窑之上,不需汝窑了,既有和氏之璧在手,岂复留恋他山之岫玉?

(关于龙泉窑和汝窑之比较,另文阐述)

  另一类是哥窑,也就是黑胎瓷器,在溪口窑、大窑、小梅窑以及龙泉城区北部发现有烧制哥窑窑址。(古文献所指哥窑,仅仅是指溪口窑?还是包括小梅窑、大窑之黑胎瓷器?未可知也)


溪口窑小碟标本


小梅窑葵口碟

  南宋期间龙泉青瓷达到顶峰的还有弟窑粉青和梅子青器物,目前器物遍布全球诸多博物馆,残器大量的在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发现。

以上罗列的北宋刻划、北宋官窑、南宋粉青、梅子青、哥窑这几类器物,共同构成了宋代龙泉青瓷的顶峰,也是天下青瓷的顶峰。

粉青簋式炉

梅子青五管器

宋代长颈瓶。龙泉青瓷釉色以青色温釉如玉者为佳,然因为火侯原因,还原不充分会导致釉色呈现灰青、米黄等状态…更使得龙泉青瓷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

粉青莲瓣盖碗。此器呈粉青冰裂,釉质极润、釉色极佳。

  元代 ,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青瓷外销量比宋时大幅度增加。龙泉境内瓷窑发展到330多处。多出窑场瓷器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说明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窑场,为朝廷烧制器皿。(图:元代香炉)

  明代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 (景德镇)、处 (丽水龙泉)等府烧造'。2006发现的大窑峰洞岩窑址被确定为官窑。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青花瓷兴起,窑数减至160多处。

明洪武刻花盘底

清初,窑场所剩无几。清中叶,仅剩南窖、瀑云埠头村、青溪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唯孙坑村范姓窑技艺家传,坚持烧制至民国初期。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青瓷。此时宝溪一带少量民间窑厂仿制古龙泉青瓷,质量优劣不稳,但使得龙泉青瓷技艺得以传递,直到上世纪50年代政府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在之后的国营瓷厂时期,龙泉青瓷完成了恢复准备。2000年国营瓷厂改制之后,龙泉青瓷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它已经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但远没达到南宋之高度。要达到龙泉青瓷之顶峰、赢得龙泉青瓷昔日之荣耀,仍需后人不断努力。(图:孙坑窑青瓷)

民国仿古瓷

龙泉窑美器欣赏:

请不要用思想,用心去感受

以下为当代龙泉青瓷作品,抱器轩青瓷工作室出品。

盛名往往来源于误解和盲从。

以实力论,龙泉窑,单色釉青瓷天下第一窑!

龙泉窑以外的宋代官窑加一块,未必抵得上一个龙泉窑!汝窑在龙泉窑面前更像是小儿科。

汝窑龙泉窑粗略比较如下:1、名份。汝窑官窑身份确凿。龙泉窑官窑身份原来不明朗。目前已确定和将确定的有:明洪武官窑、哥窑、北宋官窑⋯。2、时间、体量。宝丰清凉寺汝窑作为官窑存在或者说高峰期时间大约20年,以当年龙窑的烧制速度,20年实在太短,也就是说尚未发展到顶峰就被金兵灭了。而龙泉窑,宋末元初乃至上延到北宋晚期,至少100多年处于顶峰期,且有数十条窑品质极高。顶峰期体量上百倍甚至数百倍于汝窑。3、艺术水平。汝窑受命于朝庭,从技术、资金、文化等方面有优势,但为朝庭定制,从艺术角度恰恰是短处,使得创造力受限,汝窑寥寥无几的器形便是证明,当然这其中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短命。而龙泉窑发端与民间,众多高手自由学习比拼上百年,极大的发挥了创造力,如当下之市场竞争机制,这从龙泉青瓷层出不穷形态各异的器物中得到体现。4、汝瓷釉色过于偏蓝而不够自然,玉质感不强、温润度不足。龙泉瓷无论是粉青、梅子青还是冰裂纹,真是堪称巧夺天工达到了如冰似玉之境地。好多所谓的专家并未真正深入过龙泉窑、全面了解龙泉瓷,以为只有博物馆那些器物,误导了大众。5、龙泉窑是青瓷之集大成者,由于时局动荡人员南迁,它吸收了越窑、耀州窑、汝窑等众多窑口之艺术特征。

未完成的宋代、未完成的龙泉

宋代之形态大致定格于960-1279年这一段时空之中,它已经结束并远去,然而它并未完成。

黄河彩陶、长江商周印纹陶、春秋战国原始瓷、两汉成熟青瓷、魏晋六朝青瓷之发展、唐宋越窑青瓷之高峰、宋元龙泉青瓷之顶峰、明淸龙泉青瓷之延续式微……

回望人类文化史,犹如一座座山峰之延递,文化传承必是从顶峰出发。"差即不是"、"志不强者智不达"先人教诲如棒喝在耳……

你恰好喜欢传统文化,喜爱龙泉青瓷,请与我们同行。

此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 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