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是潍坊》——中国内燃机工业之父滕虎忱

 标准生活 2018-06-05




今年是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110周年,110年来,中国的内燃机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拥有核心技术及较强竞争力的中国动力企业,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在过去110年当中,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为中国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滕虎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滕虎忱原名景云,字虎忱,1883年农历七月初五出生在今天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滕家庄子村。滕虎忱出生之时,正是中国一步步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时代,在积贫积弱的中国,滕虎忱家与大多数中国农村家庭的情况类似,人多地少,艰难度日。

滕虎忱的父亲发觉“靠地吃饭”实在难以糊口,便在农闲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四邻乡亲锔锅补碗,以换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膝虎忱的三个哥哥还没成年便给父亲当助手,经营着他们的营生。

从那时起,10岁的滕虎忱便随父亲挑担吆喝,四处寻找活干,“轱辘匠”铁与火的艰辛生活,就成了他孩童时的主要经历。因他爱动脑子肯钻研,加之在这方面有极佳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滕虎忱渐渐学会了全套的轱辘匠手艺。自己的手艺高低,干活好坏,可以直接从客户的脸上看出来。也许从这时起,滕虎忱就懂得了技术与质量的重要。尽管他当时还不会使用这两个名词,更不会想到日后他会靠技术与质量来创办与发展他的机器工厂。

由于年龄的原因,滕虎忱似乎一直给父亲打下手,并没有独立外出劳作,在农村干活挣钱少,膝氏父子就不断到20公里外的潍县城串街走巷。潍县城东郊有个“乐道院”是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在山东传教办学校的基地,乐道院里面有教堂、圣经学院、妇女学道院、医院及护士学校和中小学及幼儿园。不但1000多人的锅碗缸盆等生活用品要经常修理,而且医院和学校的机器设备和仪器也要维修。由于滕虎忱父子的修理技术精湛,因而成了乐道院的老主顾。在此期间,滕虎忱与父亲第一次接受到传教士宣传“人类一律平等、博爱”等主张,尤其是长老会“民主共和”的思想,深深打动了他们父子爱国自强的心。不久,滕虎忱父子便先后受洗入教,都成为基督教长老会虔诚的信徒,并认识交往了不少教友。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使得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而胶州湾实际变成了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强修胶济铁路。滕虎忱父子为了养家糊口,在这时来到青岛,充当修路苦力数年之久。他们的工资每月只有六七元,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夏天甚至要干15个小时。在修建胶济铁路沿线期间,工程不断遭到当地百姓自发的反德斗争。这些都在滕虎忱的心中激起一阵阵波澜,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渐生反感,况且,滕虎忱总觉得修筑铁路的苦力活没有前途,与其这样天天扛着脑袋干粗活,不如去钻研一门技术。

1902年,滕虎忱考入德国海军的青岛水师工务局马尾船坞公司,成为公司下属锻工车间的一名学徒。这家公司厂内设有16万吨级浮坞,可容万吨巨轮作业,同时还配有150吨电动大吊车,以及其它各种先进设备,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造船厂”。从1912年起,该厂招收的华人学徒,主要学习机器、电气、冷铁、铜匠、会计等专业技术。滕虎忱就是这些学徒工中的一员。

滕虎忱只读过三年私塾,从未进过洋学堂,按说文化水平很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似乎根本不可能全面掌握机器制造的高深技术,滕虎忱虽然没有学历,但他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却为人们所忽视。他在青岛当工人和学徒共17年之久,期间,他不但刻苦学习生产技术,而且他还在业余时间到基督教青年会去读夜校,青年会不仅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文化补习班,而且还有制图、外语、会计等各种职业培训班,滕虎忱便结合自己所需专业技术,有的放矢地选学各种文化理论知识。即使在后来繁忙的工作中,他也一直坚持每天早晨学习文化和理论,这使膝虎忱的文化素质得到长足提高,为他以后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船坞厂工作的这一时期,也是滕虎忱的思想成长期。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一些教会活动,思想趋向革命,尤其是两次听取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受到极大触动,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因他亲身感受工人干活死拼体力的劳累之苦,亲眼看到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中国现状,以及先进的机器皆依靠进口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兴办工业是自救自强的好办法,便萌生了创办机器厂,制造国产机器代替“船来品”的愿望,并从此树立了“响应孙中山的伟大号召,矢志创办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

孙中山在青岛基督教青年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基督教青年会在辛亥革命中做出的重大贡献,突出强调了“实业救国”主张,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创办实业救国,还特别鼓励产业工人“要学好生产技术,努力发展实业救国”,青年会创始人刘寿山还特别向孙中山介绍了滕虎忱的事迹,大意是“在德国船坞工厂学徒的滕虎忱,刻苦学习生产技术,业余坚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成为技术全面的能手,令德国技师折服”。孙中山对滕虎忱给予了高度称赞,并勉励他“继续努力学好机器制造技术,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振兴实业救中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正在欧洲激烈地决战,无力顾及远东青岛的殖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乘机攻占了青岛,取代了德国侵略者的殖民统治并接收了原德属各工厂,滕虎忱仍留原厂,1915年初,日本政府向哀世凯政府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国人的极大愤慨。日本厂主因他在这个厂是年资最长、技术最好的工人之一,便提出种种优厚条件加以挽留,最后都被他拒绝。

1917年春,滕虎忱回到潍县。这时的膝虎忱已是虚龄35岁,对于奉行三十而立的生活准则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年龄已经不算年轻。何况对于滕虎忱个人而言,从赴青岛参加胶济铁路的修建算起,在异乡漂泊已有20年,空有一身精湛的技艺却无处施展,怀有一腔创业的宏图抱负却无法实现,内心的苦闷自然更深一层。

20世纪初,号为鲁东商业重镇的潍县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1904年胶济铁路的开通使潍县可东抵青岛与海运衔接,西至济南与津浦联络,成为山东东西交通要冲。而就在同一年,潍县与济南、周村等城市成为山东省第一批自开商埠,成为山东省内仅次于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的商贸中心。滕虎忱深知,自己这个年龄已不再适合外出闯荡。而潍县经济繁荣的局面,也对他产生了深深地吸引。胸怀实业救国宏愿的滕虎忱,便谋求在潍县当地先找份工作,使生活安定下来,再徐图发展。恰好,一个绝好的机会找上了他。1917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潍县乐道院办的文华中学成立了一个小型庶务修理工厂“理化制造所”,膝虎忱因其父当年与乐道院传教士狄乐播相识,得以进入该所任技师,负责管理、维修乐道院设置的发电机、内燃机、锅炉、水泵等机械。

尹焕斋是滕虎忱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滕虎忱事业的影响很大。当年教会学校一般都是外国人任校长,以“民主共和”思想为宗旨的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文华中学却与众不同,为了培养中国人自己管理学校,1915年便选任德才兼备的尹焕斋为副校长,美籍校长卫礼士博士放手让他主持一切校务。尹焕斋发现藤虎忱是个极其难得的技术奇才,二人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并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合作。

华丰机器厂取“中华”“丰盛”之意。滕虎忱任经理,当时的生产设备只有车床两部,另外还有红炉、手摇钻等简单设备,简陋固然简陋,但膝虎忱创办实业的梦想毕竟变成了现实。文美中学毕业的滕虎忱夫人唐文英,对丈夫滕虎忱“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十分支持,她不仅从思想上、财力上倾力相帮,还亲自参加了铁匠铺的工作,给创业初始的膝虎忱以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潍县和昌邑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棉、麻、柞蚕纺织基地,鸦片战争后,由于物美价廉的宽幅洋布的冲击,手工织窄幅土布的木结构布机,被淘汰的命运已成定局,这时有一种铁木结构的宽幅手工织布机应运而生,织出的布完全可以与洋布雄美,而且工作效率高。滕虎忱将他新研制的织布机命名为“丰字”牌,开始批量生产。

华丰厂初具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滕虎忱还不满足,他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他认为当地素有“银潍县”的美名,商业繁荣,交通便利,农副业向称发达,搞轻纺不愁原料和销售市场,但就是见不到工厂,究其原因应该是缺少动力设备,他仔细分析了国内机械行业的状况,又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发觉在各家工厂纷纷开办时期,动力机械已成为走俏货,特别是柴油机,不仅各城镇企业需要,而且其用途广泛,蕴涵着具有诱人前景的大市场。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中油然而生:华丰厂如果能造出柴油机,不仅会大受欢迎,供不应求,而且还将带动整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又可为华丰的各种机械工业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1931年冬,滕虎忱开始了柴油机的研制。1932年秋,第一台低速15马力柴油机试车成功,效果不次于英国产品。接着又研制成功8马力、25马力、40马力柴油机。华丰自此成为山东第一家生产柴油机的企业,而且一跃成为全国能够独立生产柴油机的主要厂家之一。

1932年,滕虎忱在潍县城南关大马路创建了华丰机器二厂,其个人事业也达到巅峰,他所创办的华丰机器厂,从1920年到“七七”事变前的18年间,由小到大,经营盛极一时,第一、第二两厂总资产达150多万元,工人最多时达700余人,在民营行业中被称之为“华北最大机器厂和“长江以北第一厂”,享誉国内、蛮声海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