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令进补' 首选膏方

 格格的阿玛 2018-06-04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两句谚语已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冬季由于自然界呈现阴盛阳衰,草木凋谢,万物闭藏,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人体生化代谢和功能活动也相应地减弱,人体抗病能力降低,旧病最易复发,且病情加剧,甚则危及生命。每年都会有不少气管炎,哮喘老病人被寒风“吹”进病房,冬季也是“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病高发季节,故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更应该注意休养生息,在冬至前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食补药膳调理,使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及时充分地吸收贮存于体内,对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防止旧病复发,以及御寒等都大有裨益。

哪些人适合冬令进补

年老体衰者

  对于年迈体衰者,除了注意起居、调养精神之外,善于进补是很重要的。冬令进补就是个很好的方法。原则上说,有不足则应补。此类人进补,以平补为主,以食物中的鸡、鱼、肉、蛋等为主。

阳气虚弱者

  冬令时节为一年中阴气最盛之时,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水鼻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小便清长,夜尿频繁,大便稀溏,阳事不举。这类人可用熟附子、干姜、辣椒、人参、羊肉、鹿肉等共炖食,三九天尤其需要;同时还可内服金匮肾气丸、人参大补丸、十全大补丸等,以期阳气升发,增强体质,御寒邪于体外。

易患冬季疾病者

  一些慢性病每逢寒冷的冬天易发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如慢性支气管炎,每年秋冬寒天发作,咳嗽、气喘,每次发生持续2—3个月。此外,还有冻疮、尿多症等,也是如此。这些在中医看来属肾气肾阳亏虚的病症,预防与治疗的最佳方法就是温补,可选用熟附子、肉桂、肉苁蓉、海马、狗肾、人参、炙甘草等,可常食之。

须防春病夏病者

  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对于体弱患者有春夏易发作的疾病者,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再加上中药人参、黄芪、龙眼肉、红枣、当归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消化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患者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宿病的复发。

亚健康状态者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精力有所“透支”而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的亚健康状态的年轻“白领”大有人在,适时进补可恢复常态,防患于未然。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生活变故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压力都在上升,容易未老先衰,如头发早白,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首选冬令进补膏方,以增强体质。

冬令进补的准备工作

  进补是我国养生保健的一个传统,但进补是否得法,除了取决于选择的补品是否适宜外,进补之前是否做好了“底补”也是很重要的。

     “底补”即指和胃。有些人由于平时饮食过量,或过食烟酒荤腥油腻,造成食物积滞或痰湿阻隔,这样就必须先将肠胃调理好,才能进补。不少补药本来就难以消化,盲目进补,滞留肠胃,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出现其它副作用,致使身体更虚。

那么怎么来调节脾胃呢?可选择中药底补和食疗引补两种方法:

  中药底补针对虚不受补者,在秋天用中药调理,为冬令进补做铺垫。入秋后,至少在服用滋补药前1个月开始辨证服用健脾理气化湿浊,开胃助消化吸收的中药调理,以恢复胃肠功能,消除湿浊,使舌苔干净无腻苔,进食后无胀满感,并保持脾胃最佳功能状态,为冬令进补开路。

    “底补”方法很多,丸、散、膏、汤,凡有调理脾胃之功的均可选用。这里,特别介绍一种简便的药茶疗法。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山药15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共置小砂锅中,加水约3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后取汁。再加水约150毫升煎煮,这样2—3次后,合并药液,过滤,将滤液代茶频饮。经过15—30天的和胃茶调理,食欲会增强,脾胃调和,即可开始进补。

2、经常腹胀、消化不良的人:山楂10克,陈皮10克,木香5克。共置小砂锅中,加水约3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后取汁。这样2—3次后,合并药液,过滤,将滤液代茶频饮。一般15—30天后,患者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健运,可以开始进补。

  食疗引补按秋令“因时养生”原则,提倡服食平和的食疗方,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逐步适应冬季的严寒气候,为冬令进补作引导。

  由于夏天人们进食生冷瓜果与冷饮较多,最易损伤脾胃功能,到秋季人体阳气渐弱,阴气渐长,脾胃功能和人体抵抗力更易下降,若在此时大量进食稠腻滋补品,肯定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腹泻等症状,所以在冬令进补之前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在秋季提倡食疗。秋季食疗重在调养,补充一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瘦猪肉、牛肉、鸡蛋及莲子、薏米、大枣、核桃肉、龙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奶制品、豆浆、新鲜蔬菜、水果也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药食兼优的芡实、山药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可用芡实炖牛肉,或以芡实、大枣、花生伴红糖炖服。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生晒参、西洋参等补气生津。对患有老慢支者,在秋季服用蛤蚧大补丸或肾气丸,食用核桃肉等补肺益肾纳气,有利于在冬季拒外邪于体外,减轻疾病在冬季的发作,并为冬令进补作引导。

  中药底补与食疗引补,都是秋季“因时养生”的要旨,不仅补养了身体,而且使冬季进补时易为人体所接受,不至于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冬令进补的方式

    进补的方式很多,主要有补膏、药酒、药膳几种,西北人喜吃补酒,南方人、上海人爱服人参、补膏等。

1、膏方,在诸多补品中,尤适合于冬令进补。是将药物浓浓地煎汤,再加入阿胶、鹿角胶、驴皮胶、龟板胶等胶质药物,共同煎熬成膏状,根据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饴糖等矫味。配制补膏可以请医生根据患者体质与所患疾病,辩证与辩病相结合,进行处方,如同量体裁衣一样,制成完全适合于患者的特点的补膏。目前,各大中医医院内、外、妇、儿、伤各科名老中医,均可接受患者就诊。同时,市场上还有其他不少成品补膏,如十全大补膏,洞天长春膏,人参滋补膏,葆春膏,双龙补膏,参鹿补膏等。补膏有较好的疗效,历年来病家反映良好。

2、药酒。即将药物浸酒,使药物的治疗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服用后可借酒的宣行药势之力,促进药物疗效最大程度的迅速发挥。并可按不同的中药配方,制成各种药酒来治疗不同的病症。鉴于药性本热,走而不守,既有调和气血,贯通脉络之功,又有振阳除寒,祛湿散风之效,一般适用于能够饮酒,体质偏于虚寒者。

3、中药。有不少人进补是自行购买一些中药服用,如人参、冬虫夏草、灵芝等。

4、食补。食补是将食物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美味佳肴,烹调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中药。它具有强身延年,防治疾病的功效。

 

进补选用滋补膏方

     膏方所说的“进补”是指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调节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而膏方除了能“补”之外,还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如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系统等各种疾病。

▲补虚扶弱。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诸证,无论是因虚致病,还是因病致虚者,均宜冬令进补滋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

▲抗衰延年。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进补滋补膏方,以抗衰延年。中年人压力过大,容易未老先衰,亦需及时健康投资,首选冬令进补膏方,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纠正亚健康状态。补膏以补为主,纠偏祛病,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最为显著。

▲防病治病。众所周知,枇杷膏能治痰热咳嗽,益母草膏能治妇女月经不调,夏枯草膏能治甲状腺肿大,十全大补膏治疗贫血有效。针对患者不同病证开列的膏方确能防病治病,尤其对处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在冬令服食扶正补膏,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来年防复发,抗转移,对防止癌症卷土重来大有裨益。

此外,补膏还有美容养颜益智等作用。


食补有要领

    近年来,人们为了强身健体,愈来愈重视食补,以期起到滋补五脏、营养机体、防病健身的作用。但食补要补得科学合理,因为进补不当同样会损气伤体,那就事与愿违了。

    食补者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身体虚弱者养生进补,另一种是身体无病者保健进补,因此要辨证施补。

    按中医理论,体虚者可分为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和肾阳不足等类型,故食补要做到有的放矢。进补必须保护脾胃,因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进补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先调理好脾胃,宜先进行引补,即“底补”,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和红糖炖食;或羊肉、生姜加大枣炖食。若“底补”后胃肠未发生任何不适,即可进一步安排其他食补来增强滋补效力。

    阳虚与肾阳不足相关,表现为生理功能衰退,常见为肢冷畏寒、腰酸腿痛、尿频等。可进食滋补壮阳食物,如:羊肉、羊肾、狗肉、牛肉、鸡肉、鹿肉、牛骨髓、猪腰子、泥鳅、虾、鳗、核桃、红枣等。

    阴虚是人体精血津液不足导致的症候,表现为形体消瘦、盗汗、干咳、便秘等。可进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龟鳖、兔肉、鸭肉、鸡肉、鸡蛋、海带、海参、蜂蜜、芝麻、银耳、百合、梨等。

    气虚是指人体活动机能不足,包括脏腑功能降低,表现为疲劳乏力、气喘、食欲不振、胀腹等。可进食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牛肉、羊肚、鸽肉、鲫鱼、黄鳝、燕窝、红枣、花生、木耳、莲子、泥鳅、鸡蛋等。

    血虚是指人体血液总量及其中的营养物质的亏损,再现为面色无华、心悸、形瘦等。可进食补血、养血的食物,如:猪肉、羊肉、牛肉、猪肝、牛奶、胡萝卜、荔枝、酥油、葡萄干、海参、菠菜、豆制品等。

    进补过程中,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应立即停止进补。如发现身体不适,也应暂时停止进补。同时,进补时要少食咸,因冷天肾经旺盛,吃咸味过多,会使肾水更亢,易致心阳减弱。

    冷天食补主要适合体弱年长者,若身体健壮者则应以体育锻炼为主,然后可选食有御寒效用的食品。如:肉类中的狗肉、牛肉、羊肉等;蔬菜中的大蒜、生姜、香葱、辣椒、胡椒等;果品中的桂圆、红枣、莲子、核桃、柿子、栗子等。另外,因冷天天气干燥,可以选食一些滋润食品,如吃煲老糖水(陈皮加冰糖炖),胡萝卜炖马蹄,川贝炖苹果等,这些食品老少咸宜,对身体都有保健作用,适量食之都有扶助正气之功效。

 

冬季进补话炖品

  食补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炖品最好。因为炖品不仅能保持食物的原味,而且营养大都融在汤水里,不会丢失。下面介绍几种食补炖品供选用。

1 杜仲炖鸡,用料:嫩母鸡一只,杜仲20克,生姜5片。制法:把鸡洗净,摘去油脂,放在炖锅里加清水250克,放入杜仲、姜片,炖时加盖,隔水文火炖4小时后调味服用。特点:补而不燥,适用于老年多病、气血虚弱、腰酸肢冷及妇女产后虚弱等。

2 北芪党参炖羊肉,用料:羊腿肉500克,北芪、党参、姜片各25克,黑枣10颗。制法:羊腿肉切成五大块,放入沸水锅焯一下,捞起用清水冲一下,放入炖器,生姜片铺在羊肉上。黑枣洗净去核,与北芪、党参同入炖器内,加沸水250克,加盖隔水文火炖1小时,食用时用精盐调味即可。特点:羊肉温补,北芪、党参有补气血,驱风寒,畅血流之功效,是怕冷体弱者最合适的补品。


女性应适当进补

   作为一个女人不应该只注重于外表的化妆,更重要的是注重改变你的体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常言道:“不补容易老”。现代女性结婚以后普遍有脸色发黄的现象。由于身兼家庭、工作两方面的重任,长期紧张操劳,而忽略了自身的调养,身体逐渐虚弱,常见有头晕、疲倦乏力、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等。容颜逐渐出现衰老、变黄;皮肤干涩枯黄。中医认为,这是气血两虚的表现。长此下去,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夫妻感情。

  漂亮的外表是每个女性梦寐以求的,很多女性尝试以各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找回青春的风采。其实,气血调和才是健康美丽之本。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有的女性因为久病,饮食失调,情滞不畅或失血过多,新血未生;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常常导致气血亏虚,气滞血淤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女性尤其在经、孕、产、乳四个时期,耗血、失血过多,更易出现上述症状。面色发黄等皮肤问题,也是由于体内肝郁气滞,气血亏虚,皮肤细胞新陈代谢减慢,血液微循环不良的影响,使肌肤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造成的。

  “虚则补之”,气血的调养对女性至关重要。从调节女性内分泌入手,益气补血,活血通络,滋补肝肾,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微循环,及时将沉积于皮肤的色素及人体废物排出体外,将更多的养分带至肌肤,使肌肤自然红润、细腻,还可以有效预防和消除黄褐斑、肌肤干涩等,延缓皮肤衰老,有效调理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