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不需要年纪轻轻的博士与老态龙钟的儿童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法]卢梭《爱弥儿》(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天,我班的一位女生,冷不丁地递给我一张卡片,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印制精彩的“名片”,上面有自己的学校及班级职务、英语名字、个人爱好、手机号码及家庭住址等,令人这个至今还没有“名片”的老师觉得有一丝尴尬。还有,在诸如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评优发言等场合,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能说”,一上来就是长篇大论,仔细听听,却充满了成人惯用的空话、套话。在大人面前,孩子们总是想尽力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却丢掉了“儿童语言”。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现在也一个特别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缺乏少年儿童应有的童真、童趣。如有一个小学生在一篇《一件感人的事》中这样写道:啊,我终于见到他了!我奔跑过去,含着眼泪和他相拥在一起,手中的伞不知什么时候掉在地上。雨,还在下着,下着……

请不要以为这是恋人相见的镜头,这是一个六年级学生的作文片断。

看罢文章,啼笑皆非,再三询问,方知其实再出想不出生活中有什么感人的事,就受电视中一些影视剧镜头的影响,写成了此文。显然,这些都不该是一个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当然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这些作文往往成人腔调十足,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叫人读了顿感浑身不自在。

小小年纪说起官话,小小年纪感叹人生,小小年纪也有了更多的算计……这样的“小大人”,在一些家庭和学校校园里并不鲜见,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这一现象,有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要看到它的背后。现在早熟的孩子,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外,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了孩子出名,为了家长脸上有光,他们可以不惜代价去“打造”(注意我这里用的是“打造”一词)他们的孩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反复训练,在种种“表演秀”中尝到“甜头”的孩子们,就会把成人的那一套“学到家”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少年轻父母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他们本不应该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事实上却限制了孩子其它本应发展的能力。而且孩子最容易受到诱导,他们会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他们会琢磨大人们的想法,老在想着去模仿××大人的言行,那他还有心思去搞好自己的学习,与伙伴进行自由地游戏玩耍吗?而这一时段的游戏和学习正是他们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的最佳时机。

“小大人”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但究其根源,恰恰是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及社会种种带有功利色彩的评优攀比有关。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十分缺乏同龄伙伴,这在城市中更为严重些。他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就是父母等成年人,对成年人的经意或不经意模仿,就会就会使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吸收成人世界中不真、不善、不美的东西,而这种空气还在不断弥漫中……作为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场所——家庭应该按照教育规律,为孩子的成人化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为地使孩子成长“加速”无异于拔苗助长。

试想一下:一个果园,果子挂满枝头,但并不是一样成熟的──有的已经十分成熟,确实可以摘了;有的已十分饱满,泛起快要成熟的光泽;还有的却十分青涩细小,离成熟还较远……这位果园的老农会怨恨那些没有成熟的果子吗?不会,我想他也许会在每天的夕阳中,吸上一袋烟,充满着期待地从容地看着他的那些“孩子”(果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而决不是马上把它们都摘下来。因为他深知“早熟的果子不甜”的道理。

一些学者也指出,对很多儿童而言,他们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时,就知道了成年人才知道的东西,他们在尚未自力更生时就感受了金钱和权力的分量,在还没感受到实际社会矛盾时就知道了战争、暴力和犯罪……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若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就可能造成他们精神发展的畸形化,甚至导致犯罪行为。

“小大人”现象固然可忧,但并非洪水猛兽。家长不要过分焦虑,只需找出原因,慢慢引导,就能逐渐恢复儿童本来的天性。总之教育原则是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注意正面引导与鼓励,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

一是一定要鼓励孩子说“童话”

孩童用语“成人化”,这与成人按自己的意愿要求他们有关。如果家长对孩子总是十分严厉,喜欢孩子一起跟着自己转,按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去说话做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一些学乖的学生便会琢磨家长的心思,顺着家长说成人话,而失去童真和童趣。家长要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因为爱而扭曲了孩子的心灵。因此,让孩童说“童话”,一定要对孩童的“说法”大加鼓励,大加呵护,这一点十分重要。

此外,有些大人的谈话,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或理解判断能力,这些话应尽量避免让孩子们听到。如果孩子经常听到大人们之间的交谈,在这些交谈中可能含有对别人的评论,对社会的批判。这些话听多了,不能不说是孩子们的不幸。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孩子怀疑大人,瞧不起大人,而且会模仿大人的口气来说,而大人本身却没有觉察到其中的弊端,那就要特别注意了。

二是让孩子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

成人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伙伴,孩子在小伙伴中玩耍、学习、模仿,感受团结、友爱、竞争,经受锻炼,才能顺利成长。但许多家长不了解这一点,总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伴侣,领着孩子旅行、看戏、逛商店、串门等等,强迫孩子干他们不情愿做的事,说是开阔眼界,实则剥夺自由。这种让孩子以父母的活动为中心活动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带给孩子过多的刺激,造成心理的负担。因此,要尽量让他们到儿童社会中去生活,这是把孩子从以大人为伙伴的社会中解脱出来的根本途径。

三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玩伴

孩子小,理解能力差,但是,在模仿中却能记住很多事,只有在像自己一样的伙伴中,才更容易进行模仿。但是,生活中许多孩子却没有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可供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成人。因此,家长要注意为孩子们找到他们合理的玩伴,这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实在找不到玩伴,大人也可以利用机会与孩子商量,多和他在一起玩耍,做游戏。玩是儿童的天性,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长大的。家长若真的爱孩子,希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就多给孩子创造玩的机会,让孩子从学习和其它压力中解放出来。

四是要对孩子的“大人”行为进行委婉的批评与科学引导

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例子,当孩子说出一句成人才能说出的话时,往往会得到大人的没有原则的鼓励与赞赏,这样做其实是在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的言行上出现偏差时,要明确的指出这样说或这样做是不对,应该怎样说和怎样做,或者采取冷处理或暗示法,让孩子们知道大人并不认可自己的这种言行,不过是他们会放弃。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像大人那样使用化妆品等行为,怎么办呢?家长可适当给予教育,并和学校的老师配合,由老师来帮助家长管教孩子;同时,家长也不要在平日生活中给孩子打扮成大人模样,不要给孩子抹口红,涂指甲油。切忌不要为了是哄孩子一时高兴的,让孩子使用化妆品,结果会“无心栽柳柳成荫”,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018岁年龄段都可以称作儿童,可现在儿童的童年时光却被大大挤压了。教育专家指出,成人化的过程有一定规律,作为孩子成长的两大场所——学校和家庭应该按照教育规律,为孩子的成人化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曾发表于《辅导员》子刊《成长》,写于2004年,现有较大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