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马屁的掌故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8-06-05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王清和 (读史专栏作者)

01
拍马屁的鼻祖是放齐

“拍马屁”,又称为“抬轿子”、“溜须”等,古人有种刻薄的说法叫“舔痔”。“拍马屁”犹如好吃难闻的臭豆腐,人人口诛笔伐,却又个个身体力行,在中国,仅正史所载的事例便不胜枚举,野史笔记中更是多如牛毛,无怪乎有人把中国称为“马屁之邦”。但平心而论,“拍马屁”绝非像“四大发明”一样是贴了标签的专利。

据我所知,拍马屁的鼻祖是放齐,他是帝尧的大臣,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4300多年。有一次,尧咨询手下,将来谁可以继承大统?不等别人开口,放齐眼也不眨地抢著说:“当然是您的儿子丹朱了,他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尧是几千年来屈指可数的几个圣明天子之一,“其知如神”,自然不吃这一套,哼了一声说:“谁不知道,丹朱这小子游手好闲,又好寻衅斗殴,当然不能。”尧最后决定将帝位传於舜,“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尧死之后,舜恐怕有人不服气,让天下於丹朱,自己搬到南河南岸居住,但诸侯都来朝觐舜,打官司的双方都找舜来解决,所有拍马屁、唱颂歌的都以舜为主角,根本没有人搭理丹朱,舜说:“这是天意!”於是登基称帝。事实证明,还是尧老谋深算,知道丹朱不成器,烂泥糊不上墙,终不为阿言所惑,为自己挣下了万世不坠的盛名。

02
宰掉儿子,蒸熟给主子吃


拍马屁不仅仅是空手套白狼,有时还需要出血,这也符合投入产出规律:投入的资本多,获得的利润大。拍马屁最舍得本钱的是易牙:他押上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易牙生活在春秋时代,原本是齐国宫内的厨师,作得一手好菜,有一天齐桓公对他讲:“我吃遍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大概只有蒸婴儿肉还没有尝过。”这本来是句玩笑,但易牙却谨记在心,回家便把儿子宰掉,精心烹制了一碗蒸肉献食给齐桓公。易牙获得的回报是,被齐桓公视为“忠臣”,甚至差点当上宰相。

拍马屁需要反应灵敏,匠心独运,我知道的大师是两个和尚。隋文帝杨坚未贵时经常泛舟江上,一次玩累了睡在船上,梦见自己没有了左手,醒来心情恶劣,舍舟登岸去散步,见到一个草屋,里面有一位得道高僧,杨坚把自己的梦叙述一遍。


这位和尚听罢立即站起来恭贺道:“没有左手就是独拳(独权),您要成为天子了!”杨坚转忧为喜,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得天下后在此地兴建了一处名为“吉祥寺”的寺庙。


无独有偶,在唐太宗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靖密谋兵变之夜,梦见自己掉到床下,全身爬满了蛆,吃他的肉,令人恶心,第二天,他向一个名叫智满的和尚请教,智满道:“恭喜呀,您要登基称帝了!”其解释更是匪夷所思:“床下,就是陛下之意,虫蛆吃你,就是天下百姓只有共同仰仗你一个人才能生存。”马屁拍到如此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03

马屁拍错了掉了脑袋


拍马屁者彼此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名的故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李姓宰相。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而著称,他任宰相十九年,“诛锄海内人望,自储君以下,无不累息”,而对皇帝周围的人,包括厨师、杂役则无不贿赂收买。


李适之出任宰相,李林甫为大权独揽,利用李适之“疏而不密”又急於有所建树的弱点,设下圈套。他假装闲聊,对李适之说:“华山下面有金矿,如果开采可以给国家增加财富,皇上现在还不知道”。

李适之立刻上奏,玄宗很高兴,便向李林甫征询,李林甫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这是谁的主意?我早就知道此事,但华山是陛下命运攸关的风水宝地,王气所在,绝不可以动土,所以我没有告诉您。”


玄宗很生气,找来李适之训斥说:“今后有事上奏,先找林甫商量再说,不要太轻佻随便。”李林甫知道李适之失去玄宗的信任,便诬陷他结帮谋反,罢其相位,贬到外地,后又逼其自尽。

拍马屁风险小、获利大,所以人们乐此不疲。但拍马屁并不是一点风险也没有,甚至有人为此掉了脑袋。东吴末帝孙皓宠爱的左夫人王氏死了,厚葬之后,他日夜思念,几个月不露面,社会上议论纷纷,於是出现了传言,说皇帝已经死了,现在是孙皓的舅舅何都在冒充皇帝(二人长得很像),会稽郡又传出流言,说章安侯孙奋应当即位为天子。

孙奋母亲仲姬的墓在豫章郡,太守张俊认为良机不可错过,急著拍马屁热晕了头,等不及搞清楚传言是真是假,便匆匆忙忙尽孝子的责,扫墓去也。孙皓本来就是个没事都要杀人取乐的主儿,现在又适逢五内俱焚,肝火正旺,得知此事后岂能善罢甘休,结果自然是用脚后跟都想得到:张俊被车裂,诛灭三族,孙奋及其五子也一起被杀。


04

拍马屁成帝王之师


斗转星移,世代更替,马屁一族人丁兴旺,俊秀辈出,个个龙腾虎跃,手法推陈出新,但稳坐第一把交椅的状元郎大概非叔孙通莫属。此君在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年代,左右逢源,官运亨通,后来更被吞并了诸雄的流氓皇帝刘邦礼聘为太子太傅,成为帝王之师,连惜墨如金的司马迁都为之立传。

叔孙通是薛地(今山东境内)人,秦始皇时为候补文学博士。胡亥年间,陈胜、吴广“振臂为天下倡始”,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攻城略府,所向披靡,胡亥闻讯后惶恐不安,召集博士诸生开会说:“楚地的士兵攻下蕲州,进入陈州,各位对此有何高见?”立刻有三十多个博士争先恐后地说:“身为人臣者不能反叛,否则罪该万死,请陛下立刻发兵,消灭他们。”


这些人实际上是在表示忠心,但胡亥虽然暴虐无道,却自以为圣明如尧舜,一听此话,马上搭拉下脸来。叔孙通走到前面说:“他们说的全都大错特错。现在天下一统,城墙全扒了,兵器全毁了,而且明主在上,法令在下,人人安份守己,哪有敢造反的。这不过是一些盗徒偷鸡摸狗罢了,何足挂齿。地方官吏很快就会把他们抓住,绳之以法,陛下不必担忧。


”胡亥听了大喜,连声说:“太对了!”他命令各位学者逐个表态,有的说是“反”,有的说是“盗”,於是胡亥命令把说“反”的逮捕下狱,罪名是“非所宜言”,即现代的言论不当或出口不逊,立即提拔叔孙通为博士,赏赐二十匹绸缎和一套衣服。叔孙通出宫后,一帮同事群起攻之说:“像你小子这样拍马屁也太过份了吧?”叔孙通回答说:“各位哪里知道,我这也不过是虎口脱险而已。”说完便不辞而别,逃回老家。

连续几次易主,叔孙通最后认定只有刘邦才是真命天子,从此便效命追随。刘邦性本无赖,行伍起家,骨子里瞧不起读书人,有一阵子竟然见到儒生就来气,甚至抓过来人家的帽子,往里面撒尿。叔孙通不知此事,开始仍然是一身学者打扮,见刘邦总是绉著眉头不高兴,心里犯嘀咕,便四下打听,得知原委后,便不再穿峨冠博带的儒服,而是改穿短打扮的楚式服装,博得了刘邦的好感。

刘邦拿起刀枪闹革命,很需要人才,当时跟随叔孙通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他只是向刘邦推荐一些亡命之徒,弟子们私下痛骂:“咱们跟随他好几年了。现在投奔汉王,终于有机会出人头地了,但老家伙不举荐咱们,偏偏举荐那些无赖,到底在玩甚麽花样?”

叔孙通知道大家不满,解释说:“现在汉王正在浴血拼命打天下,你们哪位真是不要命的?所以我先举荐那些能够斩将拔旗的亡命徒,其实正是为了你们著想。再耐心等等,自有好处。”因为叔孙通推荐的人打起仗来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刘邦认为他举贤有功,便拜为博士,尊称他是“稷嗣君”。

05

谋得一世富贵,再造中华文明

经过一番征伐砍杀,刘邦当了皇帝,但他手下一帮功臣大都是丘八,又仗著打天下的功劳,对刘邦并不是很尊重,彼此更是看不起,开国宴的时候还比酒争功,有的撒酒疯,直著嗓子乱吼,甚至拔出刀剑砍柱子,搞得乌烟瘴气,刘邦气得摇头叹气,不知怎麽办。


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讲:“读书人虽然不能帮助你打天下,但可以帮助你治理天下。现在这样乱哄哄的实在不像话,我愿意去找鲁地(孔子家乡)的学者来,加上我的弟子,一起来制订朝廷的礼仪。”刘邦一听,正合心意,回答说:“你试试看,只是别搞得太复杂,否则我也受不了。”

于是叔孙通启程前往山东,四处寻找儒者,邀请他们共襄盛举。有两人不识抬举,并且很不客气地指著他的鼻子说:“你换了有十个主子了吧?到哪里都是靠溜须拍马来升官发财,我们干不了这种事,你赶快走远点,别把我们也弄脏了。”

虽然他们恶言恶语,但叔孙通很有雅量,只是笑一笑说:“真是没见识的书呆子,不识时务。”拱手而别,再去说服他人。叔孙通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当然不会错,实际上绝大多数文化人还是识时务的,最后跟随他返回京城的便有三十人之多。

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大功告成,公元前200年10月,在庆祝长乐宫落成的典礼上,第一次使用新礼仪,其盛况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有详细叙述,类似的场景大家从各种影视片、肥皂剧中也屡见不鲜,我这里便略去不表。总之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左文右武,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毕恭毕敬,“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龙心大悦,感慨万千地说:“老天爷,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真TMD 太爽了!”

刘邦立刻拜叔孙通为太常,即祭祀部长,位列九卿,其职权范围包括祭祀、礼仪、宗庙、太学、太医、史官博士等各种与文化沾边儿的事,相当於今天的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出版署、科学院、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等等的总和。

叔孙通大权在握,拨乱反正,以儒为本,跟随他的一群弟子自然也加官进爵,鸡犬升天,大家对叔孙通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致公认:“先生真是识时务的俊杰!”

从此文化人扬眉吐气,到了董仲舒更继承其遗志而“独尊儒术”,所有其他歪门邪道、三教九流全被扫地出门,“百家争鸣”那种乌七八糟、群狗掐架的乱象从此绝矣,中国文化发展史,“蔚为奇观展新篇”(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军队诗人张永枚《西沙之战》中的诗句)!

叔孙通先生凭拍马神功,谋得一世富贵,再造中华文明,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