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房颤日 | 让房颤患者远离血栓栓塞

 御冬青文斋 2018-06-05


一、初识房颤


心脏机械活动是由电活动控制和触发的,正常窦性心律控制心房和心室有规律地、顺序收缩和舒张。房颤时心房由快速、紊乱和无规则的电活动控制,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和正常舒张,心室节律变得完全不规则心率多数情况下增快,明显超过窦性心律,也有心率明显减慢或者长时间心脏不跳动(长的心脏间歇)。


房颤临床类型包括持续或者连续不断的房颤,甚至发展为永久性房颤,也有阵发性或者发作性的,也就是窦性心律与房颤交替存在,还有一些隐匿存在未被发现的房颤。大部分房颤病人都有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个别无症状的患者,心电图检查方才发现。


二、房颤的患病率


西方国家房颤人群患病率约为1-2%,与心衰患病率相当,2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约为3%。房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每10人就有一个房颤,人的一生有百分之二十几的机会发生房颤。随着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房颤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来源:医师报

三、病因和临床表现


导致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衰,心脏疾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心包炎等),其他疾病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甲亢等,外科大手术,尤其近年来肥胖和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房颤越来越多,个别存在遗传因素


房颤的临床表现:

1.存在各种症状和不适,尤其阵发性发作的患者,甚至引起焦虑状态;

2.诱发或者加重心衰,房颤增加心衰的风险3倍,心衰与房颤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3.诱发或者加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患者遇到房颤将是非常麻烦和棘手的问题;

4.也是最严重,对预后影响最大的就是心房内血栓形成和栓塞

5.房颤增加死亡风险2倍。


四、房颤与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内血流减慢和淤积,导致血液容易凝固和形成血栓。左心房内有一处结构称为左心耳,类似于盲肠一样的结构,大部分血栓都是在这里形成的。


心房内血栓一旦脱落,顺血流进入动脉血管,并且最终堵塞在动脉各分支,导致器官/组织严重缺血及坏死,这个过程叫做栓塞。最常见也是后果最为严重的是脑动脉栓塞导致脑梗死;也可以发生肢体动脉栓塞,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截肢;眼底、肝、脾、肾、肠系膜动脉栓塞,甚至冠状动脉栓塞。



我个人曾经遇到3例房颤患者,1例单纯房颤未服抗凝药,2例换瓣后自己停用抗凝药,皆因昏迷来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说明血栓脱落后同时进入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导致急性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其他器官动脉也可能发生栓塞,三例患者皆未能救治成功。


房颤增加脑卒中5倍,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为5%,年龄越大,卒中风险越高。在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患者中,其中15%-25%存在房颤,或者干脆说就是房颤导致的脑栓塞。房颤不但可以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和死亡,还使得房颤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痴呆的情况更为多见。房颤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具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花费更大,生活质量更差,复发率更高。


五、房颤患者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是综合的,首先治疗原发疾病和去除各种诱发、加重的因素,减少心衰和血栓栓塞的风险,减轻症状,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房颤治疗归纳起来包括:

1. 抗凝预防血栓栓塞;

2. 控制心室率在合适范围;

3. 恢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各种措施。


控制过快的心室率可以减轻症状,减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生,减少心衰和心肌缺血的风险。主要药物包括倍他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果有心衰可以考虑洋地黄类药物或者胺碘酮,但应除外预激综合症导致的房颤。根据情况,控制心室率在70-80次/分直到110次/分以下。如果心率过慢或者存在长间歇,尤其有症状者,应该起搏治疗,心率波动过大也是考虑起搏治疗的适应症。


恢复窦性心律的措施包括药物和电复律,复律前必须抗凝准备,复律后继续按照规定抗凝一段时间(一般4周),并定期随访。维持窦性心律的措施包括药物,如胺碘酮,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主要适合那些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前充分抗凝准备,术中可以不停用抗凝药物,术后抗凝至少2个月,高危患者应继续抗凝。射频消融成功不但可以减轻症状,还减少血栓栓塞及发生心衰的风险,也有研究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六、房颤的抗凝治疗


1. 华法林是好药,但必须用好


抗凝治疗是改变房颤病人命运最主要的措施,华法林抗凝降低房颤病人脑卒中的风险达到62%,降低房颤病人死亡风险23%,比使用他汀类药物带来的获益要大得多得多。就是这样一个获益如此之大,毫无争议的治疗措施,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却差得可怜。


早在1997年,由胡大一教授牵头,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我们在房颤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的全国性研究,并在国内最早成立血栓防治门诊(抗凝门诊)。直到2000年前后,胡大一教授统计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的比例仍然只有7%,大部分病人连阿司匹林都没有吃。



问题出在哪里?是医生不关心,还是患者不知情、不在意?其实都不是,那是什么情况呢?

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这个药尽管效果很好,但起效缓慢,与其他药物和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需要频繁血液监测和调整剂量。服用华法林需要监测一个叫做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指标,维持INR在2-3之间,才能在保证抗凝效果的同时将出血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但这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再好的医生,INR能有70%在2-3之间就不得了了。你加一个药,减一个药;吃的东西蔬菜多点少点;身体状态发生改变或者得病了都会影响INR。


检测INR的系统、试剂甚至抽血会使得检测结果发生改变。遗传基因也影响华法林的转化和代谢。同样维持INR在2-3,老外用的剂量比我们大多了,一般要5mg/日或者更多,中国人平均剂量只有3mg或者不到。我的一个病人用到每天8mg还是没有达标,结果发现她正在减肥,喝黄瓜汁,黄瓜汁中含有维生素K,正好和华法林中和了;另外一个病人每日不到0.75mg(进口的四分之一片)就能维持INR在2-3,前几天听到报道,老外有用到30mg/天的,天呐!



华法林不好用,很多医生不会用或者用不好,甚至用华法林出事,要么管不住血栓栓塞,要么发生大出血。所以很多病人不敢用,不愿意用,用了又停,或者用用停停,最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大部分房颤病人该用(华法林)而没有用。


华法林是好药,但必须用好,用不好就是毒药。大家知道耗子药什么成份么?跟华法林是一类的,这个药半衰期更长,一周一次服药就行,美国人还在用呢,超量了就是个死,老鼠就死于大出血。我的一个老患者,在我离开朝阳医院后继续使用华法林,随着年龄增长,她逐渐出现认知障碍,身旁又没有监护人,一天一片的华法林让她吃成了一次一片,一天三次,结果脑出血止不住导致死亡。


2. 迎接抗凝新时代


华法林作为唯一的口服抗凝药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期间无药可以替代。自2003年开始,陆续试验和上市了新的口服抗凝药物,也称为直接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凝血酶(IIa)抑制剂达比加群;另外一类是凝血因子Xa抑制剂,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等。



新型口服抗凝药直接作用于参与凝血和血栓形成的单个凝血因子(IIa或者Xa),药物浓度与抗凝效果相关性好,效果可以预测,与食物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少,常规使用不需要监测凝血指标和调整剂量,但应参考肾脏功能。与华法林一样,也要评估出血的风险。


新药起效快,甚至不需要与肝素类药物交叉重叠就可以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由于半衰期缩短,停药后抗凝指标恢复快,一旦出血立刻停药即可,一般不需要逆转剂。新型口服抗凝药被批准用于房颤预防血栓栓塞,关节置换预防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和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房颤复律前后射频消融前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出血更少。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对于华法林,抗凝效果(预防血栓栓塞)至少与华法林相当甚至更好,大出血尤其脑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整整少了一半。对于房颤预防发生血栓栓塞,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方便,无需监测和调整剂量,谁都会用,患者也愿意使用。如果价格合理,或者医保合理覆盖,该抗凝的都能用上抗凝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颤病人对于抗凝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房颤病人因为血栓栓塞致死和致残的局面。


TIPS

所有可疑房颤患者应该到医院筛查是否存在房颤;所有房颤病人都应该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并据此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与此同时医生也会评估出血的风险,并调整用药;抗凝病人最好找专科或者相关专家就诊和随访;一旦遇到出血、外伤或者手术情况,应及时找专家就诊或者会诊;抗凝患者应定期评估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