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中道?——龙树中观的关键概念

 timtxu 2018-06-05

  叶少勇 / 文


提 要:本文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哲学体系中的中道观,指出这一理论符合其虚无主义立场,龙树的中道是通过彻底否定来远离有无二边,而非调和二谛。

 

笔者前面的文章(点击查看)将龙树的哲学立场判摄为认识论虚无主义,上一篇文章(点击查看)指出其缘起观也拱卫这一立场。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所谓虚无主义如何能称为“中观”或“中道”?

“中道”(梵:madhyamā pratipad,巴:majjhimā paṭipadā)一词出现于《相应部》、《杂阿含》等佛经之中,而“中观”(madhyamaka)一词是对龙树思想的概括。在远离两种极端这层意义上,两个概念意义相通。

所谓“中”,即远离二种边见,就是常见和断见,或有(存在)见和无(不存在)见。如《中论颂》第15.10颂所说:

认为存在则执常,

说不存在是断见。

因此智者不住于,

存在和不存在性。

虚无主义立场自然是远离了常见和有见之边,但如何又不落断见和无见呢?这就要看龙树是如何定义此种边见。


一、何为“断见”?

事物之有若不成,

无亦即是不成立。

因为有之变异性,

人们即称之为无。

  (《中论颂》15.5)

谓彼以自性存在,

非不存在即是常。

认为先前曾出现,

而今不存则成断。

  (《中论颂》15.11)

可见,龙树所定义的无见、断见就是认为事物先有而后无,是对“有之变异性”的认同。也就是说,对“有”的预设既是有见、常见的基础,也是无见、断见的基础。由下面颂文也可印证:

如果承认有事物,

则致常、断见之过。

因为若有彼事物,

或为恒常或无常。

(《中论颂》15.11)

事物为有即是常,

事物无有即是断,

有事物则有二见,

是故事物应除遣。

  (《七十空性颂》21)

二、何为“中道”?

如此一来,龙树实无必要在实有与空无之间折中,因为彻底地不存在本身就是不落二边,既然有无二见都以“有”为预设前提,对“有”之一击即可双泯有无而契入中道。

从笔者前文(点击查看)所辨析的认识论虚无主义立场来看,有和无两种边见都是以指示对象(自性)的有为前提,正如说石女儿是死是活,都以石女儿的有为前提,而如果主张一切概念皆无所指,破除了前提,就是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远离了所有边见,就是中道:

若一切法皆是空,

何者无尽?何有尽?

何者无尽亦有尽?

何者非无非有尽?

何者即彼何者异?

何者为常何无常?

何者为常亦无常?

何者又是二俱非?

  (《中论颂》25.22-23)

龙树语境中的“无见”或“断见”,借用西方概念可称为“断灭主义(annihilationism),以区别于“虚无主义(nihilism)

上面几段龙树所反对的都是断灭主义,而批判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种观点空过了头,恰恰是空得还不够,还留有个前提。把这个前提也空掉,就是中观或中道。

除此之外,在《中论颂》以及本文之初划定的龙树著作之中,笔者找不到任何段落可以视作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与后世中观派论师不同,龙树从未认同世俗层面上的缘生法以维守中道,笔者的上一篇文章(点击查看)也已经显示,龙树彻底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性。龙树似乎从不担忧空的扩大化,反而是担忧空得不彻底。

就这点来说,龙树的中道与瑜伽行派不增益亦不损减的中道是不同的。可以设想,既然龙树对离言真实采取不表述的策略,也就无须讨论对离言真实的损减。仅在言说自性的层面上,彻底的空无就是不落一切边见,就是中道空性就是中道。在前面缘起一文中(点击查看),笔者指出龙树将缘起等同于空性,那么现在就可以明了,龙树是在“空性”、“缘起”、“中道”三者之间划了等号

我们主张彼缘起,

本身即是此空性。

此即假托而施设,

此者亦即是中道。

  (《中论颂》24.18)

关于“假托施设”(旧译“假名”)的含义,《八千颂般若》中有“假托言说而施设”的表述。在前引一颂中,指“空性”这一概念并非实有所指,而是依托言说而施设,参见下一节中所引《中论颂》13.8颂:“空性”不是一种见解,而是一切见解的终结。因此,“假托施设”这是对“空性”、“缘起”、“中道”这三个概念的定性描述,而非与之并列的第四个概念。


17世纪西藏绘本中的龙树形象
Cha tshad kyi dpe ris Dpyod ldan yid gsos, Cüppers, et al., Brill 2012, pl. 234.


三、为何“不立自宗”?

虚无主义常面临一个悖论:如果一切都不存在,那么“一切都不存在”这一论断就是存在。龙树的认识论虚无主义,是说一切概念都是自相矛盾而无所指向,那么该命题本身是否也自相矛盾?对此龙树以其著名的“不立自宗”来回应。“空性”并不是一个宗(命题):

胜者所说之空性,

即一切见之出离。

彼等抱有空见者,

即被说为不可救。

  (《中论颂》13.8)

空性之理即一切皆空,其设立并非是提出一种新的见解,而恰恰是要消灭一切见。可以说,讲解空性所用到的指示性概念只不过是重复敌方的名言思维,而非龙树自己设立。敌方所有概念都是基于坚信有所指对象这一前提,龙树循此指称模式揭示其自相矛盾,使其前提破产而自行消解,而不是被龙树所立的任何命题所顶替。“空性”一语是对一切命题自我终结的暂时性、引导性总结,而非设立自宗,所以不能以概念对应所指物的模式去理解空性,否则空见也是妄执。不立自宗的立场在下面两颂中表现得尤为明晰:

伟大之士无论诤,

彼等即是无有宗,

彼等既然无有宗,

于彼由何有他宗?

  (《六十如理颂》50)

如果我有任何宗,

此过失即我所有,

然而我乃无有宗,

因此我即无过失。

  (《回诤论》29)

因此,龙树由敌方概念导出敌宗自相矛盾,却不肯定任何一个命题,是但破不立,无宗可立,无法可说,由此避开虚无主义悖论。《中论颂》第25.24颂将这一立场提炼为:

无论何处、于何者,

无任何法佛可说。

  (《中论颂》25.24cd)


文章摘编自:

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世界哲学》2017年第2期,第148-15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