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何演变为汉时的“独尊儒术“?

 零壹贰012 2019-11-20

因为已经一统天下的西汉此时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制度来维护他的政权,所以儒家的学说和处事行为规范就被汉武帝给采纳了。

其实在西汉一开始立国的时候,当时的汉高祖刘邦就已经默认了儒学的地位了。虽然刘邦本人最恨的就是儒生,觉得他们干什么都不行:你比如说信奉儒家学说的陈余(就是秦末农民起义和张耳一起造反的那位)吧,不就栽在韩信的手上了吗?

但是刘邦最后取得天下了,情况就变了。


望着没规矩的重臣们,刘邦觉得有必要跟他们谈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

刘邦登基的时候就觉得,怎么就觉得有些怪怪的?登基仪式结束以后,众人的脸上一个个喜气洋洋,酒喝上头了以后百态尽出。什么脱了衣服的、露出膀子的、还有为了争功厮打在一起的让刘邦觉得很头疼。本来上阵杀敌颇具胆色的兄弟们,一喝了酒便原形毕露了,这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兴头刘邦一下子就浇灭了一半。

看见刘邦脸上挂不住了,叔孙通迎了上去,就跟刘邦说了一番话:

诚然,像叔孙通这样的儒者骑马打仗、攻城略地确实是没什么用,但是他擅长守成啊!如今陛下您已经得到了天下,但是我们能看的出来,陛下肯定是很烦恼的。皇帝之所以是皇帝,不是只有一个名号的问题,而是因为天子要有天子的威严啊!


好像说的有道理哦……

叔孙通这一番话让刘邦想起了陆贾,刘邦一直就觉得他是个腐儒,就骂过他“你整天就是诗书礼易,对我这个骑马打江山的人来说有什么用?”陆贾却说“陛下你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难道就可以骑在马上治理天下了吗?”

想到这里,刘邦就下定了要制定朝仪的决定了,果然两年之后的朝典中,肃穆的礼仪让刘邦真实的体会到了尊贵的感觉……上至文臣,下至武将,无不按照利益进退有度,一举一动之中无不彰显着刘邦作为皇帝的威严。


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开始使用叔孙通这样的儒家来进行礼仪和规章的制定了,更何况是几十年之后的汉武帝呢?儒家本身的学说就是维护周礼,与统治阶级利益的学说,为了提升自己天子的地位,作为汉武帝来说,就更要采用儒家的学说进行统治了。其之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加强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