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儿童节:为什么“巨婴”越来越多?

 汕头能率 2018-06-04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这似乎早已变成了一个没有年龄、性别和身份限制且属于所有人的节日。虽然不能放假,但这一点却没有减少人们想过节的心理,他们甚至比孩子还要活跃。


不少人会在这天出去吃饭庆祝、或是给自己买一份礼物,一些成人倡议将每年六月第一个星期六设定为“成人儿童节”。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童心未泯,已经长大的成年人希望借着节日过一把“童年瘾”。


大大泡泡糖、彩虹圈、七巧板、玻璃弹球等各类玩具、零食已经成为了热门商品,可以说人们对于童年一直抱有某种罗曼蒂克的留恋,于是他们用各种方式来留住童年,就像一些人所言:“谁还不是个宝宝。”



这可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更像是一种趋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卖萌以显得自己很天真无邪。网络上的各种文章也纷纷采用各种卖萌体,文字浅显简单,配备大量的搞怪图片,好像读者都是儿童。


也许这是一种减压的方式,在传统的社会期待中,成人的身上有着各种负担,而儿童则代表着无忧无虑,所以人们心中都怀抱着一种返老还童的情结。这的确很符合一部分人的心理,他们认为长大让自己变得复杂和无奈,失去了自由和童真。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并非如此,在当下的社会中,小孩的压力一点都不少于成人,他们要面对的是各种兴趣班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成人还可以在朋友圈里吐槽,而小孩可能连玩手机的时间都没有。


但是,即便是如此,为何人们还是如此地渴望回到童年呢?这或许与社会整体的幼龄化有关,从近些年的流行词“巨婴”、“妈宝”、“公主病”等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人的心理成熟度是不太高的,所谓的“自由随性”实际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自由。


而小孩就是如此,不过现代意义上的童年本来就是个很新的概念,这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词语,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赋予了孩子更多的保护和特权。


一方面,他们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被称为“孩子的天性”;另一方面,社会不断地强调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为他们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关爱,从而让孩子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所以,人们便无限地怀念这种位于世界中心的感觉,以至于很多人在成年之后还不断地强调自己缺乏安全感和关爱。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们在羡慕孩子的无忧无虑的时候,却忽视了儿童通常是没有选择权的,他们无法独立做出很多举动,而必须要经过监护人的同意。


儿童大多是没有自我的,而一个人的自我的构建通常是在青春期,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反叛、渴望自己去做决定。


而这却成为了很多人羡慕儿童的原因,因为厌倦的正是成年人的“责任”,这里包括社会对成人的一些期待,但在现在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去过的生活,但是同时他们也必须要为之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也就是为何“选择恐惧症”成为现代人的困扰的原因,人们不知道哪条路是适合自己的,他们反而希望有人来帮他们做出选择,这个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某个权威,而他们自己只要像小孩一样,被动地接受就可以了。


最近有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纽约州一对父母为了让已经30岁的儿子自立门户,把他告上了纽约州最高法院。


因为现年30岁的被告在家住期间从来不付房租,也不帮忙做家务,还无视父母提供的帮他找地方定居下来的钱,这对夫妇给儿子发过5份搬家通知,但儿子依然拒绝搬家。


人们也许是怀着猎奇的心理去看这则新闻,而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算少数。被众人吐槽的“巨婴”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其生理年龄虽然已经成人,但心理上却依旧停留在了童年,并将之看作是萌和可爱。



这从当下的媒体风格中就能看出,人们习惯于看图和用表情包来交流,对于长文和严肃议题的接受度正在降低。


就像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言:“阅读可以视为童年的永久结束标志,因为阅读使得人们可以接触了解并谈论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同时阅读的增加就才能够根本上削弱了口语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抽象的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


这才是孩童和成人之间的本质区别,而非人们所提及的纯真和童心,不可否认和成人相比,孩童更注重感觉且不用考虑利益的因素,从很大程度上看小孩看起来比较天真更多的是环境的因素,不过纯真却不是小孩的专利,在很多成年人身上也能保持这个品质。


但对于事物复杂性的程度却是小孩所天然欠缺的,当人们在说某个孩子很成熟的时候,指的就是TA能够看到事情的多面性,而非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


从当下互联网上的情绪化倾向中就可以显现出,人们的很多言论就像是孩童在争吵,他们通常会很快地下决定,一旦发现与自己的立场不同的观点,便破口大骂,甚至还美其名曰地称之为“真性情”。


同时,虽然当下人们总喜欢将“做自己”和“追求个性”挂在嘴边,但实际对于一个迷恋于童年的人,最缺乏的恰恰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味着选择和承担,没有人会告诉你哪条路是最完美的,你必须在一个个分叉口中选择你要走下去的路。而不是一旦当在生活上遭遇到了挫败之后,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到沙堆中。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段经典对白:玛蒂尔达问里昂:“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各自的难处,童年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完美,成年也并非意味着一地鸡毛。


所谓的成熟,并不是让自己被刻板的社会期待所裹挟,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将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件快乐且有价值的事情。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新生订阅号精选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